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0日,广东东莞举办秋收仪式

随着南方秋收进入冲刺阶段,这一年眼看就要过去了。盘点收成,为来年做打算的时候,不妨想想,怎么把那一亩三分地上发生的事情写下来、拍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也许是一个巨大的流量空间。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养殖、捕猎、打渔、晒网,埋头干活的人对这些习以为常,但网上喜欢看这些东西的人可多了,有人把这些东西拿到网上展示,火得一塌糊涂,不但自己出了名,还能凭着流量分成赚钱,甚至也给农产品打开了一个新销路。

三农创作者,那叫一个火

广西灵山县有个80后,在头条的账号叫“巧妇9妹”,她以前曾到广东打工,2014年回乡,成了一个普通农妇,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2017年5月,她开始把乡村生活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内容很质朴,包括干农活、做美食、打理果园等等,结果大受欢迎。有一次,她去钓鱼,却钓上了一只乌龟,这条视频的播放量将近500万。通过拍摄视频和偶尔的直播,她用流量多次获得平台分成。

成功“火了”后,@巧妇9妹 还在网上帮乡亲们销售农产品,带动全村共同致富,一年卖了300多万斤水果。就拿荔枝来说,2018年全县荔枝产量大约1亿斤,其中质量中上、适合外销的大约有1000万斤,通过“巧妇9妹”的平台就卖掉了其中的十分之一,整整100万斤。今年3月份,她发了一条微头条,告诉大家近期摘果和即将停售的情况,配了几张摘果、称重的照片,然后,她的小店一天就卖出沃柑7000多斤。现在,她每月各种收入将近百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巧妇9妹 一年卖出300万斤水果,带动全村共同致富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乡野丫头,在网上分享当地特色美食、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成了很多人“精神上的农家乐”。11月初,她和其他几位三农达人参加央视的“2018中国电商扶贫行动”,帮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卖猕猴桃,5小时卖出3.6万多颗,销售额9.8万多元。黑龙江省林口县的小伙子@林区大雷 ,常拍黑木耳等山货采摘、种植过程的视频,展现山货的生长环境,教网友辨别山货好坏,然后通过网络帮老乡们卖山货,在传播家乡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乡野丫头 分享侗族文化,成为很多人“精神上的农家乐”

活跃在网上的三农创作者,不全是农民朋友,还有技术专家、农业相关机构等等。比如河南郑州的@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 ,他们在网上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年阅读量超过1亿,不仅国内农户关注,粉丝里还有许多在俄罗斯、非洲等地从事农耕的华人用户。

环境很适合,新风口来了

三农的内容创作为什么能这么火?

从大环境上看,今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全国已有700多万人投身农村新产业、发展新业态。前面就举了一些个人发力、做出品牌的例子。有的地方,则是政府牵头,推动新兴产业链发展。比如,被评为“全国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的重庆市秀山县,近三年来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17亿,今年“双11”当天全县网络订单71.2万,销售额2043万,其中本地农特产品46.5万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庆秀山县发力农村电商

再看小环境,现在流行拍短视频、写短文字、晒个性化照片,人们喜欢看这些,而且也方便分享给亲朋好友。对于“城里人”来说,三农题材的内容很新鲜、很好奇、很吸引人。@我爱种菜 把自己种菜的经过拍成视频,收获了60万“菜友”粉丝,有粉丝跟着学种菜,戒掉了酗酒、赌博的陋习,家庭也和睦了。现在电脑宽带和手机网络已经大面积普及到农村,随时随地分享生活点滴,获取产业、技术信息已是农村“新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爱种菜 参加2018今日头条生机大会三农分论坛

了解完这样的背景,再看前几天今日头条生机大会三农分论坛公布的一组数据,也许会给大家更多的启示。头条上三农信息今年的阅读量预计将超过500亿次,连续三年每年都在翻番;三农领域创作者已经有3.2万个,其中300人开通了头条小店,每月总成交额超过1000万,就是说人均超过3万元;今年“金秋尝鲜节”3天成交近2000万,三农作者的成交占了将近60%。

互联网领域前几年就开始谈论流量下沉,争夺的主要对象是三线以下城市和乡村用户,现在看来,已经成气候了。一亩田合伙人刘敏指出,流量下沉不止是信息或者消费人群的下沉,还有人才、技术、资本的下沉。农信互联副总裁王珂表示,农村的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都日渐繁荣。当前市场环境下,互联网公司跨界推动行业转型的例子已经不少,比如新零售,比如打车。那么,三农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转型风口?

