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理想国imaginist

ID:lixiangguo20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烧毁以后的颐和园, 选自《聚焦:摄影在中国》配图

手持相机就想拍照,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冲动。起源于欧洲的摄影术,虽然最初仅能拍摄静物,曝光时间通常长达20-30分钟,但还是迅速风靡了世界。从法国到整个欧洲,再到美洲,再后来,大批西方摄影师涌入了晚清帝国。

今天推送陈丹青的这篇《摄影与黑白》,谈的是晚清帝国的影像记忆——黑白的颜色,摄影史别无选择。但另一面,“老旧帝国的影像记忆,似乎应该是黑白的。这……不仅是古老中国的记忆,也是摄影自身的记忆,这黑白的记忆,确证了时代与摄影的巨变。”

摄 影 与 黑 白

文:陈丹青

选自《草草集》

清末民初,赶上欧洲人发明了摄影术。人一旦手里有个照相机,就想到处拍照,拍着拍着,从欧美一路拍到遥远的亚洲,拍到中国来:这里收集的中国影像都是洋人拍摄的。洋人拍摄,据说揣着异国的眼光和心理,不尊重我们啊,老看见落后面啊,等等,好像在洋人所见之外,藏着另一个清朝与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恭亲王像, 选自《聚焦:摄影在中国》配图

后来中国人拍摄中国的照片,陆续出现了,和洋人眼中的华夏,大抵差不多:清末的辫子、破损的城墙、城垛下歇着骆驼、扬子江边挤满帆船……清末官员一身官服,一脸古板,民国三代四代之家的合影,既有洋装,也有长袍,此外,新兴的广州与上海,荒远的穷乡与边陲,在照片中合成二十世纪初叶的旧中国——镜头没有偏见。百年过去,倘若没有其他影像足资替代,我们要想看看自己的古国新朝,看看父祖的容颜扮相,只能是这些洋人留下的影像孤证。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于1888年,自1900年前后到1949年,持续刊发中国影像,这些影像,前后衔接帝国崩解、民国创建的全程。其中最珍贵的图像,是在清末民初之际:广州、上海、汉阳、天津,洋楼早经矗立,但整个中国乡镇的景观,各色人等的扮相,大致仍如光绪年间。其时,美国与西欧大部区域,已是现代国家,现代公民打开地理杂志的中国专辑,眼前便是这样一个古老的帝国。

扬子江边的货运,选自清末民初时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自十九世纪中叶到上世纪一战后,所有照片都是黑白的——人工涂色的早期彩色照片,斑驳晦暗,如年代久远的遗物——这是一件神秘的事情:黑白照片,成功地使人类的历史想象变成单色:十九世纪的巴黎、柏林和青岛,是黑白的,俾斯麦、伊藤博文或慈禧太后的脸,个个面无血色。

是的,黑白——虽然黑白也是颜色——但摄影史没有别的选择。谁也不会怀疑凡尔赛宫和紫禁城的金碧辉煌,然而我们对十九世纪照片中的这两座黑白宫殿确信不疑,而且,论价值,论历史感,逾百年前的黑白老照片远远超过今世彩色照片的同类主题。

紫禁城外那时居然是这样的,从照片上看不出几位农民站在上面庄稼地里,作状摘采。

照片的核心价值,不在事件与物象,而在时间——罗兰·巴特曾经写道:一幅早期拍摄的伯利恒照片,具有令他“晕眩”的三重时间:两千多年前耶稣在这里诞生之时,近百年前无名摄影师摁下快门之时,以及,他本人观看照片之时——摄影的性格,非但取决于拍摄的一瞬,之后,时时刻刻,伴随光阴,在被观看的不同瞬间,引来不同的解读。

譬如,老照片里的中国一再出现晚清官兵执法斩首的场面,这古老刑罚虽未在民国消失——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延安军队为节省子弹,仍沿用斩首,王实味,便是一例——不过,多少作为一种文明的递进,民国初年公开展示的行刑,斩首已被枪决替代,如今,唯一能够确证斩首的视觉依据,无可辩驳,是摄于斩首年代的黑白老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寺庙, 选自《聚焦:摄影在中国》配图

此外,遍布南北各省的寺庙、道观、佛塔、寝陵、庄园、碑石……是洋人拍摄中国景观的要项,不厌其详,一拍再拍,北方的名胜,江南的古镇,也是西方摄影家驻足流连的景观。近期我从拍卖行购得十数册二十年代前后英法摄影家拍摄的中国风景专辑,多么宁静优美的古镇,石桥浣女,帆影舟翁,构成一幅幅东方古国的田园画卷:洋人之于华夏风物的眷爱,犹胜于中国人。

