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这里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 里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 革命英雄儿女,这里处处传颂着英雄的故事 ……
蒙山高,沂水长; 好红嫂,永难忘………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震撼着我的的心灵,洗涤着我的灵魂………
“2019最酷老男孩” ;微博话题#恋上沂蒙未老时#阅读量高达6800多万;央视点赞,人民网、环球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关注,与此同时,老男孩们还在当下最火爆的短视频平台开通了账号,以流行的VLOG形式拍摄记录每天的行程,相关视频的播放量达到近千万次,以老男孩们为背景结合山东文化旅游资源制作的一系列创意海报,同样也引起网友热议。……最近,一场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恋上沂蒙未老时”活动在全网引发热议,七位祖国同龄人以重走沂蒙老区的方式,致敬革命精神,迎接祖国70华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一次沂蒙行 一生沂蒙情 恋上沂蒙未老时!

(央视报道视频)

此次活动,七位“老男孩”走遍整个沂蒙老区,拜谒革命先烈,感受峥嵘岁月,在历史遗迹、革命歌谣中寻访沂蒙精神; 同时也体验了最真实的沂蒙生活,畅游最美乡村,感受到沂蒙的新变化、新发展。
“这里是父母爱情开始的地方,也曾哺育过我的家人” 穆志全是七位“老男孩”中极具个人魅力的一位,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着他的儒雅与沉稳。 这种气质的养成与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不无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穆志全)

穆志全的父母均是革命军人,曾经长期工作战斗在 沂蒙地区。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无数人曾在这里挥洒青春与热血,也在枪林弹雨中邂逅了自己的爱情,穆志全的父母就是如此。 穆志全父亲曾是部队干部,母亲则是医护工作者,在一次部队紧急转移中,父亲所在的连队奉命协助医护人员撤离,在帮助医护人员上车时,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父亲与母亲目光相接,一见如故,继而情定沂蒙。 在战争年代,匆匆一别可能咫尺天涯,可他们之间的爱意却未因此消减,两人从此相识相知且一生恩爱如初。 穆志全老人这次来到沂蒙山,心情格外激动,因为这里是他父母爱情开始的地方,也是父母用他们的青春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斗过的地方。
在参观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时,穆志全老人见到沂蒙红嫂孙女于爱梅格外亲切,与她坐在一起谈论了很多往事,情到深处难掩心中的激动,几欲泪流。 从老人们交谈中,我们得知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左二为沂蒙红嫂孙女于爱梅 右一为穆志全)

1944年秋,穆志全的姐姐出生,仅仅18天后,日本侵略者进山扫荡,紧急中父母只能将姐姐托付给沂蒙群众抚养。 从此,每当夜行军路过村庄听到路旁农舍里传出婴儿的啼哭声时,母亲就会想起自己的女儿: 她在哪儿? 她还好吗? 她还活着吗? 就会止不住眼泪簌簌而下,就会加快脚步,想着加紧工作,争取革命早一天成功——因为到那时,才有可能找回、见到自己的孩子。 全国解放后,在当地组织的帮助下,父母找到了姐姐,才知道姐姐在离开母亲的岁月里,经历了多少伤病困苦,才知道姐姐养母一家、还有他的乡亲们为了养育革命后代,在艰苦危难的战争环境中,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 穆志全一家从此与沂蒙也就有了一种超越亲情的连接,抚养过姐姐的养母也就成了姐姐一生的娘。 沂蒙红嫂乳汁救治伤员,抚养革命后代,这样的故事在战争年代层出不群,对“红嫂”的纪念,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对自己仁至义尽的英雄女儿的纪念,是一个伟大的党和军队对自己情深似海的母亲的纪念。 对于穆志全老人而言,沂蒙之于他已经是另外一种存在; 就如他所言: “这里是我父母爱情开始的地方,也曾哺育过我的家人,我对她有一种胜似母爱般浓烈的情感! 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里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这里处处传颂着英雄的故事”,“一直以来有个梦想,就是要到父辈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这次终于圆了我的这个梦想,面对历史,我们这代人是可以骄傲和自豪的,因为我们亲眼目睹了我们国家由近乎原始的农耕社会发展成为初步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因为在这一巨大的历史变革中,有我们一生的付出和努力。 这次沂蒙之行,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甚至世界的未来。 ”红嫂当年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当年的“红嫂”虽然都已故去,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热衷公益的“艺术家”, 也是沂蒙精神的践行者 白色的长发和胡须让纪军成为七位“老男孩”中颇具气质的艺术家,他曾被评为济南摄协德艺双馨优秀会员,历下十大文艺影响人物等; 除了才华横溢之外,更让人为之动容的则是他对于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始终抱有饱满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军)

