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弹指一瞬

从2008年512地震发生到今天,从来没有好好地、完整地记录下自己亲历的这一切。

原因很复杂。当年,是因为条件不允许,也因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任务太重,无暇、也无心情来记录;而其后的岁月里,是因为不忍回顾、不敢触碰,且一直觉得那段历史如此凝重丰富,手中之笔完全不足以描摹。于是,宁愿封存。

因为学校开展512十周年纪念活动,正好让我所在的部门牵头策划和组织。于是,终于可以提起笔来,回顾这段历史,回顾当时心境和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自己身边的故事,记录下来,留下印记。

5.12 ,巨震来袭

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这张照片为在我校一位老师家中所摄,钟表停留的应该是主震停止的时间14:3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自己在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任党委书记。5月12日那天是星期一,因为周二有《电路》课,那天中午,和往常一样,早早开车把老张送到工作单位——位于老区的工程中心,然后到了新区东七的信息学院二楼办公室坐下备课,突然感觉到剧烈的震动。我的第一反应:地震了!

之前,自己曾经经历过两次比较大的地震,一次是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当时自己在距离北川十公里不到的永安镇附近的空气动力发展中心;另一次是2004年自己在日本仙台东北大学进修学习时遭遇的7.1级地震。加上之前还是有比较丰富的避震经验,所以并未慌乱,当时清楚地感觉到一轮纵波横波依序到来,然后又一轮纵波横波……自己甚至还非常镇定地站在窗口看出去,安心等着地震过去。

然而,剧烈的晃动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且越来越猛烈。眼见对面东七9层实验楼的晃动幅度之大,让人瞠目;又看到窗外的地面甚至开始像波浪一样;同时听到建筑的砖石和钢筋水泥因为相互剧烈摩擦发出地狱般的巨响,自己也越来越站立不稳……我开始觉得,这次地震真的非同小可,自己甚至有一种震动再继续几秒钟、所有房子都会倒塌的感觉。巨大的恐惧刹那间袭来:难道自己会死在这里?!

于是赶紧拿起沙发垫顶在头上,跑出办公室,就近躲进办公室旁的厕所,找到一个三角结构的角落蹲下来,想着这里相对安全,且有水,如果房子真的坍塌,可以多一线生机。

仿佛是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的时间,晃动终于停下来,于是赶快跑下楼,发现楼梯里已有很多之前逃生的老师学生们留下的包、鞋子……一片狼藉,下到一楼,招呼惊魂未定的老师学生们向办公楼外的宽敞地带疏散,自己赶紧又跑上学院的五楼,一层一层地看看是否还有学生或者老师留在房间,甚至还清醒到关上电闸和门。

走出学院楼,站在科技广场,看着满目疮痍的校园,此时,我的眼泪刷地一下就流出来了。

我的学校——西南科技大学位于西部二级城市,学校基础本来就差,资源也极其有限,每一步发展都步履艰难,一路走来,好不容易基本完成了新区的基础建设,刚刚开始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可是如此大的灾难袭来,当时心里十分绝望,真不知道学校还能不能翻身。

实际上,学校距几乎全城毁灭的极重灾区——北川老县城直线距离不足45公里,据震后的统计,地震造成学校超过70%校舍建筑受损,12800多台教学仪器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同时还造成学校山体滑坡、地基下沉,整个基础设施遭受重创。虽然之后自己也因为学校受震有了一点建筑结构的基本常识,知道了我们学校的新区建筑大多为框架结构,地震大多没有毁伤框架,更没有出现整体垮塌的惨剧,总的说起来还算乐观,但当时只凭观感,自己觉得学校的建筑已尽数被毁,造成的损失也已无可挽回。

学校办公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办公楼门口的两个大花瓶摔得粉碎,玻璃门也碎了:

触目惊心的灾情随处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空调房下的两个承重柱头:

信息学院的实验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区的教室和实验室无一幸免:

这两处损毁比较严重,真不知道当时是否有学生和老师受伤:

办公室里。回想当时情景,自己没有受伤,也是幸运:

生命学院的实验室:

东八:

学生活动中心:

震后,看到这两幅照片中的标语,尤其让人痛心:

