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把脉媒体融合,着眼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全局和全媒体时代大势,明确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大要求,按下了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快进键。

《人民日报》近日推出系列评论,就回答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看法。快来一起看看吧!

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回答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①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把脉媒体融合,着眼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全局和全媒体时代大势,明确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大要求,按下了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快进键。

时至今日,冰箱、汽车、智能音箱等都能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媒介;就连本是食品领域的可口可乐公司,也组建了团队做新闻内容推送;而打开手机就会发现,衣食住行各类APP也在做着新闻订阅服务。相比于“铅与火”“光与电”的时代,现在的舆论场,不仅信息的传播方式在改变,而且渠道更多、覆盖更广、速度更快。“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让一个全媒体时代扑面而来。

这样一个时代,会给舆论生态带来怎样的影响?一方面,是传播主体的大幅增加和“信息海洋”边界的极大扩展。早在多年前,就有研究机构统计,一天之内,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互联网上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发出的帖子有200万个,相当于美国《时代》杂志770年的文字量;在一个社交网站上上传的图片有2.5亿张,如果都打印出来相当于80座埃菲尔铁塔的高度。今天,这些数字无疑更是大为增加。可以说,全媒体时代,信息资讯前所未有的丰富,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前所未有的多样便捷。

但从另一方面看,信息爆炸,反而会让有效信息被淹没,让人徒增“拿着手机找手机”的无奈;资讯增多,各种各样的不实传言、虚假新闻也甚嚣尘上,且因为“自带叹号”而更加吸引眼球。快速传播也可能传播失真,观点表达也可能观点极化,传递情感也可能情绪泛化,舆论场上的这些新变化,既增加了舆论引导、凝聚共识的难度,同时也恰恰说明:信息芜杂,优质内容依旧是稀缺资源;人声鼎沸,主流声音依然是刚性需求。在这个角度,更能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信息技术和传播渠道是中性的,但不能只从技术层面看待媒体融合。信息传播的背后有价值导向,观点交锋的深处是人心向背。网上新闻舆论阵地,正确的东西不去占领,错误的东西就会去占领。身处媒体融合的时代潮流,主流媒体更应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融合发展中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标准。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正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主流媒体只有增强本领,做到有“几把刷子”,会“十八般武艺”,才能不断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换句话说,就是要借力媒体融合,把主流声音传得更远、叫得更响。这些年来,主流媒体不仅在“融”中创造,推出诸如“军装照”“手指舞”“时光博物馆”等一系列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融合作品;更在“合”中提升,让自己“活”了起来、“快”了起来、“新”了起来。这说明,创新方式方法、做好媒体融合,才能在全媒体时代更好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媒体融合是一场“自我革命”。作为“正在发生的历史”,媒体融合可说没有先例可循,但只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葆有“向前走,莫回头”的激情、找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规律,主流媒体就能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急时立得定,主流媒体应该有这样的担当,也应该有这样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主流媒体成为“全媒体”

——回答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②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的背包也不是一天就塞满的。”在一次演讲中,一位记者展示了自己的背包:以前只有本和笔,现在则多了手持云台、数码单反、录音笔、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卡。其实,更多更先进的设备也正在被记者装进背包:卫星电话、无人机、VR设备……媒介技术每前进一步,记者的背包就增重一分,技能要求就抬高一阶。

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深刻诠释了“全媒体”的概念:“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记者的背包,正是全媒体的一个生动注脚:互联网技术发展,重塑着媒体的产业形态,再造着用户的心理和习惯,也重构着新闻的生产与风格。媒体界限此消彼融,时空覆盖之全,受众涵盖之广,生产主体之多样,传播渠道之多元,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媒体图景都更复杂。