公众号?网店?都不是你的菜

如果你也感受到这个转型的风口马上到来,那么就该想想要怎么做了。内容创作者们往往想到的是开个微信公众号、搞电商,或直接开个网店。但这两样,现在还适合做吗?入局已经晚了吧?

很多内容创作者发现,现在吸粉、涨粉越来越难,浏览量也在下滑,变现、赚钱也很困难了。这些年内容创作者的繁荣,是有硬件配合的,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换上了智能手机,而且手机上网逐渐成为习惯。而现在,天花板来了,这方面的增长变慢了、甚至停滞了。从内容本身来说,竞争也日益激烈,看的人审美疲劳,新来的创作者也很难抢到大量的粉丝。公众号不适合发太短的内容,而且订阅号每天限制推送次数。产量和流量互相掣肘的矛盾日益凸显。

说到网店,现在卖土特产的太多了,后来者拿什么跟前人竞争?拼价格?拼流量?拼广告费?拼谁的照片漂亮?恐怕都拼不过。大平台碾压小平台,同一个平台里的大商户、老商户碾压小商户、新商户,这就是传统电商的常态,你开个店就能体会到。刚刚过去的“双11”更是一次集中证明,好多商友在感叹“流量都去哪儿了”。另外,有些新兴的网购品种,人们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比如,海鲜冷冻后快递给省内的买家,鲜美程度超过市面上的冰鲜和冷冻产品,识货的人越欣赏越懂欣赏,但没试过的人不会轻易接受这样的网购模式,这不是放个视频、放几张图片就能解决的,需要的是“泛粉丝运营”、大流量触达精准用户群,突破已有的粉丝受众是破解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巧妇9妹 的头条小店

对于走内容变现道路的内容创作者、创业者而言,生产优质内容、泛粉丝运营、信息精准触达正是变现的三驾马车,三者如果能形成合力,构建出良好的内容生态和流量闭环,那么,就能在品牌打造过程中占据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好内容来树立品牌,通过品牌来提高粉丝粘性,通过精准分发来扩大受众范围,平台的流量分成加上商品的直接售卖,就使内容变现水到渠成了。很多三农红人,一开始搞创作也是无心插柳,后来做起了内容电商,既丰富了网友的精神生活,又带动乡亲致富,有价值,更有意义。

在流量争抢白炽化的当下,内容创作者选择一个合适的平台也尤为关键。如果盲目地单打独斗、一条道跑到黑,则机会渺茫。很多创作者都走在自生自灭的边缘。而互联网的另一处风景,今日头条依靠大数据技术及信息精准分发而崭露头角,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内容生态,在最近的生机大会三农分论坛上又强势推出了“金稻穗计划”,5亿元扶持优质三农创作者,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者给予定制化的扶持。对于头部创作者,通过独家栏目、IP打造等,帮他们更好地发展个人品牌;对于中腰部创作者,通过头条小店、付费专栏等,提供更多变现渠道;对于潜力创作者,通过推荐卡片、兴趣认证等冷启动流量扶持,帮他们更快地成长。在粉丝生态建设上,头条设定的目标是,未来一年让创作者粉丝总数增长100%,粉丝内容消费量增长2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日头条洪绯详解“金稻穗计划”

这样的目标能否达到,留给我们明年年底去印证,但对于想通过内容变现的三农创作者而言,不得不说,这可能是一次不错的机会。(来源:骏景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