来到科技之光广场,看到了校长和很多同事,校长第一时间在紧急安排布置救灾工作:

15:00,学校成立西南科技大学抗震救灾指挥部,校长肖正学任指挥长,党委书记王俊波任副指挥长(当时还在外地出差,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回,5月13日凌晨3点辗转到达学校),全体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成员,领导部署学校的抗震救灾工作。

自己此时镇定下来,开始考虑下一步该做什么。那天是星期一,学校下午是2点钟上第一讲课,2点28分时大概有一万多名学生在教室里上课,还有很多学生在宿舍,如此大震,真不知道会不会有老师和学生遭遇生命危险,于是自己赶快止住混乱和心痛,开着车赶去教室和宿舍转了一圈。

此时的学校,到处都是乱成一团的老师和学生:

后来我们得知,图书馆是灾情最严重的地方:

外语学院的一名女同学在图书馆不幸被掉落的建筑混凝土砸到,现教师工作部工作的蒋波老师当时冒着危险背着受伤的女同学飞奔抢救,可非常遗憾没能挽救她的生命,只留下震后的这两张悲伤的图片:

不等不靠,积极自救

第一时间,救治伤员

学校校医院开始紧急把病床和医疗设备搬到室外安全的地带,接治受伤的老师和学生。主震停止后,学校迅速将受伤较重的师生紧急送往绵阳404医院救治,轻伤者就由校医院救治:

学校学工系统立即行动,尽快把所有学生按照学院分片聚拢,全面核查学生受伤和失踪的情况:

当时学工部按照学院安排的学生集中点:

这次地震中,学校共有3名学生遇难,2名学生失踪,96名师生受伤。遇难的3名学生中,1名是在北川实习时遇难,1名是在校外出租屋六楼遇难,1名是前面说到的在校内图书馆遇难的外语学院女生;失踪的2名都是在北川是在的学生。

因为图书馆受损严重,当晚,在余震不断的危险情况下,时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朱强、人事处处长陈波老师、教务处处长王基生老师等几位老师进入图书馆搜救学生:

自己从学院办公室出来,运送了几波老师学生到临时医疗点,才赶紧赶到附属小学去找当时上2年级的儿子,虽然震后自己非常担心儿子和父母,可是身边的受伤的学生和老师急着运送,实在走不掉,没办法。当时自己的想法,就是不停地祈祷儿子和父母也能遇到帮助他们的身边人。而当自己来到附属小学,看到孩子们安然无恙,在教学楼外的操场上欢乐地做游戏,自己又流下眼泪,当时心里真是深深感谢儿子的老师们!

问了下家长和老师,说没有一个孩子受伤,于是放下心来,来不及看到儿子,就把车赶快交给老张,然后搭了个老师的摩托车下龙山,赶快回到工作岗位去了。此时,各个学院首先是集中学生,了解受伤情况,安抚学生情绪。

想方设法,保障生活

下午17:00,校长肖正学主持召开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会议,全面部署了抗震救灾工作和进行人员分工。

地震后,停电、停水、停气,通讯也几乎全面中断。学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近四万人的吃住问题。

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行动起来,开始搭建帐篷。看看可爱的学生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搭建的各类帐篷吧:

正好在外出差的老师们及时组织了十顶帐篷,于是学校和学院大家搭建起抗震救灾指挥部:

临时抗震救灾指挥部:

为了解决几万人吃饭的问题,后勤克服了断水、断电、断气、缺柴、缺食物、缺燃油等诸多困难,512当晚,在户外架设铁锅,用柴火烹煮鸡蛋、面条等,定量免费供应学生。后勤的职工们把一食堂的桌椅板凳搬出来供老师同学们休息:

抢出部分食品发给同学们:

连夜收集木柴:

架起大锅为同学们煮面条:

那天晚上一碗没有任何作料的热腾腾的面条和鸡蛋,安抚和温暖了多少同学们的心:

512当晚,为了保证全校3万学生能吃上这碗面条和每人一个鸡蛋,后勤饮食中心的员工完全用上了洪荒之力。第二天就开始给学生们发临时救灾期间领餐的饭票。

震后必雨。那晚也不例外,虽已入夏,雨后的天气却格外阴冷。

自己忙着安顿老师学生,晚上7点过,父母才历经千辛万苦从绵阳市区赶来学校,见到他们衣着狼狈,我忍不住又流下了泪,所幸老人家没受伤,因为老张所在单位没有学生,所以老人家和孩子就全权交给他来负责照顾了。

此时,通讯基本恢复,开始陆续收到亲人朋友们的短信和电话,很多感动;也开始听到广播,说到地震的范围之大,震级之强,非常沉重;再接着,就是学校开始响应绵阳市的号召,组织志愿者前往北川;然后,又得知国家领导正在赶来灾区……

512后那几天,学校所有领导干部们就是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痛苦、焦虑的不眠之夜。

后勤连夜抢修,5月13日凌晨3:00,西区水泵房和路灯就很快恢复了供电;4:50,学校食堂恢复供水,学校部分区域恢复供电;到当天下午18:00,学校大部分区域恢复供水、供电,学生食堂恢复供天燃气。除了因为建筑受损不能入住宿舍和到教室、办公室之外,其他的后勤保障都全部到位了。在如此严重的灾情下,学校后勤能够这么快做到这些,现在回想起来,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据后期的不完全统计,地震之后的14天中,后勤集团水电员工先后紧急抢修主供水管道7处、抢修室内管道30余处。紧急检查高压输电线路三次;架设高压输电线路150米;为校本部和西山校区56个配电室、400个供电回路拉闸送电;为各抗震救灾指挥所安装了临时电源30余处;更换路灯200余盏;出动40余人次,协助通讯、网络中心检查抢修通讯网络系统4处……所有这些,有力地保证了全校的水电供应,有力地支持了全校的抗震救灾工作。

后勤抢修水电设施:

第一时间储备能源:

及时采取防疫措施,保证全校师生在如此大的灾情下没有产生疫情:

很多学院的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搭建帐篷,聚集在一起:

一开始情况不明,大家都还盼着复课,可是,余震不断,各种危险的消息不断传来,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安全,5月19日开始,学校陆续让有条件的学生回到安全的家中或者投亲靠友,只除了极少数没有条件的继续留在学校。

从512到519,整整一个星期,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就住在这样的地方:

学生们一边自救安顿好自己的生活,一边坚持学习:

尽管艰苦,天天有余震威胁,我们依然乐观:

积极行动,担负责任

学校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奋起自救的同时,全体师生积极参加灾区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先后组织了50余批5000多人次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到北川、绵阳市人民医院、中心医院、第二医院、南河体育中心、九洲体育馆等地,参加转移护送病人,搬运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救灾物资等志愿服务。

当时,自己所在的信息学院也专门组织了志愿服务队。记得第一次带学生去中心医院救助,因为大多学生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到了那里被现场的惨烈和血腥刺激,很多学生回来后根本吃不下饭,睡不了觉。

运送伤员:

搬运物资:

在九州体育馆服务灾民和病患:

帮助灾民搭建帐篷:

分拣捐助衣物:

帮助寻亲:

学校“心理救援”志愿者服务队在绵阳灾民安置点进行心理疏导服务:

这个专心为老人按摩的学生的形象,深深刻在我脑海里。不知这篇文中的老师、学生们现在何处?是否还记得这些场景,是否留有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希望也许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这篇文章,找到他们当时的留影,做个纪念。

直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这些场景,我仍然为我们的老师,尤其是我们的学生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校为为安县黄土镇受灾群众安置点捐助物资:

我校为北川抗震救灾前线官兵送食品:

大地震使地处安县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某所附近的山体滑坡,滚落的巨石堵塞了该所油库与加油站旁的泄洪渠,随时会引发洪灾,情况十分危急。5月21日,我校得知灾情,环境与资源学院立即组织专家,制订切实可行方案,冒着余震的危险,迅速投入到了排险工作中。为排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灾后重建期间,学校还利用包括土木建筑、心理学等、法学、农学等多个专业的人力和智力优势,帮助地方的农房重建、心理重建和法律服务等等,尽到了一所高校应尽的职责。

