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儿女》:江湖义气是儒家“悌”的外推

江上小堂

中秋节去看了《江湖儿女》。因感叹这部电影的档期正好在中秋与国庆之间,由“江湖”联想到“家”与“国”,写了一篇随感《江湖即是“失家园”》。所谓“江湖”,就是游离于“家”与“国”之外,失去“家”和“国”的庇护,而相互抱团取暖。下面接着说。

贾樟柯导演对江湖有自己独特的诠释。他说,“江湖首先是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其次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最后是人物之间的情义”。并借电影中的男主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不同意他对江湖义气的肯定与重视。只是可以理解,在严酷的生存压力下,用传统的江湖情义来对抗残酷冰冷的现实,保留一份温情,这也是一种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湖之“义”应该来自于儒家的“悌”,是“悌”的外推。将亲兄弟之间的“悌”扩大到异性兄弟之间的“义”。“悌”要求幼服从长,兄提携弟。“义”也类似,大哥说一不二,小弟必须服从,大哥也要罩着小弟。

《论语》中,“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孔子的两个学生,司马牛和子夏;司马牛是独生子,没有兄弟,感到孤单忧伤。就对子夏诉苦,“其它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就安慰他,“你只要像君子一样,四海之内都可以找到兄弟,完全不用担心”。这便是“悌”外化为“义”的出处。不少人误以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天下人都是兄弟”的意思,其实不然;而是可以在天下找到情投意合的兄弟之意。如果是“天下人都是兄弟”的意思,显然与“忠”的价值相冲突,哪能与君主称兄道弟呢?

传统社会,“家”与“国”,才是人们通常的栖身和立身之地。要么守于宗法家族,要么进为朝廷官吏。江湖则是游离出宗法家族和朝廷之外的桀骜不驯之徒的栖身之地。他们不容于宗法家族或朝廷,为了生存只得抱团取暖,结为异姓兄弟。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通过文学加工而千古流传,影响非常之大。关羽义薄云天,自始至终不忘兄弟情义,“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成为后世江湖兄弟共同敬拜的守护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之下,传统社会山高皇帝远,江湖宽广深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滋生土壤。各类匪帮、帮会层出不穷,一幕接一幕上演着江湖故事。其实,江湖是朝廷的镜像,两者之间有对立、互补和替代关系。皇权支配下的官府是最大的暴力组织,是在全社会取得了支配地位的暴力组织。而在官府覆盖不到或组织控制力薄弱处或衰弱时,也给江湖势力留下生长的空间。就如电影《投名状》中,大当家赵二虎誓言,“要当就当最大的匪”。当朝廷衰败,或遇到天灾人祸,产生大量流民,江湖势力就会趁势而起,替代旧王朝而建立新的王朝。

而现代国家组织越来越强大,对社会的控制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家的领域和江湖越来越缩小和逼仄。宗法家族消失,江湖也曾仅是传说。改革开放后,经济和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江湖才又有了些许生存的空间。这便是贾樟柯《江湖儿女》的时代背景。

2018年9月26日

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