从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的发明是继文字、印刷术、电信技术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各种有形介质都数字化,实现了多种媒体技术的整合。“全程”,突破了时空尺度,零时差、“五加二”、“白加黑”,传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全息”,突破了物理尺度,所有信息都可以变成数据,用一个手机就可以获得;“全员”,突破了主体尺度,从“我说你听”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多对多传播,互动性也大大增强;“全效”,突破了功能尺度,集成了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等各种功能,成为“信息一条街”。这样的全媒体,让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纵览近年来的全媒体发展,从具有社交链接属性的微博、微信应运而生,到以资讯聚合分发为特征的今日头条、一点资讯风生水起,从直播平台映客、斗鱼受到关注,到短视频平台快手、抖音快速崛起……媒体版图变化的一个结果是,主流媒体的“舆论主场”,现在变成了众多跨界者涌入的“舆论广场”。如何成为舆论压舱石、社会黏合剂、价值风向标,考验着主流媒体推动深度融合发展的能力。

应该说,在媒体融合上,主流媒体已挺进深水区。然而也要看到,虽然网上点击过亿的现象级产品大多出自主流媒体,但优质内容依然供给不足;有的媒体融合还是“物理捆绑”,尚未产生“化学反应”;有的从业者还停留在舒适区,没按下“全媒人”的转型快进键……媒体融合短板尚存,需要主流媒体加速进入“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全媒体阶段。

让主流媒体成为全媒体,需要在技术上从“为我所用”的跟跑转向“自主创新”的领跑。一直以来,技术都是主流媒体的软肋。但回头看看,新技术风口迭出,不断为主流媒体进行技术赋能。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人民号”,不断优化算法推荐技术,形成主流价值导向的“党媒算法”。面向“万物互联”的未来,我们要具备更强的技术敏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的要求,探索智能化技术创新,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注入智能动力。

也要看到,不管技术如何演变,媒体属性不会变化,未来新闻工作者还要靠优质内容、思想观点去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全媒体时代更需要我们做好内容的供给侧改革,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只会在追逐各种新技术的过程中失去自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如果被“流量思维”诱导,放弃“质量思维”主导,难免落入标题党、浮夸体、洗稿文的陷阱。唯有坚守调查与监督的深度、记录与见证的厚度、观察与思考的高度,才能真正占据媒体融合发展的制高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新时代的精彩故事需要精彩表达。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激发媒体深度融合的力量,才能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以传播优势提升治理效能

——回答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③

岁末年初,国防部例行记者会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新闻发言人吴谦一字一句念了10位幸运“粉丝”的ID。吴谦如此解释:“网名千奇百怪,拥军万众一心”“国防部新闻的发布工作,一定要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不少网友表示,“被国防部彻底圈粉”。这正是主动借力全媒体,实现政府和群众良性互动的典型案例。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全媒体”概念,认为当前“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在去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一方面,全媒体影响着舆论的生成与扩散,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另一方面,全媒体有着很强的信息传播功能,也可以成为联结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可以说,这决定了全媒体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

从这个角度看,媒体融合不只是一个传播命题,同样也是一个治理命题。随着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传播速度越来越迅捷,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主流声音的作用。2018年个税改革方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13万多条意见代表着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和有序参与,借助媒体平台让民意能够自下而上地充分表达;2018年全国人大审议监察法草案,人民日报推出的短视频《当监察法遇上孙悟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要点,在网上迅速形成刷屏之势,借助新媒体让政策能够自上而下地凝聚共识。充分运用全媒体的传播优势,不仅降低了治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成本,更能实现党心民意的同频共振,画出最大同心圆。

不仅如此,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对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也大有裨益。这样的案例并不少。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与媒体平台的结合,截至2018年9月共发布3419条儿童失踪信息,找回儿童3367名;台风“山竹”来袭,预警信息在全媒体上的瞬时扩散,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利用直播帮助贫困山区出售土特产,脱贫攻坚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从“学习强国”的上线到“智慧党建”的铺开,都说明在全媒体时代,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更可以有效融合到治理的过程中,实现治理效能和水平的优化提升。