改变方式,保证教学

地震过后,学校考虑过震后复课的工作,并拟定了复课时间和方案。但是余震不断,堰塞湖泄洪的威胁又不期而至,学校只能在5月19日左右让绝大部分学生陆续回家,因此短期内根本无法进行常规教学工作。

为将地震对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影响减到最低程度,学校教务部门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地震发生在11周,我校有将近三分之二理论课程已基本结束,剩余课程基本具备自学条件;学校是教育部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多年来开展远程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网络教学经验和完善网上课程教学条件;下学期开学可以利用2至3周时间进行影响课程的面授教学、辅导和考试。

根据这些情况,学校迅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安排,在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的优势,把集中的课堂教学变成远程网络分散教学继续开展教学活动。

教研室老师们迅速讨论余震期间的教学方式,布置恢复重建事宜:

老师们在临时办公点答疑、批改作业:

各学院迅速将教学资源上网,任课教师积极开展灵活和切实有效的课程导学,例如通过网络、电话、短信、信函等方式对课程进行辅导和答疑,开学后学校将进行课程知识点辅导并安排课程考核。教务处按照学校统一部署,要求各学院积极落实网络教学,向学生公布了教师电话、QQ、邮箱及博客,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系统、课程论坛、课程在线答疑等手段,让教师们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对于少数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学生,部分学院采取电话辅导及邮寄教学资料等方式,保证了学生恢复重建期间的学习。

当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到自己家乡就近的其他大学去旁听学习,很多兄弟高校也积极伸出援手,凡此总总,回想起来,都非常令人感动。

另外,为了不影响当年毕业生的就业,学校决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是按原计划完成,只是因地震和后期各种灾害,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但需要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返校进行毕业答辩。

我那时所在的信息学院师生们达成共识:尽管遭遇大灾难,但学习要求坚决不降低。堰塞湖威胁解除的第二天,信息工程学院首批硕士论文答辩工作就在清华同方捐助的板房中开始了:

之后的所有答辩,都不因为受灾而马虎:

由于因唐家山堰塞湖的影响,5月26日-6月7日,整个绵阳将99.07万的常住人口和30.99万的流动人口紧急疏散,期间,绵阳也成为一座空城,学校的重建计划遭受重创;而之后由于地质灾害导致涪江水体被污染,学校被迫启用老清华时候的水井,但是每天只能保证一个小时的供水;加之校内建筑受损严重,住宿无法满足条件,天气又异常炎热,担心疫情发生,所以毕业答辩的学生只能从6月中旬开始分期分批回到学校。也因为这个缘故,当年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参加完答辩就匆匆离校,各学院也都没能组织常规的毕业典礼和授位仪式。只是,我所在的信息学院除外。

作为信息学院的党委书记,很希望不给学生留下这样的遗憾,于是想方设法跟学校申请把学院的毕业答辩放在最后一批,这样,便有了时间和机会来组织授位仪式和毕业典礼。

那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也永远值得自己和所有人铭记的授位仪式和毕业典礼,在没有受损太严重并经过了加固的东八演播厅里举行:

那年的四川省优秀毕业生,顺利到中科院微电子所攻读硕士的通信专业学生于珈同学发言,记得当时她的母亲也专程从河北赶来参加了仪式并发了言,感人至深的言语,让所有人都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授位仪式结束后,毕业典礼上全体教师为学生们送上祝福:

台下的学生们一起应和,场面极其感人:

隆重肃穆的仪式让所有老师们和毕业生们都深受感动。希望我们的学生们在经历了这个特殊的时期后,能更加坚强和乐观地走上工作岗位,能更以报效祖国和服务西部建设为己任走上新的征程。我们拥抱告别:

改变方式,保证教学

送走毕业生,所有教职工都开始全身心投身于学校的灾后重建。那是一个极其难忘的暑假,全校教职工,没有一个人休息过一天。

实际上,在地震发生当天下午,学校基建处就组织了3个排查小组,对学校建筑物的受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统计。

