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荷兰有个别名叫“尼德兰”。这名字在日耳曼语中意为“低地之国”。之所以获得这个名字,是因为荷兰一半以上国土低于海平面。为了保护国土,避免在涨潮时惨遭团灭,千百年来荷兰人都在与海洋作斗争。他们筑堤围海,甚至开辟了7100多平方公里的海下“处女地”。

看到这里,你是否也好奇:在想到大自然可能带来的灭顶之灾时,荷兰人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呢?当海水覆盖他们身处的这片土地时,会有怎么样的景象?

荷兰设计师Daan Roosegaarde决定一探究竟。

他创造了一个名叫Waterlicht的沉浸式灯光艺术装置,并把它比作“荷兰北极光”。但实际上,这个浪漫的充满诗意的多媒体艺术作品更多是用于营造“虚拟洪水”的效果。它告诉人们,失去水利设施后,荷兰可能成为这样一个海底之城。

该装置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空展示,光线散布在1.6公顷的土地上,与北极光非常相似。通过最新的LED技术、软件以及镜头,营造出了波浪起伏的海洋场景,让观众感觉自己身处海底世界。

该作品反映了荷兰和水之间的历史关系,同时也展示着人、自然和科技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Daan Roosegaarde说:“《Waterlicht》的灵感来自对未来的幻想:我们能否建造漂浮半空的城市?我们可以从水的运动中获得多少力量?那我们不妨体验一下生活在水里的脆弱感和力量吧。”

下图为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Jan Asselijn的一幅绘画作品。该作品描绘了1651年在阿姆斯特丹发生的一场大洪水。这也是启发Daan Roosegaarde在博物馆广场上展示“海底世界”的作品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综合部主任Wim Pijbes说:“这个作品清晰地展示了荷兰的状况:我们始终生活在海平面以下。于是,我们把古老的绘画作品和现代的《Waterlicht》结合起来,组成展览,向游客开放。”

Roosegaarde认为,这个作品不仅可以启发游客,而且还可以把他们彼此联系起来。他回忆说,当时有6万名游客来到阿姆斯特丹体验《Waterlicht》,“有些人看到洪水有点害怕,而其他人则对这种虚拟现实或者说增强现实的效果着迷。”

“但是,这个作品是真实的,你可以触摸它,感受它,与别人一起体验它。技术跳出计算机屏幕,创造出这种大家可以同时体验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技术的真正力量。”

然而,不管海底景象看起来多美,水漫大陆对人类而言只会是一场灾难。

“荷兰大部分地区都低于海平面,假如没有水利设施,我们就会死于可怕的灾难之中。”Roosegaarde还希望用《Waterlicht》来反映气候变化——它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突出了自然的力量和潜在的危险。对于荷兰这个国家,气候变暖这个问题不仅影响着该国的农业,更关系着国民的生死存亡。

对Roosegaarde来说,这类设计将让人们看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艺术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想象力……关于气候变化的新闻往往非常抽象。但在这里,人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够看到气候变化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Waterlicht》最开始是为荷兰地区水利局创造的艺术作品,在荷兰埃塞尔河的洪水河道上方成功演出后,目前已经登陆过阿姆斯特丹、巴黎、斯霍克尔和多伦多等地。

作为荷兰新锐设计师、艺术家,Daan Roosegaarde一直致力于研究创新的互动技术和设计,以探索人和空间及科技的动态关系。Roosegaarde曾获得多个设计奖项,作品也曾于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地展出。

HTC又发新品了,2019年不用担心VR!

TED演讲:AR能取代手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