可以说,利用全媒体完善治理,越来越成为共识,谁能摸清传播规律,谁能用好新技术、新手段,谁就能占据治理现代化的主动权。正所谓“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领导干部应该顺应全媒体时代的新特点,避免“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的尴尬,真正用新媒体的优势提升治理水平,用媒体融合助力治理现代化。

进一步说,让媒体成为治理的抓手,不仅是简单地抓住新技术、新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互联网思维能力,真正掌握媒体融合的规律和大势,把全媒体的传播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比如说,提高走网上群众路线的能力,面对超过7.8亿的手机网民,能不能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全媒体时代的舆情应对能力,立足媒体融合发展的风口,如果各级领导干部能从网络舆情中发现治理的难点,能从网友建议中看到工作的盲点,能从全媒体发展趋势中看到治理优化的起点,那么,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就一定能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位驻村书记到贫困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里建了个村务微信群。信息的整合,让村民们都觉得“方便、省事”。见微知著,今天媒介形态变迁不仅带来交流提速,更为治理提质提供可能性。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我们的治理升级将走得更稳更远。

技术迭代打开无限想象力

——回答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④

前段时间,中国首个人工智能主播上岗了。这位“主持人”不仅和真人一样会播报新闻,而且不知疲倦、永不休息,还能够在播出中收集更多数据完成自我演化。人们在为人工智能主播的“酷炫”点赞时,也产生了对未来的思考: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把我们的媒体带向何方?

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几乎每次重大科技突破都会深刻改变媒介形态和舆论生态。从大数据到写稿机器人,从手机直播到短视频,从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技术迭代打开了媒体形态变化的无限想象力,既有格局在重组,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可以说,日新月异的技术突破,以永不停息的创新热情开拓媒体的边界,正是媒体格局变化的动力引擎。

目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是一项战略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当人与人相连已成常态,未来通过人工智能,把人与物、人与服务连接,或将形成一个“万物互联”的崭新形态,这同样是媒体融合要面对的技术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不仅是人工智能,从无人机、大数据到云计算、区块链等,都可以成为“大媒体技术”,综合应用于信息的生产、分发各个环节。面对全媒体时代,媒体不仅应该是信息传播、新闻生产的最前沿,更应该是运用先进技术的最前沿。

在拥抱技术新蓝海之时,媒体尤需注意的,是“内容”与“技术”的关系问题。这涉及媒体的立身之本,更关乎媒体的使命责任。纵观媒体变革,新技术和新内容的结合,一直就是趋势:影音技术的发展,催生广播、电视的内容;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各种表现形态可以任意组合成融产品。看未来,人工智能或许能让记者抛弃简单重复的劳动,VR、AR技术带来的是沉浸式的传播场景……但只有把握住内容这个根本,媒体才能称之为媒体。技术提升效率、拓展能力,而媒体人则应该实现媒体对于社会的公共价值;不仅要探究真相、表达观点、传递价值,更要学会使用技术、理解技术、驾驭技术,才能让新技术的使用真正成为媒体新的生长点。

也要看到,新技术代表媒体融合的先进生产力,它改变的不只是新闻生产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更是媒体的组织形态、管理结构和运作机制。正因如此,要用新技术推动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不仅需要对技术变化有足够的敏感,更需要在体制机制变革上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比如说流程再造,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包含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元素,如何能够更好实现跨部门合作?比如说人才培养,“拿起笔会写,拿起摄像头会摄,拿起话筒会讲”,这样的全能记者已是难能可贵,而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会对记者提出更高能力要求,如何打造与全媒体时代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才能把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

从“口与耳”“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每一次传播革命,都极大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英国历史学者麦考莱说过:“一个浪头也许很快会平息,然而潮流却永远不会停止。”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大潮已起,媒体必须起身应战,顺势而行。拥抱新技术,就是在拥抱未来的可能性;运用新技术,就可以创造出媒体融合的中国样本。

来源:人民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