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让重庆北碚成为传统手工艺生长的沃土。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木雕、泥塑、瓷刻、皮具等,这些与当地人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民间手工艺,会以何种面貌立足?

本次专题以部分北碚手艺人为线索,通过他们的故事和技艺,带你重新认识不一样的北碚,不一样的手工艺。

田国良

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北碚印纽雕刻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国良为学生展示印纽雕刻

古时帝王百官有印纽,刻上龟、螭、驼、马、虎等来区分等级高低。如今旧制度不复存在,但印纽艺术依然为文人雅士乐道。一方印纽、或把玩欣赏、或收藏传承、亦或刻上名字作为印章,都是为一种雅趣。然而,如今雕刻印纽的手艺人却极少了。

在重庆北碚,我们寻得一手艺人——田国良,仍在雕刻印纽,守护这门传统老手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螭

田老师是北碚印纽雕刻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自幼受到做印纽雕刻的外公影响,耳濡目染,对印纽雕刻产生浓厚兴趣。小时候他曾在桃核上雕刻过一只猴子,颇为传神,拿去学校玩,同学看到后大为惊奇,殊不知身边的小伙伴竟然有如此天赋。

田老师雕刻印纽,实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常把生活中的一切作为自己的灵感来源。他喜欢观察身边的人与景,每看到有灵气的场景便拍下来,轻轨上面目和善的老翁、古镇里特色的古树、饭馆里古灵精怪吃相的小孩……留作往后雕刻的原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去杜甫草堂,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感染,回来后便创作一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印纽。杜甫抱着一簇茅草,手里杵着拐杖,仰天长叹,面部表情无奈又凄凉,让人切身体会到杜甫当时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白醉酒》

喜得一方石料,但苦于不知道创作什么为好,冥思苦想。偶然一回小醉,晚上出去散步,醉酒飘飘然之感也是一种乐趣。萌生灵感,便兴冲冲回家将那方石料雕刻出了一方《太白醉酒》的印纽。

田老师雕刻印纽熟练老道,不绘制图纸,也不需在石料上做线描,胸中有成竹,一气呵成,仅4天时间就完成了这方印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梅花,这块石头本是块残石,顶部有残缺,田国良根据石头的颜色,创作出与之颜色一致的梅花,顶部残缺化作悬崖,别是一番风味。

相石、打大样、细雕、打磨是印纽雕刻的关键步骤。相石,发掘石头本身的可塑性,雕刻合适其风格样貌的形状;打大样,即粗雕,打出作品的基本轮廓;细雕,细节深度雕刻;打磨,也就是磨砂或者抛光,制成成品。

雕刻过程中,时常会发现石头中的杂质或者瑕疵,需要手艺人把杂质艺术化,巧妙地化腐朽为神奇,作为整个作品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葫芦

不拘一格,自由创作是田老师的一贯雕刻风格。他喜欢逛博物馆,喜欢看书,喜欢约上三五好友写生、摄影,也精通山水画,取各种工艺之长来进行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渔翁利图》

一次创作《渔翁利图》的印纽,用现代泥塑夸张的风格进行雕刻,渔翁背着鱼篓,挎着笆篓,手拿鹬仰天大笑,完全把内心的得意洋洋和喜悦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印纽的表面故意不打磨光滑,是为效仿泥塑的粗糙表面,更为朴实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有朋友请田老师雕刻印纽,他也欣然接受。了解到朋友的兴趣爱好、用途、状态,雕刻与朋友契合的意象以表祝福。某次为一地方领导雕刻印纽,用薄翼雕工艺雕刻了长亭、大树、笛子、鸿雁。长亭寓意事业,而长亭背靠大树则寓意事业旺盛,笛子寓意此人有雅兴,而鸿雁,则寓意志向高远。当然了,这位领导收到这枚印纽,自然是喜不自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节高升

2014年,北碚印纽雕刻工艺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国良老师是重庆唯一一位代表性传承人,同时田老师也焦虑起传承的问题了。

曾有几位大学生到田老师工作室专心学习,但急于求成,半个月下来没见到有成就感的作品,便也就没再来了。手工艺从来都不是容易学成的事,得靠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学习,经验累积,哪里是一时半会就能学得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国良自制的雕刻工具

也有在印纽在展出时,有人深感兴趣想向田老师学习,田老师也高兴,问这位爱好者是否有什么爱好,读书、画画都行,遗憾的是,这位爱好者对这些相关艺术毫无兴趣,也就作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老师送给夫人的核雕,笑口常开。

田老师说:“印纽雕制艺术不是单靠工艺撑起的,也需要手艺人有作画、读书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作品与手艺人内在气质相关,手艺人有雅气,做出的作品才有价值。”

让人乐道称奇的老手艺很多,

关注手艺APP

给你分享更多“土法”手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