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来说,“90年代”如同一个巨大的分水岭,它为国人打开了一个机遇之门,如今无论是谁回头望去,都仿佛错过了一整个时代。那时候正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初期,物质虽然相对缺乏,但是也逐渐丰富,老百姓消费观念也更加大胆,举国上下一派繁荣景象,商品经济的大潮让人们忽然意识到了经济收益对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人们有些蠢蠢欲动,却又有些不知所措。不少别人眼中的大胆的“闲散青年”凭借活络的脑筋,在浅水中摸爬居然收获颇丰,一时之间,“下海”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全民话题和现象,而“一夜暴富”也成了无数人的梦想。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第一批“彩票”忐忑地出现在了河北石家庄大街上,那是1987年,一个炎炎夏日。

那时候“彩票”有个中国式的名字“社会福利有奖募捐”,许多河北市民怀着碰碰运气的心理购买了奖券,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那时候的人们的月工资普遍在百十块钱左右,而第一批“彩票”设立的一等奖奖金高达2000元,中奖者是一位名叫温国斌的临时工,他用这笔钱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轰动一时。

随后,彩票开始在全国逐步推广,但是人们对彩票并不了解,听说两块钱就可以中大奖,路人的眼中充满了看骗子的眼神。真正打开市场并迅速火爆起来的,是在城市广场和农村的集市发售的一种即开型彩票,2块钱摸一张,现场刮奖,现场兑奖,丰厚大奖就摆在旁边,看得见摸得着,因此这种销售模式也被叫做“大奖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彩电、洗衣机、自行车、桑塔纳轿车等种种大奖,一排排一列列摆在一边,工作人员插上录音机,音乐放得震天响,隆重得如同大型婚礼现场,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热潮。那时候“万元户”的概念刚刚开始普及,人们手里都有了几个小钱,无数人排队抢购彩票,乌压压的人头弥漫着热气腾腾的中奖欲望。

一旦有人中奖,工作人员就把中奖者请上台,大声报出中奖人员的中奖金额或者奖品,披上红花,敲锣打鼓送回家,不断刺激着台下人们“一夜暴富”的神经,场面更加狂热,个个争先恐后买彩票,仿佛一旦错过就好像错过好几亿的现金一样,那个年代的人为了彩票都快要疯了:或紧张、或兴奋、或懊丧,百样人有百样脸色。

一些工商企业,甚至事业单位看到了火爆的“抽奖”,开始用“奖券”的方式来帮助商品销售,由此出现了大批“有奖发售”的热潮。那时候每天只要到大街上去,就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一大群人围在那里,然后过会儿就有人默默地走出来,一会儿有人高兴地跳起来。摸着奖的欢天喜地,摸不着奖的垂头丧气。

1997年,北京地坛庙会上,一个三岁的孩子幸运的抽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可以想象到当时开着桑塔纳的人,在别人眼中是一种怎样的排场,要知道在当时,并不是有钱就能够买到桑塔纳的。这样的传奇经过一次次夸大,无数人都渴望着通过抽奖一夜暴富。但是“彩票梦”的野蛮生长,也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到了商机。

他们策划出“骗局式抽奖”,以极低数额的抽奖劵对应高奖励,吸引了无数人参加,人人都试图撞大运,然而真正能够得奖的人少之又少,并且其中还有抽奖主办方自己安排的人。尽管里面的门道非常容易想通,可在大奖的吸引下,依旧有许多人乐此不疲。满地散落的奖券,实际上都是真金白银,但都进入了骗子们的口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2004年,西安出现“头奖宝马”事件,“大奖组”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叫停,迎来终结。如今社会,像当年那种“万人空巷”的场面已难得一见,让无数人印象深刻的“90年代”也已经是30年前了,时光飞逝,恍如隔世。

喜欢历史的朋友请点一下关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错误,还请指正!欢迎大家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