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发改委
作者:川
基建通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基建通律师事务所 保留所有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六大央企手握20000亿公路订单,谁是最强王者?》一文中我们分析了,从2018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以及2019年1~4月份情况来看,各地基础设施的投资增速明显下降,GDP增速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当前存在着的不确定性有: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量规模大,债券市场违约炸雷不断,房地产市场风险已经局部显现...等这些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都已经分析了。

所以在这种错综复杂以及对“基建刺激”爱恨交加的情况下,中国基建未来的走向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而看一个行业的方向要抓重点,就看这个行业里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即可。

2018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01号),这个指导意见可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自贸易战以来基建领域的头号文件。那么我们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分享:

基建很重要,但已不是最重要

首先,对于整份文件的研读,我们可以说这份文件充分体现了一个中心思想:基建很重要,但已不是最重要。

基建很重要:为应对当前GDP增速承压(主要是贸易战),特别是基建投资增速回落的局面,采用基建的及时到位的深度刺激来确保经济运行平稳显得尤为重要。

但已不是最重要:文件同样重点指出地方政府建设投资应当量力而行,确保资金要用在刀刃上,加大财政约束力度,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充分论证资金筹措方案。特别是在《贸易战美帝或将枪口瞄向中国基建,5000万基建大军将沉着应战!》一文中提到了,这是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防控已经到了最为严格的时刻。另外财政部长刘昆更是称:地方财政再困难,也不能违法违规举债!

因为一旦脱离了这个基本面,将有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增加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所以基建刺激经济虽然很重要,但是防范债务风险更重要。

基建补短板内容丰富,但也有局限性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积累,依靠过去老三样“土地+银行贷款+平台融资”的传统融资模式已经很难凑效。所以对于补短板指导意见里提及的领域,虽然看起来内容很丰富,比如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九大领域基础设施可以补短板,但是实际上也存在很多局限性。

1、资金缺口较大

上面我们提到了有很多领域可以补短板,但是这些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国家为了鼓励地方政府稳增长补短板,从金融政策方面也给予了一定力度的支持。比如地方政府财政的倾斜以及专项债券的发行,确实为补短板带来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大家也知道,由于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资金一直都比较紧张,所以以上资金来源显得杯水车薪。

2、相关部门严控后,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相应受限

在中央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规范平台融资政策出台以后,地方政府以往采取的平台融资、PPP融资、私募、信托等渠道纷纷收紧,有的直接被关闭,所以融资渠道都相应受限。因为在当前“稳投资、严控债务”的前提下,中央不可能为了一味满足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而造成地方政府财政赤字以及债务的无限增长。

综上所述:“很重要”和“不是最重要”实际上是发展与风险之间的矛盾,那么有没有什么手段能够精准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呢?目前来看,唯PPP可担此重任。

重新认识PPP的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比较下目前地方政府开展基建最常见的几个融资途径:

1、城投

城投是最古老的一种方式,通过城投开展地方基建当然也是效率很高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容易导致政企不分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这和国家的政策不符。

所以在此情况下,金融机构要给予城投公司融资,只能在101号文提出的“市场化原则保障合理融资需求”范围之内。而这就需要城投公司有市场化的能力以及充足资源来吸引金融机构给予融资。那么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投具备这样的基础,但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呢?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补短板的重心基本上都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对于城投债失守,之前我们报道了很多。现如今,城投在没有了政府的兜底后,很多都开始纷纷转型。

2、发债

发债很透明,同时也是效率很高的方式,但发债也有其存在的问题:

首先发债额度够不够?今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和专项债发的不少。特别是贸易战进入关键时刻,相关部门提高了发债的脚步。从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亿元。但即使这样,以目前的额度还是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

发债的额度能否大幅度提高?一般情况下估计不会(除非真的没有选择了)。地方新增债务额度一般需要在每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经全国人大敲定后,再分配给各省份并由省级人大批准,然后各省份再下达给市县并经同级人大批准,所以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国务院或者是财政部大笔一挥说调就能调的。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大幅度提高额度,把这么多的资金需求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全部显性化,谁敢批呢?即使退一万步说,批了,那这个债后续怎么消化?我们不能为了眼前,而不顾未来。所以发债太刚性、太透明了,一旦出现问题,没有解决的弹性和余地。

3、PPP

虽然我们之前说PPP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说PPP是目前除了城投和发债之外,唯一可大规模推行的解决基建缺口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其成为国策的重要原因。

大家可以看到,PPP经过几年的实施,不管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甚至是施工单位乃至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对于PPP的运作已经慢慢在适应。其次:通过几年的摸索,相关部门已经对PPP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制度规范,已经能够平衡财政支出比例红线和PPP项目库等约束机制之间的协调发展;(相关阅读《PPP新政:财政支出责任占比超过5%的地区,不得新上政府付费项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PPP能够很好的吸收民间资本,给其一个投资的入口。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此提出,建立健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长效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补短板项目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投标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PPP项目。财政部近日印发《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更是向市场释放了支持PPP项目发展的新信号。

信号一出来,市场上立马苏醒。各个省都将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补短板重大项目。北京市更是明确,项目主体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工程建设,以民营投资为主的社会投资项目数占比不低于50%,投资占比不低于70%。

所以综上,在目前的各种约束下,PPP能够有效解决基建“很重要”和“不是最重要”的核心矛盾。并且如果能把这一核心矛盾解决好,那么随着PPP的成熟,政府职能转变及经济活力激发等都是水到渠成之事,最后PPP的价值肯定能够体现出来。

所以对于我们建筑企业来说,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也早就提醒了,未来的项目PPP模式占比会加大,所以大家除了要具备超强的施工能力外,还要做好融资、法务风险、时间风险等多方面的准备。

她不一定靠你

当然了,PPP的重要性也不能让我们的企业迷失了方向,特别是民营企业,做PPP太难了,所以更应该量力而行。比如东方园林就是前车之鉴,贪多嚼不烂,最后连原先吃进去的都要吐出来。

另一个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复星集团,虽然拥有杭绍台高铁的控股权,但是其身份只是一个融资提供者,而无法参与到具体的施工中,更无法参与施工阶段利润的分配。

PPP的前景是美好的,虽然目前还存在着不足,但我们有可靠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政策篮子,我们对中国的未来信心十足。

另外每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是下半年经济政策的风向标,藉此对于基建领域的影响我们也会及时的解读和剖析!你们最想了解哪块?可以在底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