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资料来源:新浪财经、中国经济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华阳国际)于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新三板挂牌,从新三板挂牌到摘牌历时仅15个月,拟转赴深圳中小板进行IPO。华阳国际主营业务包括建筑设计、造价咨询、工程总承包等。

我们通过比对华阳国际IPO招股书与新三板年报,发现有多处财务数据不匹配,财务真实性存疑。同时,其建筑设计主业已连续几年停滞,增长靠新增的造价咨询和工程总承包业务,这种变化或反映了华阳国际主营业务竞争力已经不足。

招股书对比年报,数据多处冲突,财务真实性存疑

日前,华阳国际在证监会网站披露了其招股说明书,公司拟在深交所公开发型不超过4903万股,募集资金约6.19亿元,主要用于设计服务网络建设项目、装配式建筑设计研发及产业化项目、BIM设计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装配式建筑制造中心项目、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及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开展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等七大项目建设。

哔哔侠发现在华阳国际披露于2018年7月13日的更新预披露招股书中,多处数据与之前华阳国际在股转系统披露的2016年年报的相关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重要财务数据都不匹配,公司财务真实性或存在重大疑问。

先来看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华阳国际在招股书中披露的2015年、2016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51亿元、4.7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143.76万元、9621.51万元。然而据2017年4月公司在新三板发布的年报披露,公司2015年、2016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57亿元、4.8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593.96万元、8818.43万元。

通过招股书上的财务数据与先前的年报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华阳国际披露的招股书中2015年的营业收入减少了0.06亿元,缩水了1.31%;净利润减少了450.20万元,缩水了5.93%。招股书中2016年的营业收入相比年报数据减少了0.14亿元,缩水了2.86%;净利润增加了803.08万元,增长了9.11%。总的看来,有些财务数据相差的还是挺大的,比如2016年的净利润,招股书与年报的数据之间相差了近10个百分点,不太可能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同而产生的偏差。那会不会是由于公司在报告期内进行了相关的会计变更导致了财务数据的偏差呢?

查阅招股书发现,华阳国际确实在报告期内进行了一次会计政策变更。具体变更时间为2017年1月1日,内容为对公司建筑设计业务的收入确认进行变更,将收入确认原则由合同约定的结算比例变更为按阶段完工进度的完工百分比法,同时2016年与2015年的财务报表也依据变更进行了回溯。那么该会计政策的变更对业绩的影响是否正好是招股书与年报数据的偏差值呢?很遗憾的是,好像并不是。

华阳国际在招股书中披露了会计变更导致对2015年、2016年经营成果的影响。据披露,此次变更对2015年、2016年净利润的影响分别为-242.09万元,-522.75万元。这就很奇怪了,招股书披露2016年的净利润比年报多了803.08万元,但公司披露会计变更则是减少了242.09万元,两者变动的方向都不一致,更不要说数据匹配了。至于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悬殊的偏差,华阳国际可能得好好解释一下了。

除了业绩数据上的偏差,招股书与年报披露的2015年与2016年的现金流量也存在诸多不匹配之处,这应该是一个更大的财务疑点。

据华阳国际的招股书披露,公司2015年、2016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9422.03万元、1.34亿元,而年报披露这两期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19亿元、1.32亿元,偏差为分别为-20.72%与1.52%。此外,2015年的投资性现金流净额与筹资性现金流净额也相差较大。据招股书披露,2015年公司的投资性现金流净额与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3414.49万元、7865.21万元,而年报披露的同期投资性现金流净额与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3029.77万元、5024.93万元,偏差达到了11.27%与36.11%。一般情况下,现金流量表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只与当期现金的流入与流出相关,后期的会计调整也很少会影响到这张财务报表。公司招股书与年报的现金流量表却存在如此大的偏差,着实让人有些惊讶。

多位熟悉新三板市场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少新三板挂牌企业均出现过IPO信披与新三板信披数据不一致的情况,而在IPO过程中,这也将成为监管层关注重点之一,信披差异较大或给企业IPO带来隐患。

