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在进行频繁的物物交易。农业文明时代建立起完善的货币体系,并形成了金融体系的雏形。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债券、银行、股市等金融体系的建设越发的完善。

而在互联网时代,金融体系被植入了更多新元素,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区块链等日渐成为当下金融体系的新标签。由此诞生的金融服务也有很多,互联网理财、移动支付、智能投顾、金融科技,如此种种。诚然,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已经进入了智能金融时代。

谁在推动金融行业的智能化?

从表面上来看,智能金融更像是时代使然。

一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早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尤其在2016年,人工智能的商业化步伐近一步增大,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所改造,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另一方面,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6月份,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其中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 4.55 亿,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用户规模达到 1.01 亿,金融的智能化似乎是水到渠成。

当然,环境影响只是其一,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金融需求的转变。

以消费金融为例。根据钱粒科技的用户人群画像,传统消费金融中,大额贷款占据了绝大比例,3C等电子产品、日常消费很少有产品涉及,且面向的人均基本为信用较好的白领人群和高层管理者,对于大部分“8090后”人群涉及较少。

由于体制机制及技术限制,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有效满足大量年轻客户的借贷需求。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催生大量金融科技公司诞生,推动用户行为数据成为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数据维度和反欺诈模型等的开发有效对接传统金融机构需求,帮助开拓健康、安全的市场增量空间。

一面是用户金融理念和需求的转型,一面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对金融行业的改造。在这两个因素的推动下,类如智能投顾、征信体系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但在市场利好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不乐观的消息。以智能投顾为例,国内仅有84家证券机构获得了相关的业务资质,金融监管要求金融机构的数据不得开放给第三方使用,无疑局限了智能投顾品沟通的数据范围。此外,整个行业仍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P2P行业早已满目疮痍,智能金融还存在哪些潜在风险,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智能金融需要新的打开方式

回归到用户角度来看,智能金融的发展速度和用户认知出现了脱节,这也是导致互金行业良莠不齐的诱因之一。好比说很多80、90后的金融困局主要集中在习惯匮乏、知识匮乏、渠道匮乏和方案匮乏。宝宝类理财产品实际上在解决渠道匮乏的问题,智能投顾瞄准的是方案匮乏,而习惯匮乏和知识匮乏却被大多数金融从业者选择性忽略。

以钱粒科技用户调研分析,许多用户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尤其是越来越重要的信用状况并没有强烈的感知。用户习惯仍然是智能金融的痛点,却也可能成为智能金融的又一打开方式。如若不解决习惯匮乏和知识匮乏的限制,良性循环的智能金融生态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企业要如何解决习惯匮乏难题呢?按照钱粒科技的产品思路,搭建线上丰富的用户场景,在一个平台上为用户提供一条龙式的各类产品与服务,或许是培养用户全新的金融习惯的手段之一。

从国内金融理财类APP的发展动态来看,大多开始从单一工具衍生到了适应用户需求和时代发展的移动端理财、信贷、征信、大数据、资产管理等多样化的需求上。在逻辑上来讲,金融工具掌握了用户的收入和消费数据,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沉淀,再结合金融大数据,可以给出更清晰的用户画像,通过匹配用户需求的精准服务,或可以实现投资、理财、消费、信贷等不同场景之间的连通。

在信息安全方面,钱粒科技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构建多维度的数据构建风控模型,同时提高业务风险防范能力,为合作伙伴提供个性化的用户画像,而非赤裸裸的用户数据,最大程度的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不管是市场环境还是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结构,智能金融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值得乐观的是,初创公司和大型金融机构均在政府的监管下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而钱粒科技等弥补了用户习惯培养和市场教育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意味着智能金融的发展涌现出了更多差异化的思路,从金融工具到智能金融成为新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