纪军出生在革命家庭,18岁应征入伍,退休后,本来渴望过一段平静而安详的晚年生活,不曾想却突患心梗,身体状况日渐愈下,但他为人开朗乐观,积极面对,永不服输,在与疾病斗争多年后,身体终于有所恢复。之后不久,他便不顾家人对他健康的担心,一心投入到弘扬和传承沂蒙精神社会公益事业当中。为一大批退休老人提供了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平台;他还带领艺团进行公益演出,七、八年来先后演出百余场,内容多以弘扬传承沂蒙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为主,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穆志全与纪军合唱《沂蒙山小调》

在本次“老男孩的沂蒙之旅”中,纪军老爷子拄着拐棍行动不便,但无论是放声高歌,还是纵情朗诵,饱满的情绪总能感染身边很多人。 在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时,展馆高科技的手段再现了孟良崮战役那段血雨腥风、两军鏖战的历史,他沉浸在其中久久无法平静,而当那镶嵌着194700颗子弹壳的纪念墙矗立在面前时,纪军老爷子终于控制不住潸然泪下。 事后他称,自己正是被那一个个普通而又伟大的沂蒙人民和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事迹所打动; 他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震撼着我的的心灵,洗涤着我的灵魂…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但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今后我还要去演出、去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纪军说,他之前一直以为红嫂是一个人,但这次沂蒙之旅让他认识到,红嫂是一个群体,红嫂精神是一种信仰。 正是此次与红嫂后代的促膝交谈,让纪军更深刻地了解沂蒙红嫂的“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的精神所在。 一位同行者也表示“在他高大的身躯里面,是一颗火热的心,是对沂蒙山老区的思念,是对家乡的热爱,他不顾身体多病,汗水一遍遍湿透了衣服,再次把沂蒙一山一水,收揽镜头,用惊人的毅力,竟然登上了山顶,我真的被震惊了,深深的感动。 ”
纪军老爷子不仅用行动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同时在他自己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永不服输、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品质; 虽然已经七十岁的高龄,但他还是在不断用自己的经历和行动为沂蒙精神汇入新的时代内涵。
乡村走出的“音乐家”,用“土乐器”奏唱沂蒙好风光 当一首曲调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在山涧响起时,“老男孩旅行团”其他成员寻声而去,发现是刘长营正在演奏,手里由他自制的那把“土乐器”也很快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刘长营)