对此,华阳国际董秘徐清平表示:“目前不便接受媒体采访。”

原主业停滞不前,靠拓展低毛利率业务扮靓报表

华阳国际报告期内的经营业绩逐年上涨,看似成长性还不错。但深入研究招股书后发现,公司占比最大的主营业务在报告期内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拉动增长的业务则是在报告期内收购或者新开展的低毛利率业务。

结合前后披露的两本招股书,华阳国际2014年至201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47亿元、4.51亿元、4.75亿元、5.93亿元,最近三年的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0.89%、5.32%、24.84%;净利润分别为4436.23万元、7143.76万元、9621.51万元、1.06亿元,最近三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1.03%、34.68%、10.41%。单从数据来看,公司报告期内的业绩成长性还不错。但是细分来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华阳国际报告期内主营业务分为建筑设计、造价咨询、工程总承包三部分。其中建筑设计是公司的传统主营业务,2014年至2017年该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100%、97.90%、89.91%、77.25%,尽管逐年下滑,但最近一期占比依然高达77.25%,算得上公司的核心业务。造价咨询业务是公司2015年收购了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造价)后新开展的业务,从2015年到2017年,该业务占比分别为2.10%、9.95%、9.35%,其中公司2016年的业绩增长主要靠该业务拉动。工程总承包则是公司2016年新开展的业务,近两年营收占比分别为0.14%、13.40%,2017年公司经营业绩则是依靠这一新开展的业务推动的。

首先来看华阳国际的核心业务建筑设计。2014年至2017年的该业务收入分别为4.47亿元、4.41亿元、4.27亿元、4.58亿元,除2017年略微增长外,之前三年则在逐年下滑,该业务最近四年内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仅为0.81%,几乎陷入停滞。上述四年报告期内,建筑设计业务中收入占比持续高于80%的是常规建设设计,该业务在报告期内的收入分别为4.15亿元、3.83亿元、3.71亿元、3.68亿元,逐年都在下滑。可见,公司曾经赖以生存的核心业务如今尽显疲态,未来的成长性令人堪忧。

再来看2015年新并购的造价咨询业务。2015年公司通过收购具有造价咨询资质的关联企业华阳造价,开始开展造价咨询业务。该业务近三年收入分别为946.70万元、4731.55万元、5540.31万元,2016年该业务收入增长了3784.85万元,增幅达到400%,而当期公司整体营业收入也仅仅增长了2456.07万元,造价咨询业务的收入增长占到了营收增长的154.10%,可见2016年的业绩增长主要就靠这一新业务的拉动。然而,公司新开展的造价咨询业务似乎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该业务报告期内毛利率分别为37.37%、34.54%、32.08%,逐年下滑比较明显。

最后看华阳国际2016年新开展的工程总承包业务。近两年该业务收入分别为67.74万元、7942.97万元,2017年该业务收入相比2016年翻了117.26倍,增加了7875.23万元,当期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了1.17亿元,该业务增长额占到了营收增长额的67.20%,可见工程总承包业务收入的增长是公司2017年营收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然而,公司新开展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毛利率极低,2016年、2017年该业务毛利率仅有6.41%、7.51%,相比毛利率超过40%的建筑设计与毛利率超过30%的造价咨询业务而言,该新业务毛利率确实低的可怜。由于毛利率低,2017年贡献了13.40%营收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毛利贡献率仅为1.01%,而且总承包业务还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果考虑资金成本,这类业务是否真实赚钱可能还很难说。华阳国际突然新增这类不怎么赚钱的“包工头”业务,是否有冲击收入、扮靓财报之目的了?

