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14日,新华日报发文提出的“生育基金”概念引发社会热议。时隔不久,央视网立刻发文批判“生育基金”概念荒唐,此事件就此告一段落。

“生育基金”引发社会反感的主要原因在于进一步降低了人们的收入,并且以财务手段直接干涉人们的生育自主权。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开始显现。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同时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大,60岁以上及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明显上升。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

因此,“生育基金”是明显的一石二鸟之计,既要刺激人们生育二胎,又能为社保体系增加收入。但是,提出这项建议的专家可能没有看清中国经济形势大局。眼下,“消费”是高层最关心的领域,任何与“刺激消费”方向相反的建议都不可能得到支持。

实际上,生育基金无非是在目前“五险一金”框架内做加法,这条建议本身并无真正创新之处。而如今的“五险一金”内,与生育基金模式最为相仿的就是住房公积金。

1994年国务院发文全面推广住房公积金制度后,全国除了体制内编制外,全都要缴纳住房公积金。在1998年福利分房政策取消前,当时的住房公积金主要用于投资建房,而在福利分房取消后,住房公积金就变成买房存款。

两相比较,1994年至1998年期间,虽然住房公积金降低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但社会上并没有什么不满情绪,因为受惠于福利分房,大家都还能接受。但从1999年《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出台后开始,住房公积金就正式与消费挂钩。

由于1999年时期的房价水平并不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这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对比历史数据可以看出,住宅价格涨幅似乎并不如工资涨幅。按理说,不应该出现所谓的房地产泡沫。当然,正如任志强所说,平均数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中位数更能反映真实现状。可惜的是,中位数数据没有公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00年开始,中国基尼系数就高于0.4的国际水平,于2003年进入一个高水平。虽然自2009年后基尼系数开始下降,但始终高于0.4的国际水平。贫富差距扩大及金字塔模型的结构决定了平均数无法反映真实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房地产泡沫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买不起房了。这是民怨矛盾症结所在。

公积金虽然占收入比例不大,但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不少。1999年出台的政策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现今国内市场情况完全不同。房价水平明显超出收入水平。房价收入比高达20——30倍。买不起是常态,不少家庭为了供一套房不惜举三代之力。

而且,公积金的利率明显不符合市场机制。2016年,央行、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完善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形成机制的通知》,决定自2月21日起,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 款利率,由现行按照归集时间执行活期和三个月存款基准利率,调整为统一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执行。文件表示,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按照归集时间区分利率档次,当年归集和上年结转的分别按活期存款和三个月定期存款基准利率计息,目前分别为0.35%和1.10%。此次调整后,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将统一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执行,目前为1.50%。

时至今日,住房公积金利率依旧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执行。然而,个人住房公积金是一笔长期存款,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明显低于实际情况。住房公积金比存银行还“亏”。

当然,最近几年,关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调整逐渐贴近市场化,比如住房公积金可以用于租房等。但是,这无助于解决刚需居住问题。毕竟,在国人思想中,对于“家”的概念根深蒂固。

“生育基金”事件间接证明了国内消费潜力几乎已经见底,在收入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社会已经承受不了更多的税费负担。更何况,这种税费负担是用来增加社保体系收入,缓解社保支出压力的。

放眼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水平,这些国家都有个共性——社会保障体系完整,居民消费没有后顾之忧。

央视网文章也提到了,“要千方百计的通过降低个税、减少收费、完善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内需的动力,促进消费的转型升级。”道理都懂、方向也清楚、怎么做也知道,最重要的就是啥时候做、能不能说到做到……

(许多文章无法发布,请加微信号:财经上帝视角)(许多文章无法发布,请加微信号:财经上帝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