刘长营是一名退伍军人,虽不识乐谱,但对音乐极其痴迷。 一次偶然机会,他不小心打翻了老伴儿的不锈钢洗衣盆,衣盆发出清脆爽朗的响声,让他萌发用其制作一件土乐器的想法。 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点和秉性。 说干就干,一次不行,两次; 两次不行,三次; 经过多番的打磨,他的第一件土乐器“大盆胡”制作完成,而且音质清脆精准,在朋友的鼓励下,他还申请拿到了国家专利。 本来只想用来玩乐,不曾想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盆胡”制作成功后,有朋友又鼓励他制作更多的土乐器,最好包含吹、拉、弹、拨,以便以后组建成一支“土乐器乐队”。 朋友随口一提,他却认真对待,就这样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寻找可以制作乐器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开始了他的发明之路。 在制作土乐器的过程中,家人的不支持和社会上的闲言碎语,让刘长营饱受质疑,但沂蒙人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劲和拼劲,只要是认准了的事情,那种倔强劲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顶住多方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打磨之后,制作出了十多种不同样式的土乐器,并和朋友组建了一支五人的小型乐队,在当地演出红色革命歌曲之后,广受好评和赞誉。 在他与《沂蒙山小调》第三代传承人宋守莲老师同唱小调时,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一直在跟身边的人重复说“终于圆梦了”,按刘长营的话说,是《沂蒙山小调》让自己有勇气追寻心中的梦想,也正因如此,他格外的珍惜此次沂蒙之旅,与小调第三代传承人宋守莲再度唱响“沂蒙山小调”的经历,更是让刘长营记忆深刻,表示以后自己将更加努力,在不同的舞台上奏唱沂蒙好风光,为沂蒙、为家乡增光添彩。
在困难面前,永不服输,这是沂蒙大地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原因所在,而在刘长营身上,这种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和体现。
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沂蒙故事的讲述人 杨亚雷在此次“老男孩的沂蒙之旅”中,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存在,每到一处,他都会引经据典的向其他人讲述在此地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民俗文化,这与他的工作背景不无联系。

(杨亚雷)

杨亚雷也是土生土长的沂蒙人,1968年参军入伍,退役后回到地方,先后组织了几千场的文化下乡; 1982年,文化部作出部署,让抢救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杨亚雷用了两年的时候跑遍了全县的几百个村村落落,先后挖掘整理了几百件民歌、民乐的录音和文字资料,并编入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卷宗,这对于沂蒙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因为这段经历,让他真心喜欢上了沂蒙的历史民俗文化研究,对其中的故事细节更是如数家珍。
“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 ”这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在参观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时,杨亚雷动人地讲述了30多位沂蒙大嫂为了部队前进,毫不犹豫的跳进冰冷而又湍急的汶河水中,用幼弱的双肩扛起门板为部队铺路架桥组成“人桥”的故事,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杨亚雷自己也不止一次的表示,他要用这一生去讲好沂蒙故事。 “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救八路军抗日伤员的感人事迹,永远是震撼中华民族灵魂的千古一叹,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之绝唱。 沂蒙红嫂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无一不彰显着老区人民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需要有人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去发扬光大,杨亚雷显然已经成为了这其中的先行者。
不仅仅是以上四位,其他的三位老男孩也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默默传承和发扬沂蒙精神。 张德禹,曾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转业后一生都战斗在公安战线,用沂蒙精神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张秀华,也是老共产党员,骨子里就蕴含着沂蒙精神的基因; 朱增新则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当中,将沂蒙精神的内涵传递给一代又一代学子……而正是这一切与沂蒙的点点滴滴,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这次活动中的一员,同时也在旅途中见证山东文旅事业新变化、新发展。

(左一为张德禹,左二为张秀华,右二为朱增新)

“一次沂蒙行 ,一生沂蒙情! ”如果没有这次“老男孩的沂蒙之旅”,七位老男孩可能依然在各自的领域,默默传递着沂蒙精神的火炬; 通过参与此次活动,通过媒体的报道宣传,让更多人认识他们,让更多人了解到沂蒙精神的宝贵之所在。 “恋上沂蒙未老时”老男孩们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希望他们的行动能激励更多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责任感,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有情怀、有担当、有行动的新时代追梦人。

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的沂蒙精神在今天依然随着时代发展迸发着无穷的感召力,焕发着强大的魅力。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起的“恋上沂蒙未老时”红色之旅活动, 把山东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革命资源巧妙的结合,让沂蒙精神在文旅行业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铸就更高品质的服务; 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大力发展高品质旅游,深度开发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与祖国一起“筑梦前行”。 这种创造于人民群众之中,凸显沂蒙人民之魂的精神灯塔必将引领山东文旅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创造出更伟大、更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