保荐机构既是公司第五大股东,也是公司客户,毫无疑问的关联方

资料显示,华阳国际自成立以来就与中信集团渊源不浅。公司的前身为中信集团的设计公司,如今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及其全资二级子公司是公司的股东,合计持股超过5%,名列第五大股东。而且,公司报告期内还为中信证券设计了总部大楼,中信证券成了公司的客户,现在,中信证券还是公司本次IPO的保荐机构。

据查,华阳有限的前身深圳中信设计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设计)在1993年由中信深圳公司所设立,2000年中信设计整体转让改制为深圳市雅科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科特设计),后雅科特设计更名为如今的华阳国际。2016年7月中信证券入股公司,持有150万股,持股比例为1.13%。2017年公司引入外部投资者金石灏汭,转让750万股,占总股份的5.36%,而金石灏汭就是中信证券的全资孙公司,目前,金石灏汭和中信证券分别持有公司5.10%和1.01%股份,持股比例合计6.11%,是重要股东。

中信证券不仅为华阳国际的关联方,同时也是公司的客户之一。据披露,2015 年5 月8 日,公司与中信证券签订《中信金融中心项目建筑工程设计合同》,为中信金融中心项目提供建筑工程设计服务,报告期内确认的收入分别为84.21万元、84.21万元、279.34万元,这笔关联交易在招股书中得到了确认,而现在,华阳国际IPO的保荐机构也是中信证券。

主动摘牌新三板

随着IPO审核周期趋紧凑,新三板企业赴IPO排队的热情愈发高涨。根据证监会2017年11月公布的IPO排队审核的情况看,目前拟IPO的企业有接近三成来自新三板。与此同时,以上市辅导起始日期计算,2017年前9个月接受上市辅导的新三板挂牌企业总量达到305家,2016年共有194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接受上市辅导,2015年则仅72家。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主板市场相较于新三板市场而言,存在估值较高、流通性更强、相对完善的退出机制等多项优势,这也是新三板企业热衷于IPO的主要原因。

而在这批IPO排队审核的新三板大军中,华阳国际就是其中一员,并且其在2017年7月主动从新三板摘牌,全力以赴IPO。公开资料显示,华阳国际主营建筑设计和研发及其延伸业务,目前主要包括建筑设计、造价咨询、工程总承包等业务。

华阳国际曾在2016年4月成功挂牌新三板市场。根据股转系统披露的信息显示,华阳国际新三板挂牌后,曾公开发行股份两次,一次为拓展公司业务,成功向包括、、西证股权等11名发行对象发行共计585万股,募集资金3744万元。另一次则为偿还银行贷款及东莞产业园项目建设,公开发行750万股,募集资金为4950万元,由青岛金石灏汭投资有限公司全部认购。

2017年5月,华阳国际一纸公告透露公司已于5月2日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并在5月8日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申请公司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终止挂牌的议案》。2017年7月,华阳国际正式从新三板摘牌。

事实上,熟悉新三板市场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新三板企业转赴IPO并不一定需要摘牌,只需IPO过程中在股转系统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待证监会正式受理IPO申请之后停牌即可。为何华阳国际选择主动摘牌?

企业选择主动摘牌再进行IPO原因有三:第一,企业希望通过摘牌,提升规范性;第二,由于新三板市场和主板市场在信披等方面的标准不太一致,企业希望能够摘牌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IPO标准;第三,企业希望摘牌对股东结构进行调整,例如‘三类股东’的退出不适合在新三板市场进行则需要摘牌。

新三板企业摘牌后再进行IPO,相当于主动放弃一个已有的资本市场,若IPO未能成功,企业或将面临两头空的尴尬境地。

华阳国际信披不一致,对于企业而言,首先就违反了真实性原则,也反映出企业在管理上存在漏洞,有待提升管理能力;也说明企业内控存在问题,会计基础不规范等隐患。

申明:本文为“哔哔侠”原创,不接受一切形式上的剽窃盗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哔哔侠队列:

微博哔哔侠、头条哔哔侠、网易哔哔侠、搜狐哔哔侠、百家哔哔侠、腾讯哔哔侠、UC哔哔侠、界面哔哔侠、凤凰哔哔侠、简书哔哔侠、雪球哔哔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