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数字经济”这个概念想必会引发一波新的炒作狂潮,不出意外的话,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会“数字经济”相关内容,而且,可能还是多次出现。此前,在互联网大跃进中,人人都在拥抱互联网,不管有边没边的都指望借“互联网+”蹭一下市场风口。

如今,互联网概念逐渐淡化,数字经济概念逐渐崛起。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中,抱紧大腿也是过冬的方式之一,即使这条大腿可能也是虚胖的。

关于数字经济,官方解释是一种把信息和商业活动全都数字化的系统。数字经济本身与互联网经济有很大交集部分,数字经济需要互联网才能发扬光大,互联网得益于数字经济才能创造价值。数字经济说穿了就是线下业务转向线上,也是互联网经济的一部分。数字经济并未超出互联网范畴。(注:如果看不懂学术性表述的话可以理解为,根据数字做选择、做决策,数据指导行为)

在当今这个提倡新事物、新模式、新经济、新零售,凡事都要有个“新”字的时代。一个新概念必然能引起一批人的注意。更何况,主导这场风暴的推手是政府。2017年,“数字经济”进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虽没有直接提及“数字经济”,但却着重强调了“互联网+”概念。殊途同归,说数字经济就是在说互联网,顶互联网也是在顶数字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一项研究显示,美国超过50%的GDP来自数字经济,中国只有三分之一。巨大的成长空间让正值经济转型之际的中国看到了希望。原始三驾马车跑不动了,现在需要找寻新马车。

原本国内经济的运作模式基本处于一种病态的环境,有能力的人自守三亩地,等着新人摸石头过河。当看到有人吃到螃蟹了,立刻照搬照抄。一直以来,国内就有一种非常不好的商业氛围,只要有人在某方面的创新取得成功后,立刻就会有一群人疯狂的复制,俗称“一窝蜂”现象。一窝蜂现象,简而言之即不守市场秩序,所有人都不去思考什么市场供需平衡问题,只想着“既然他能赚钱,为什么我不能赚钱?”

其实,这是典型的小农思想作祟,也正是这种小农思想害死了不少行业,以前的电视机行业、之后的家电行业、现在的P2P行业等,这些行业几乎都经历了起初的兴盛,至后来的惨烈竞争,再到最后的巨头垄断。任何行业只要出现了一窝蜂现象就必然不可能健康发展,这也是为何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原因之一。

数字经济最大的任务是解决国人盲从跟风的恶习,通过数字化提高运作效率及透明度,告知国人哪些地方有机遇、哪些行业产能过剩了。这其中包含了财富的金矿和被淘汰的危机。

数字经济按用户划分可分三类:to C(终端消费)、to B(企业、机构)、to G(政府)。

C端数字化产品注重精简、完整,操作简单易上手、信息齐全。淘宝是国内较受欢迎的电商平台,淘宝的成功有国内市场空白及互联网风口的推动影响,但其产品本身也因为符合上述两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淘宝导致不少实体店关门、不少女人成为败家娘们,这足以证明其产品的成功。

B端数字化产品讲究功能齐全、数据准确。对于B端用户而言,他们需要的无非是上游供给与下游需求信息,以及优化整体运作流程。上游整条供应链的价格、库存、运输情况等信息;下游市场地区消费水平、产品销量、人口流动等情况;企业运作与生产通过数字化产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G端数字化产品要求美观、快速。政府类客户非常重视产品的外在形象,这既是门面也是脸面,多余的就不说了,懂就行。由于职能特殊,政府部门需要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对于信息传递的效率要求较高,这是G端用户在功能上最看重的。

谁能创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谁就能第一时间抢占市场。这是当今所有科技类企业都在努力争夺的战略高地。以前,企业只要与“互联网”、“共享经济”、“区块链”、“新能源”扯上关系的就能很容易拿到融资,继而上市获得热捧。同理,可以预见的是,从今年开始,企业想要容易的拿到融资,恐怕就得贴上“数字经济”的标签。

对于企业而言,做好产品是拥抱这条大腿(个人认为,概念炒作很容易变成新的产业空心泡沫)的最好方法。对于普通吃瓜群众而言,抱大腿的方法无外乎两种:其一是投身;其二是投资。

所谓的“投身”是应聘与该行业相关的企业岗位。如同之前P2P大红大紫之时,一些压根就不懂金融、也不懂消费的人闭着眼睛冲进去赚了不少钱;区块链刚刚炒起来之时,一些根本就解释不清啥叫“区块链”的人赚的盆满钵满,依靠炒作数字货币发了大财。道理是一样的,即使数字经济也只是个泡沫,最先投身其中的人也能享受到红利。

统计局的数据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与数字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工资水平比号称位于产业链顶端的金融业还高。数字经济中的财富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当然,有底子也不意味着不会有泡沫,但从吃瓜群众角度考虑,有没有泡沫又有啥关系呢?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有钱才是王道。在这种cao蛋的环境中,无力反抗只能享受。

所谓的投资是购买一些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股票或是相关理财品。不过,投资不同于投身,投身最多基本上没啥损失,而投资则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最先购买e租宝、钱宝等宝宝类产品的玩家都赚了大家,后面来不及逃的本都搭进去了;最开始炒数字货币的人很多都实现了财务自由,有人还能登上富豪榜,可那些大妈们就血本无归了;之前靠PPT、梦想、概念找投资人要钱的人中,有一些已经套现享受生活了,现在拼死拼活制作项目计划书的连500万都很难拿到……

最先吃到螃蟹的人一定是吃得最香的。相对应的,击鼓传花接到最后一棒的人肯定也是死得最惨的那个。投资数字经济也一样,你可以不用在乎有没有泡沫、也不用管到底能赚多少钱,但一定得懂得适时退出。

不过,数字经济除了财富效应外,本身的潜在风险也得引起注意。数字经济纯粹是依靠技术打造的经济生态。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技术带来的变革有正面也有负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士顿咨询在2年前曾对数字经济做过研究,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传统就业生态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的就业形势将逐渐向少数头部集中,专家型人才将获得更多工作订单,但雇佣形势将更多的采用项目制、兼职形式。在数字经济环境中,真正有能力的人才甚至可以自己创办自己的工作室承接项目。

所以,目前大量职业技能不过关的就业人群将面临更大压力。一股自下而上的人才淘汰潮流将伴随数字经济的兴起而产生,更何况,眼下裁员的公司就不少。而且,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因为这是时代发展所趋。

同时,国内人才市场中金字塔型的人才分布决定了底层劳动力面临空前巨大的就业危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批企业也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可在产业升级的档口,这批人很可能重蹈上世纪国企改革后的“4050”人群覆辙,成为就业困难户。

因此,又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平时靠吹牛拍马、弄虚作假的人很难在数字经济生态环境中生存,而新的矛盾必然诞生。讽刺的是,当前国内不少企业的中高层、甚至是政府就够部门中恰恰存在大量这种人。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能做出各种妨碍时代进步的行为,也就是俗称的“改革阻力”。

真正的数字经济所带来的一定是一个信息透明、交易公平的市场环境。我个人只有一个愿望,但愿数字经济这锅粥不会像之前那几个,熬粥需要“炒”,可如果“炒”过了,这粥就糊了,最后大家都没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