如今,除了举世闻名的景点,散布神州各地的古迹或被无情拆毁、或大面积淹没,或已面目全非,而前现代农耕文明的悠悠世景早已荡然无存。如此,这期黑白照片无疑成了古国样貌的影像绝版,尤显珍贵。

烧毁以前的清漪园县花阁, 选自《聚焦:摄影在中国》配图

时间的变数,即每张照片的命运,如巴特所言:“此曾在。”归存于照片的中国历史,始于晚清。此前,明、唐宋、秦汉,只能借助文字和绘画的想象,欧洲亦然。自十五到十九世纪的欧洲绘画,提供了一整套精确可信的“真实效果”——意大利、普鲁士、法兰西的教宗或贵族群像,大卫描绘的《拿破仑加冕礼》,等同一份当时的文献摄影——但在摄影诞生的一刻,人确认世界及其历史的方式,从此改变。当清末民初之时,中国人从西方同期摄影中所看见的那个西方,可能成为中国人心生集体自卑、向往现代世界的理由之一,在这现代性的无数向往中,包括摄影本身。

当《国家地理》杂志发行之时,伦敦、巴黎和纽约已是无可置疑的现代都市,现代都市的文明之一,便是摄影杂志的各国景观,其中,包括处于新旧文明交替之间的中国。

满洲里初建的贸易中心,选自清末民初时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虽然,1911年的中国革命埋葬了漫长的帝制,艰难而伟大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了,但在发行欧美的这份地理杂志中,欧美公民眼中的中国仍是一个近于中世纪的国家,他们知道,这就是那个帝国殖民版图中的落后国家之一;而辛亥前后的中国亿万老百姓,绝大多数不知道这份杂志,不知道他们的形象与家园,变成黑白照片,进入欧美家庭。

同样的错位早在1900年经已发生:那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详细剧情同步出现在英国与法国各大报端,每周一期,布满图片,及时向欧美世界报道远在中华帝国发生的战事与谈判。

当年,架构笨重,操作繁复,必须长久曝光的摄影大抵止于人物和风景题材,尚未介入时事新闻,欧美报刊的世界时事版以精工制作的铜版画与石版画,陈述事件,描绘中国——无论朝廷还是百姓,当时的中国人也不知道国家的灾祸正以报刊图片的方式,定期呈交列强首脑的桌面。

三峡船运,选自清末民初时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近年,台湾收藏家秦风先生从欧洲购得大量1900年前后的原版报纸,并在北京展出,我第一次目击逾百年前西方媒介怎样报道中国;而在1982年初到纽约时,我在旧书铺的古董版《国家地理》杂志中,迎面撞见这批清末民初的黑白照片——这就是现代化与中国、中国与现代化的关系。

摄影,是这一关系忠实的记录者、中介者与传播者:旧中国的面目,因此被西方发现,新中国的急起直追,于是在本土起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乡下来到满洲里的劳工,选自清末民初时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今天,老照片中所有人物的子子孙孙早经见惯各种各样的彩色照片和摄影杂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带着电子数码相机去到欧美国家,随手拍摄异域的风景——2007年,《国家地理》杂志与《华夏地理》杂志订立版权合作,今岁,为纪念辛亥百年,百年前刊于美国的中国老照片,回到中文版《华夏地理》:

当初,我们的人民与家园被照相机摄取,印成照片,带出境外,流布世界;那也是旧中国凭借摄影留存自己古老风貌的最后机会,从此,中国一步步告别了帝制、混乱与贫弱,一如摄影告别了自己的黑白时代。

踩水车的农民,选自清末民初时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老旧帝国的影像记忆,似乎应该是黑白的。这批照片不仅是古老中国的记忆,也是摄影自身的记忆,这黑白的记忆,确证了时代与摄影的巨变。

2011年9月22日写在北京

-END-

来源:理想国imaginist

ID:lixiangguo2013

【文青公社】公号

由艺术工作者梁克刚于2016年创办
艺术工作者梁克刚个人微信: liangkegang2017


【承接】

大型文创园区、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计划的策划、实施

美术馆筹建咨询运营管理服务

文创产业园区策划规划及运营管理

文艺类项目创投及孵化

大型艺术节、双年展,艺博会策划及运营

艺术品专业收藏与投资顾问

家庭家族艺术资产配置顾问

【推广】

文案发布推广,请联络主编,给你最有效的传播!

主编工作邮箱: iap006@126.com

文青公社固定广告位

艺术家杨重光珍藏版画

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看线上作品详情

艺术家杨重光原作及版画尽在线上商城,藏家们你们还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