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法这个事不只是本山大叔的治疗方式,也不是从《母猪的产后护理》看来的,是真的!这个事早在20世纪80年代,神经科学家乔恩·莱文(Jon Levine)做实验就证明过,乔恩·莱文(Jon Levine)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志愿者都是刚刚做过手术的患者,他们都需要阵痛药物以减少术后的疼痛,但是科学家将患者分成两批,一批使用镇痛药物,注射吗啡;一批并没有给他们使用镇痛药是而是注射了生理盐水,最后结果显示,不管哪一组,疼痛都显著减轻,这就是心理疗法的第一个案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说患病的爸妈没有吃药,而是购买了很多保健品,并且吃完了觉得身体真的变好了,保健品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保健品都会标注不能代替药物,但是为什么效果很好呢,这就是心理作用了,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没有接受具备药理活性的物质,症状缓解的情况出现,这就是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安慰剂效应其实也是有作用机制的,分为两种。 第一种,以预期为核心。 ”

如果说疼痛被告知吃进去的或者注射的药物对疼痛有缓解,不管是注射的生理盐水还是别的东西,都会对患者造成疼痛缓解,只这是患者对治疗结果产生期待,并且对医生的信任产生的良性预期,“我将得到有效治疗”会一直提示大脑,从而减少疼痛。预期本身并不能减少疼痛,它只是一把钥匙,真正镇痛的是内啡肽。

因为安慰可以激活内源性阿片系统,使人体分泌内啡肽,因为安慰可以激活内源性阿片系统,使人体分泌内啡肽,怎么能证明是内啡肽的作用呢,医生还做了第二组实验,他们给第二组患者注射生理盐水和纳洛酮,纳洛酮可以阻碍内啡肽的效用,结果,生理盐水的安慰剂效应消失了。所以说,其实心理疗法并不都是凭空猜想,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安慰剂效应的第二种作用机制就是条件反射。 ”

在一项研究中,医生给了患者一些糖丸,并明确告之“这是一些糖丸”,患者的疼痛仍然减轻了,糖丸也不是没告诉患者,患者为什么会疼痛减轻呢,因为医院这个场景加上医生的叮嘱和服药的这个动作会让人产生条件反射,都能诱使身体释放多巴胺,然后,你就不知道疼了!进而产生治疗效果。

所以说为什么很多人说癌症患者心情比较好的,很多好得快,越是担惊受怕月容易加重病情,首先患者越相信医学、依赖医生,安慰剂效应就越强;治疗效果就越好,其次安慰剂的形态,大药片比小药片好,注射液比药片更好,打针呢,就是好得快!这些都是心理给出的暗示并做出的条件反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