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家长群里,有人发了一个视频。

在泰国一家超市里,有一位父亲,见不得儿子终日沉迷游戏,他拿来一把上膛的手枪,放在儿子面前,怒不可遏地说:有种你就别活了!

可就在父亲转身离开的一瞬间,儿子扣动了扳机,等父亲回过神来,孩子已经倒下了。

“有种你就别活了”这句话,成为压死孩子的一根稻草。

可是,类似这样的话,家长们或许都说过。比如:“你太丢人了”、“你是猪脑子吗,这个都不会”、“饭都不好好吃,还活着干吗”……

家长说的也许只是一句气话,可它们却成了刺伤孩子的利器,这些就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常发生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上。

据心理学家调查,平均每20个人就有一人遭受到语言暴力,每50人中就有一个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轻者患有社交障碍,重者有杀人和自杀行为。

而如果一个孩子遭受了语言暴力,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伤害更是毁灭性的。

2

女儿的同学妈妈是一个信奉对孩子不打不骂,但是,却是一个“口不择言”的家长。

考试成绩不理想,就遭到了妈妈的各种花样“攻击”——

你真的要笨死了,这道题你也能做错

你是猪吗?抄单词都能少抄一个字母

想考第一名只有一个方法,班上只有你一个人

这个女孩平时的成绩很好,作业也完成的不错,但是,一到考试就“懵圈”了,老师也很苦恼。

因为只要考的不好,妈妈说的话全部都是带着“刺”。在这种语言暴力之下,女孩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心理压力过大,根本无法好好做题,所谓“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有一次,学校举行义卖活动,作为家委会的一员,我见到了这个同学,的确是特别听话的一个孩子。

整个活动中,她显得特别小心翼翼,会主动帮忙,每完成一个活动,就笑眯眯地看着妈妈,像是在等待赞赏。我看着她,特别的心疼。

这不是女孩真实的状态,妈妈的语言暴力让她开启“自动防御模式”,极力去讨好妈妈,更加谨慎,细心,和她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特别善于察言观色,以此来逃脱妈妈的语言暴力。

现在的她,特别的没有安全感,是戴着一个“防御面具”在和妈妈相处,用来保护自己不遭受语言暴力的伤害。

3

《花园里的萤火虫》里迈克尔的父亲,是一个典型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的人。

如果迈克尔犯错,父亲就会用很恶毒地语言骂他。在一次聚会上,迈克尔朗读了一首诗,因为不是自己写的诗,父亲把他关在了车库里,对他谩骂。

长期的语言暴力,造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迈克尔。终有一天,在父母争吵的时候,他拿起棒球棍,对父亲恶狠狠地说:“如果你再不放手,我发誓我会打死你。”

在后来的婚姻中,即使妻子犯错导致婚姻破裂,他却一直心有愧疚,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

这都和他父亲对他的语言暴力有关,因为经常被骂成一个“笨蛋”,他的思维渐渐就被固话,并且接受自己就是如父母所说的那样。

在遇见事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不行,陷入一种自我否定、怀疑的消极情绪中。

语言暴力会导致孩子的不自信。

孩子经常被否定,说成“笨蛋”、“猪脑子”,贴上这样的标签,让他们再次去做别的事,也会畏手畏脚,丧失能力和信心。

心理学家库利说:“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法国有一个短篇名叫《伤人的话》,是法国首次对“反对语言暴力”的公开宣传,目的就是让父母们了解自己的言辞对孩子的影响。

影片向父母们发出信号,每个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都会有意无意重复自己的童年经历。如果父母遭受了语言暴力,他们就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重复这些语言暴力。

而语言暴力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这些暴力语言的累计到一定的程度,也会导致肢体暴力的发生。

当孩子的叛逆期撞上语言暴力,孩子心中就容易聚集委屈和愤怒的情绪。但是,年幼的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发泄这些情绪,就会和别人有行为冲突,比如打人或者没法和身边的人正常的相处。

语言暴力会导致孩子的暴力行为。

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说的是一个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儿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语言暴力是一种没有温度的语言,一种隐形的暴力,它像一个“盔甲”一样附在孩子身体之外,让他们变成一个冷漠的人。

5

据报道,有超过半数(51.2%)的父母,曾用恐吓的方式管教孩子。也许父母的语言暴力行为并不是故意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旦遇见了语言暴力,孩子不可能当什么没有听到。

在平时的生活里,父母如何避免“不是故意”的坑呢?

1、改变说话语气

孩子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于周围的环境和行为的敏感度极高,尤其是对自己最信任的父母更为敏感和在意。所以当孩子犯了错,父母尽量用平和的口气指出来。

2、避免使用敏感词汇

研究表明,“你”、“如果”、和“为什么”是最容易引起孩子不良情绪的词汇,父母如果频繁使用这些词语,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咄咄逼人。

和孩子交流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商量和询问口气,这样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3、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害怕犯错,为了避免犯错,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错误是孩子人生的“不一样味道的营养剂”,当孩子犯错了,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接纳和理解孩子,帮孩子分析错在哪里,让孩子在错误中得到提升和进步。

语言暴力绝对是比打骂更可怕的教育方式,也是阻碍亲子关系发展最具有杀伤力的教养方式。

毕淑敏在《家问》中写道:“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长大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再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事经验,缺乏分辨的能力,一位这就是人世间的模型。”

父母的嘴不是用来攻击孩子的,而是用来和孩子好好说话,以及表达爱的。

—THE END—

责任编辑:黄哲。

作者简介:多多黛,80后女子。一手文字,一手生活。想把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写给你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