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作家曾说过:中国史上到南宋灭亡就停止了,人们问他为何? 他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因为《礼》曰: “华夏,重信义! 而胡人,无!” (他认为元明清都是胡人,明朝虽然是汉人政权,但表现的像一个胡人政权一样残暴)

这个观点有人会有疑问,日本人说的能算啥,这是给日本侵华提供理论依据!关于这个我是这么理解:

(1)日本的很多学者研究中国非常透彻,很多学习历史的,看文献还得去日本,所以不是说日本人就胡说八道

(2)这个观点主要是一种感慨,不必要较真,相比于后来的明清,宋朝确实是更能代表中华的文化,明朝相比于宋朝有很多野蛮的制度,清朝是异族统治更不必说

崖山之后无中国’。崖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很多人觉得宋朝很弱,但如果全面深入来看,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果没有蒙古人入侵,任由南宋发展,那么现代科学文化的起源,可能是由东方,或者东西方同时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崖山海战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但历史也不是我们一贯理解的是有XX规律的,因为A,必然要导致B。历史的发展是由很多偶然因素的,我个人认为南宋的灭亡,和一个人的叛变有直接关系,如果这个人不叛变,蒙古能否攻灭南宋要打一个大的问号,这个人就是刘整。

刘整的祖上生活在关中地区,后来迁到中原地区,刘整就出生在邓州(今河南邓县,当时属于金朝,这个地方我前文曾经提到过,离南宋京湖战区不远),金朝灭亡之后,刘整投奔了南宋,在南宋的京湖战区大将孟珙手下做事。刘整天生就是打仗的好手,受到孟珙的赏识,在军中被称为“赛存孝”(原型是李存孝,我前面有文章介绍魏博牙兵的时候,提到过的李克用的干儿子,十三太保之一,打仗勇猛异常)。

刘整在1262年的时候,担任南宋的泸州和潼川路(今四川三台县)军事长官,掌管这将近半个四川的军政大权,突然率领所部叛变投降蒙古人,导致原本僵持的战局急转直下,后来刘整虽然被吕文德打败,但南宋在四川的军事已经不可收拾。更为糟糕的是,刘整对于南宋内部的情况了如指掌,通过刘整的筹划和献策,蒙古人在五年之后的1267年发动了决定性的襄阳保卫战(拖了五年是因为1264年忽必烈才平定了阿里不哥,实现了蒙古内部统一),并在十年不到的时间里,灭亡了南宋。

刘整对于蒙古人灭宋的巨大贡献,我总结有主要的以下两点

(1)部署灭宋战略

刘整之前,宋蒙之间打了30多年仗,总体来说互有胜负。南宋的防线大体分为三个战区:四川战区,京湖战区,两淮战区。蒙古人突破的重点集中在了四川战区和两淮战区,两淮战区处于黄泛区,河网密集,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但这个地方南宋依托地理和城池优势,再加上历任最高军事长官也没犯什么错误,蒙古军寸步难行,几乎一点成果都没有,后面可以看到,南宋首都临安都被破了,两淮战区的防线仍然固若金汤,后来南宋流亡政府的军队很多都是从两淮前线撤退下来的部队,可见从两淮战区突破对于蒙古人来说是错误的选择。

再看四川战区,南宋在四川构筑了以山城堡垒为据点的纵深防御工事(主导者是余阶),并且实行了“总体战”的方略,即军民一体,灵活机动,蒙古骑兵,回回炮面对这种防线也是毫无办法,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钓鱼城之战”,一直防守了36年,南宋灭亡了也没攻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钓鱼城之战

当时蒙古的战略其实已经有放弃南宋的打算,因为蒙古人属于远征游牧民族,不仅是要消灭南宋,欧亚大陆其他地方也是要征服的。但刘整的叛变加上极力说服,坚定了忽必烈灭宋的决心,最为致命的是刘整建议忽必烈进攻京湖战区的要地——襄阳。这一招可谓绝杀,如果襄阳失守,南宋的咽喉就相当于被蒙古人掐断,可见刘整的叛逃影响之坏。

(2)训练蒙古水师

第一点说到战略上,但如果仅有战略是不够的,蒙古人虽然在平原上纵横驰骋,攻城上也有先进的武器,但在水军的建设上几乎是空白。襄樊属于江城,如果没有一只强大的水军,是会被南宋军队轻易秒杀的,更何况守备襄阳的是吕文焕,吕氏军事集团在南宋后期已经成了一个类似大军阀的利益集团,虽然吕文德,吕文焕这些人道德上有些污点,但不可否认他们都是军事上的强人,是从战场上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战将,绝对不是小说里面说的昏庸无能之辈。

我们看看刘整的具体训练水军的动作:

咸淳六年(1270年),刘整与阿术谋议,“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忽必烈当即命刘整“造战船,习水军”,以图进取襄阳。刘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练水军,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战舰500艘,建立起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并且还创造性的训练了水陆军协同,三面夹击战法等新的作战理念。

蒙古水师的建立以及成军,彻底断了南宋救援襄阳的想法,襄阳被围期间,南宋曾组织过多次大规模军事救援,但都受阻于蒙古水师而救援失败,可以说,南宋水军优势的丧失,是导致襄阳保卫战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刘整叛变的原因分析

万事有因必有果,刘整从一个普通人做到了南宋四川泸州市长,市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按道理说也应该名利双收,不应该为了利益,冒着汉奸的骂名投降蒙古人,但肯定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刘整叛变,也就是说:刘整是被某些因素给逼返的

逼返刘整的,是刘整的顶头上司,四川制置使(可以理解为四川省都督之类的)俞兴,当然了,俞兴只是个前台的木偶,背后操作的是当时的宰相贾似道和他的忠实盟友,京湖战区司令,四川战区幕后司令——吕文德(上面提到过,南宋末年依靠吕氏军事集团支撑了半壁江山,双方互有猜忌)。

故事的起因说起来比较复杂,我就从1259年的鄂州之战开始说起,贾似道带领诸军在鄂州与忽必烈对峙,但此时蒙古内部发生了内乱,忽必烈要赶回去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就和贾似道达成了和平协议,史称“鄂州和议”(一般史书都是这么说,但关于这段历史,有很多质疑,关于贾似道这个人到底如何评价,是不是奸臣?有没有鄂州和议这回事,还得另说),但不管怎样,在这次贾似道指挥的战役中,充分暴露了南宋内部协作上的一些问题,一些领兵的武将对于这位宰相并不怎么买账,诸如高达,曹世雄等,而有些将领则比较听话,例如吕文德。随着时间的推进,南宋内部武将逐渐分化,投靠贾似道的这一批将领逐步得到了提拔和重用,而与贾似道,吕文德不对路的一些将领,将面临着怎样的危险呢?

当时南宋连年战争,财政上面非常吃紧,贾似道作为宰相,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公田法”(简单来说就是丈量土地,防止土地兼并,触犯了不少权贵,但对国家还是有益的,贾似道这个人不好用好和坏来评价,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在军队中,贾似道也决定打击一下军中的“大老虎”,推行“打算法”,就是军中审计制度,通过这个审计来看看军费有无被挪用。

我个人认为,南宋的军中审计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完全是没有必要,实际上是贾似道打击异己的手段,理由如下:

(1)当时军队的体制和现代军事体制不一样,军事长官普遍是用一种“家兵”的形式在掌握军队(这种形式战斗力高,但容易军阀化),军费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很多钱用来抚恤家属,奖励作战英勇的士兵等,不太好统计和分析到底合不合理。

(2)当时将领普遍都是土豪,夏贵,吕文德都是,如果真的打老虎,那几乎是一网打尽。

刘整当时也是地方军分区的司令,自然和其他将领没什么差别,那具体到刘整身上,为什么会叛逃呢?我分析有:

(1)刘整是北方人,在南宋军中不太受到待见,可能是有点地域歧视之类的

(2)刘整军功大,遭到了吕文德的嫉妒,众所周知吕文德是贾似道的人,所以自然容不得他,其实刘整也想讨好贾似道,但没有奏效

刘整的直接上司俞兴也是贾似道的人,和吕文德勾结,打算对刘整进行审计,当时一大批名将都因为“打算法”获罪,有如下文字描述:

刚好此时刘整最初的直接领导江万载因不满权权臣贾似道当权误国,辞职归里奉养慈母,贾似道为了排除异己,在各路武将中推行所谓的“打算法”,即派遣官会计查核各地军费,凡在战争中支取官府钱物用于军需者,一律加以侵盗掩匿的罪名治罪。大将多获罪,赵葵、史岩之、杜庶等名将均因此罢官,还被勒令赔偿。另一名将向士璧被夺官下狱,被逼而死,家族又被拘押偿付军需。名将高达、曹世雄对不学无术的贾似道十分轻视,贾似道怀恨在心,命党羽罗织罪名,逼死曹世雄,罢了高达的官。又嫉妒在钓鱼城立下盖世奇功的王坚,故意把他调知和州,罢了他的兵权,不久王坚即抑郁而死。

刘整见势不妙,便暗中起了叛逃之心,蒙古人一开始还不相信,以为刘整是诈降,后来来回了几次才确认原来是真的投降。

通过上面的讲述,可以看到刘整的投降,实在是迫不得已,贾似道在这件事上的做法,为了一己私利,毁了整个民族的江山。南宋的军事实力本来不弱,战将名将也是辈出,如果调度有方,蒙古人几无胜算,但可惜本来已经稳定的局势,在不断的内耗中,走向了最终的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