很多爱美的朋友,每天出门前都会在脸上涂涂抹抹,希望皮肤看起来

白皙光滑。

不过很多时候,

皮肤就好比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一些疾病往往会先从肤色变化上反映出来!

如果你某一天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了异常变化,千万别急着遮瑕,先对照看看

是不是疾病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脸色发黄难退

这些症状别忽视

健康的皮肤不论是什么肤色,都是

红润有光泽的,

而病理性的“黄脸”则通常与内脏疾病有关。假如出现下列症状,

且不明原因,

最好是立即就医。

皮肤泛黄

全身皮肤

均匀泛黄、无光泽、无血色,

与之前的肤色形成鲜明对比。新生儿可能因为肝脏功能发育不全而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半个月就会消退。但成年人出现此类情况往往预示着

肝功能异常。

巩膜泛黄

巩膜指的是眼白部分,由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构成,

一般还会先于皮肤而产生变化。

老年人可能因脂肪沉着而眼白泛黄,但正常人如果出现

黄色巩膜,

常常是黄疸的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皮肤瘙痒

黄疸程度严重时,可能出现

全身皮肤大面积瘙痒,

如果不解决发病原因就无法有效止痒。此时患者很容易抓挠皮肤,引起红肿、角质层增厚、毛细血管破裂、细菌感染等。

浓茶样尿

黄疸伴随有

浓茶样尿、陶土样便,

同时还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能与消化道疾病有关,比如急性胰腺炎、蛔虫病、胆管炎等。

全身乏力

患有黄疸人群,还可能出现

乏力、精神不振、头痛、夜盲

等非典型的特征,一般是由肝功能受损引起的,例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素代谢异常

可出现“黄脸”

为什么患上某些疾病会让皮肤变黄呢?这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就是

胆红素,

它的代谢异常正是“黄脸”的源头。

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的寿命大约为120天,当红细胞衰亡,也就是溶血之后,其中的正铁血红素会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胆红素。

胆红素会与蛋白质在肝脏内结合,

形成胆素原,是尿液和大便的颜色来源。

所以一旦胆红素生成过多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导致

血液中总胆红素浓度升高,

造成皮肤、痰液、泪液、汗液、尿液、大便等呈现异常的黄色。但唾液一般不改变。

血液中总胆红素正常范围:

1.71~21μmol/L(0.1mg/dl~1.0mg/dl)

;在

之间可能为隐性黄疸,超过

时可能为显性黄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示肝细胞功能受损

肝脏中的

转化酶

能够将红细胞溶血后生成的间接胆红素合成为直接胆红素,再运往十二指肠参与代谢。所以血液中

两种胆红素浓度同时升高,

往往提示肝细胞受损,肝酶功能低下,例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

血液中间接胆红素正常范围是

0~13.68μmol/L(0~0.8mg/dl);

直接胆红素正常范围是

0~7.32μmol/L(0~0.2mg/dl)

。超过任意一个范围都可能是

高胆红素血症,

从而表现出黄疸。

提示梗阻性黄疸

胆红素在肝脏生成后,是随着胆汁进入肠道的,所以一旦胆管堵塞,就容易引发

梗阻性黄疸。

比如

急性胰腺炎、胆管结石、胆囊炎、脾脏肿大

等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胆管堵塞、胆汁淤积,这也会严重影响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形成黄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调节胆红素水平

护肝护胆用2招

即使胆红素处于正常范围内,但并不代表肝胆一定就健康,长期的

肝胆功能虚弱,

同样会让你的

皮肤变黄、肤质变差

这种情况下,在护肤之前不妨先试试护肝、护胆。

“绿入肝’,常吃补肝菜

中医认为“绿入肝”,多吃绿色蔬菜有很好的养肝护肝功效。比如

茼蒿,

它的特殊清香有助于

疏肝理气、开胃健脾,

食用后可清心养血、润肺消痰。

比如

菠菜,

入肠、胃经,有

益血通脉、滋阴平肝

的功效,对肝气不舒引发的病症有很好的辅助疗效。

再比如

西兰花,

它营养丰富,有“蔬菜皇冠”之称,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特殊有机物质,有利于

促进肝气循环、代谢,

舒缓肝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持三餐荤素平衡

胆汁主要作用于

消化脂肪,

所以全素食并不利于胆汁排出。一旦胆汁淤积,就容易增加胆结石形成的几率,同时也会降低胆红素的代谢效率。

想要保护胆脏,要做到

三餐规律和荤素平衡,

规律的进食能够让胆汁保持合理的代谢效率,而荤素平衡还能保证营养摄入更加全面,增强机体抵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