地震发生的第三天,学校就着手启动应急抢险事宜,与多家设计单位进行了电话联系,开始安排部署组织抢险施工队伍的工作,准备对危险部位进行清理。

截止5月18日,学校基建处和土建学院专业教师进行了10次、共39个工作小组、77人次的查险工作。大家冒着余震,取得了第一手的受损资料,为后续的应急排险和加固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国防科工局的大力支持下,联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郑文忠、武振宇、齐加连3位土木建筑工程专家率团队于5月18日晚火速抵达学校,支援我校的抗震救灾。其中郑文忠、周威两位专家在学校冒着余震危险,和老师们一起住板房,吃泡面,用了近三个月顺利完成了学校的支援任务,不仅出具了《西南科技大学房屋震损报告》,而且精心指导学校的加固重建工作高效有序安全进行:

正是有了完备准确的受损建筑评估和鉴定结果,学校得以从5月19日开始,陆续组织了7家施工单位,分8个工程段,对全校受损的房屋进行清理,防止和避免了再次对生命和财产造成新的损害,清理工作在一周内就全部完成。

5月24日,学校开始联系具有相应资质的加固公司和相关设计单位;6月11日,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排除后的第二天,学校组织具有加固资质的29支施工队伍全面进入校园,对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办公楼等建筑应急性加固维修;8月20日,所有的应急性恢复及加固于基本完成,学校公共设施全部按照抗击八级烈度地震的规格进行了加固。

这样的速度对于受灾面积如此之大,灾情如此严重的学校来说,应该是一个奇迹!

当然,要保证学生能正常上课,只是加固受损房屋是不够的,教室和实验室的恢复也不可或缺。

我所在的信息学院为了保证实验设备不再次受损,所有老师们像保护自家财产一样,利用整个假期维修设备,并为实验室的加固做好相关工作。

那是真是一段极其难忘的经历。

经过巨震和多次余震,大多数的实验室和办公室门框变形,基本上都关不上。于是全体教职工轮流24小时住在实验楼的露天帐篷下,看护着实验楼,守护着实验设备。

组织教师清理实验室和维修设备:

将部分实验装置和重设备抬到高楼层避免堰塞湖灾害:

为设备“打好包”,以免房屋加固时受损:

正是全校上下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确保了学校2008年8月27日前,除了教师宿舍之外,全校的教室、学生宿舍和实验楼全部按照抗击八级烈度地震的要求加固完毕,顺利迎接全体学生回校正常上课。不过短短的三个多月,学校又恢复了昔日的美丽:

结束语

西南科技大学就是当年极重灾区的一个缩影,和学校一样,所有灾区在十年里都已经凤凰涅槃。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帮助下,凭着执着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将震后满目疮痍的破碎河山重新收拾整理好,如同一篇气势恢弘的华丽乐章,将一座座崭新的建筑、一片片全新的城市如琴弦上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书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到今年,本人已从教24年了。虽然早已把自己与学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也一直为从事教育工作自豪,但工作上还是常常出现情绪的反复。作为西部地区的高校,自己所在的这所学校虽然发展得很快,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多,有些矛盾常让自己非常苦恼。当理想和现实产生激烈冲突时,常自问工作的价值到底何在,自己的坚持到底有什么意义……亲身经历5.12特大地震的我,震后一直在重新思考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重新审视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和定位,也常在这过程中迷茫和困惑。

这次地震中太多的事让我感动和震撼,的确,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而学校的发展也非常艰难,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重重矛盾和诸多问题有时甚至让人看不到前路和希望。然而,只要一直不放弃,一点一点努力下去,不断的积累,总可以为更多的人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总可以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我们的家园增加一些亮色和内容。

十年匆匆而过。时间,的确是最伟大的雕刻师,把世间的一切苦难、幸福、得失还原成其最本质的模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宽广的宇宙里,人这么渺小,但人性中善的光辉和谦卑的力量,却可以逾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留下美好的印记。512对自己,是一个极大的转折,因为经历那样的天翻地覆生死关头,所以曾经的信念和生活理念被摧毁,而重塑之后的她们,更塌实,更辽远,也更安静。

步入不惑的自己,回看过往,更加坦然于生命中的得失,能更宽容温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缺憾和过错,在越发珍惜一切拥有的同时,也能平静安然地随时准备对拥有的一切放手。

作者:大漠沙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