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户外骄阳似火,空气中偶有一阵凉风吹过,大雨便倾盆而至,雨停后,潮闷溽热如蒸笼一般,如此往复,让人苦不堪言。冬有三九,夏有三伏,都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却也最能打磨人的心性。

大暑有三候: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变,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袅袅神秘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后五日"土润溽暑",溽是湿,湿气浓重,蒸郁而令人难耐;再五日"大雨时行",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时行以退暑,最热时秋即携大雨来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四大部洲。

▲ 香岩宗印之阁。

▲ 玉带桥。

农历六月中旬,我们迎来了“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的大暑。

大暑和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然而,大暑却将一年之中的酷热与风雨并置, 它潜伏在时而骄阳似火、时而溽热苦暑、时而风雨如磐的“三伏”天里,考验着人们的忍耐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德和园。

大暑时节,毒辣辣的太阳照得地面发白,阳光所及之处再无人影,所幸大戏楼下的连廊处,阵阵穿堂风,吹散了一身潮闷。

▲ 西堤畔。

夏日赏荷,年少时喜欢看花,现在则更爱观叶。尤其喜欢雨中赏荷,感觉别有一番情趣。此时凉风吹拂,荷风送香气,细雨自含情,荷叶与水珠缱绻相依,呢喃私语,于是,就有了那么点活色生香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耕织图。

▲ 十七孔桥。

▲ 西堤景明楼旁。

雨后水汽蒸腾,云海逐渐铺满于层峦叠嶂的西山密林之间,一时间峰云飘渺幻化万千,蜿蜒的西堤与错落的山际交汇融合,夕阳的余晖开始逐渐地渗透和弥漫,周边的云彩被染成金黄色,如同浸没在鲜亮的油彩中。

▲ 仁寿殿前,绿阴如盖。

▲ 云会寺八角佛亭。

到这个亭子的人不多,它位于颐和园四大部州西侧山坡上,云会寺的香海真源是主殿,内有清漪园时期的毗卢铜佛,香海真源东西各有一座重檐八角圆宝顶的佛亭,内有八角须弥座,上面原来供奉着铜质的文殊菩萨,不过早已不知所终。

▲ 廊如亭。

暑热难耐,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或树下小憩,或廊下闲读,都是盛夏的乐趣。而午后,山雨欲来风满楼,又将是另一番清凉滋味。

▲ 畅观堂,吹葫芦丝的老者。

记得上一次看见有人吹葫芦丝,还是好几年前在云南德宏自治州,当地人吹奏的葫芦丝和弦丰富,音色柔美,极具傣族特色。

▲ 谐趣园,小有趣。

▲ 耕织图。

▲ 南湖岛,鉴远堂。

▲ 十七孔桥。

日落西山红霞飞。

杨万里曾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确,中国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四时轮转时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来说有如下规律:

春天多是伤春,也作惜春,像是花开荼蘼,春蚕到死等等;秋天是悲秋,或触景伤怀,或睹物思人;而寒冬腊月则是窝冬,也作围炉夜话,人们围坐炉边,在宁静而温暖的氛围下,驱散寂寞冬日里的种种烦闷与寂寥。唯有夏日,称作消夏。夏天是一年中最为悠闲、安逸的一段时光。古今所有的诗词中,凡夏季所作,几乎都是轻松和懒散的。

像描写夏初的“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描写夏收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描写夏幽的“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描写夏荷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描写夏水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描写夏夜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描写夏风的“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描写夏蝉的“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还有,像晁补之这样写吃冰西瓜是如何爽的“竹风荷雨来消暑,玉李冰瓜可疗肌”类似的表达不一而足,字字是消夏,句句是凉意。

其实,盛夏虽然暑热,不过只要静下心来感受,你会发现盛夏有种特殊的清凉和安逸,它们就在:荷塘边,浓荫处;清泉里,星空下;竹席畔,书卷中。

当你熬过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慕然回首,夏已远去。

今日,大暑。

夏日里所有的多姿多彩,都将在秋天沉淀出金黄色的样子。

下篇,立秋。

关于《颐和风候》

见微知著,观候知节,是先人安身立命、处世生活的参照,也是他们千百年生活实践中对时光的精雕细琢。《颐和风候》正是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为纲,以影像白描的笔法,串联起了颐和园在岁时节序中的光阴之美、幽趣之美、人文之美。

这个系列的作品,跨越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照片素材逾万幅,既有常见的建筑风光和园林小品,亦有大量人文。我希望透过自己的镜头带给读者最直接、最温柔的感触,重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记忆,赏读中国园林之美、传统文化之雅,唤醒世人沉睡太久的那颗温柔的心,感知节气变迁中的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