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让重庆北碚成为传统手工艺生长的沃土。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木雕、泥塑、瓷刻、皮具等,这些与当地人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民间手工艺,会以何种面貌立足?

本次专题以部分北碚手艺人为线索,通过他们的故事和技艺,带你重新认识不一样的北碚,不一样的手工艺。

梁世惠,重庆工艺美术大师擅长剪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于退休的同龄人来说,

梁世惠是个“怪咖”。

她不打麻将,不跳坝坝舞,

却在一剪一编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铺在餐桌上的剪纸作品《年年有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期作品《蝶恋花》

走进梁老师的家,

四周墙壁、冰箱空调、餐桌上,

目光所及之处,

全都挂满了“团花、扇面、连年有余”等

传统剪纸作品,与他先生的国画相得益彰,

将热气腾腾的生活透露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老师常常与先生讨论剪纸作品,《探手罗汉》便是来源于他先生的国画作品

梁老师笑笑:

“自己的家,随便怎么倒腾都好。”

一边拉家常,

一边拿着自己做的巧克力请我们吃。

她之前买了一束塑料百合花,

放久了觉得不好看,又不舍得扔掉,

便插在阳台的花盆里,

来访的朋友直夸花种得漂亮,

她才调皮地道出了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年俗剪纸作品

虽已年过六旬,

但她的心态却年轻得像二十几岁的少年。

“有什么秘诀吗?”

“秘诀就是多和年轻人在一起”,她乐呵呵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在一起

从2007年开始,

她便受邀到西南大学、工商大学

以及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教授剪纸课程。

刚开始只是选修课,一周上一两节。

但她照样精心查阅资料,编写多套图文并茂的教案,

每堂课从来没有学生缺席。

后来,剪纸便成为了留学生的必修课程,

多了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机会。

有次学生生病住院,

她便去重庆北碚的九院打听学生的床位,

亲自探望,像亲人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被珍藏了8年的留言本,记录了上课时的点点滴滴

几年前,国外的学生领队送给她一个本子,

被她拿来做了留言本。

厚厚的本子上记录了来自四大洲

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的留言。

学生们亲切地叫她“中国妈妈”和“剪编婆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团圆圆》

剪纸于她,像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不仅带来满足和回忆,也给了她一次“救赎”。

她原本是北碚留春照相馆给照片底片着色的女技师。

后来照相馆拆掉之后,她便被迫下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拍的艺术照

已近不惑之年,正好身边有做剪纸的朋友,

她便开始跟着一起学。

在传统手工艺不受重视的年代,

受资源和渠道的限制,

重庆还没有办专门的展览,

她们只好将自己的剪纸作品寄去外地,

不料得奖了,

有几幅剪纸作品还被多个博物馆收藏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碚的名胜古迹

不同于北派剪纸的粗犷写意,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北碚人,

她更喜欢将北碚的名胜古迹刻画在一方薄薄的宣纸上。

每到一个景点,她都要先拍标志性建筑,

然后加以合理想象进行修饰创作,

鲜明的巴渝风情,让人过目不忘。

许多景点的负责人特地向她订购作品,

用来回馈顾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北碚的西南大学正门

除了剪纸外,她还对折纸情有独钟。

街上发的宣传单、

过期的旧杂志都是折纸的材料。

她细心地将它们对折,做成小纸篓,

就餐时或休闲时装零碎的垃圾,

这个习惯坚持了整整19年。

剪纸是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浓缩,

折纸便是勤俭节约和环保意识的缩影,

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食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这样的微缩垃圾篓,梁老师家里还有好几大袋。

谈及以后,梁老师没有太多的打算,

好好做剪纸,好好教学生。

将剪纸艺术推广给更多的人,

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便是最幸福的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剪纸中的人物造型,来源于他的先生,不动声色地撒了一波狗粮。

钟灵毓秀的北碚还蕴藏着更多的老手艺,

欢迎持续关注~

关注手艺App,查看更多传统手艺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