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昌银麻花》其中一页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愈发怀念童年,不仅追忆那时候的天真无邪,更想念那时候的各式趣味。不经意间想起,便会嘴角上扬,若是看见当年的珍稀宝贝,那更是亲切温暖、感动万分。

比如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你还记得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页一幅图,一幅图一段话,一本书就是一个故事。书本玲珑小巧,故事简短,一盏茶的功夫就看完一本,再结合图画,简直回味无穷。只可惜,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连环画了。

不过在重庆,仍有一位艺术家在坚守原创连环画——重庆大渡口区非遗文化传承人邹四新,所传承的就是渝派连环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四新

邹老师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90年代初,邹老师画过不少优秀的连环画作品。《道高与魔高》首刊于《中国连环画》杂志,出版作品《两汉兴衰·马革裹尸》等。

可是好景不长,连环画发展进入低谷,邹老师一度转向“修炼”画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相如》连环画其中一页

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创作了《画说蓬安》套书中连环画单行本《司马相如》与《河舒豆腐》,以城市文化的角度来创新,这让从小就热爱连环画的邹老师找到了连环画创作的突破口,开始在渝派连环画崭露头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次年,出版连环画套书《重庆老字号掌故连环画》。邹老师走访了重庆本土的12家老字号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渊源,夹杂巴渝风情的建筑,涵盖曾发生在巴渝地区的人文历史故事,旁征博引,以连环画的形式把老字号企业的起源表达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鸭子卤烤鸭、三民斋合川桃片、江津玫瑰米花糖、老四川大酒楼、诗仙太白酒、陈昌银麻花、白市驿板鸭、渝北老窖、桥头火锅、陪都膏药、百年军工、小洞天,囊括吃喝用度的12家老字号跃然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肆·搅糖

既有年代感的情怀,又有故事沉淀,连环画独有的大场景、小细节的线描画表达方式博得众多人的喜爱。在重庆龙吟艺术会馆,邹老师举办了个人连环画原作画展,参观者无不拍手称绝,同时也叹惜连环画的式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宫故事连环画》一套6本

除了重庆12个老字号的连环画,另一套《清宫故事连环画》也颇有味道。15年邹老师与北京故宫景区合作,创作了清朝时期在故宫发生的6个故事:《康熙帝亲政》、《乾隆与香妃》、《嘉庆朝教乱》、《慈禧太后听政》、《光绪帝维新变法》、《宣统帝离宫》,短小的文字、生动的图画再现清宫风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对连环画的发源地北京京派和上海海派两大派系,邹老师在重庆老一辈连环画艺术家铺垫的趋势上,提出了“渝派”这一风格流派,以巴渝文化风情为主的连环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汇集全国(绘本)连环画创作艺术家,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召开“中国故事”当代中国绘本艺术拓展研讨会,旨在推动绘本艺术的发展。

去年,邹老师加入第一届重庆美术家协会连环画插画艺委会,为推动连环画的发展做出努力。继续创作重庆老字号系列第二版,闲时走访重庆的大大小小古建筑写生,留下重庆最地道的巴渝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在邹老师看来,连环画要重新回到当年炙手可热的状态也离不开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如果连环画能走进入到校园,让孩子从小接触,对发扬传统文化也不失为一种有力的传播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津玫瑰米花糖

连环画从盛极一时到如今的收藏风气渐长,实为一种文化的没落。那些年陪伴我们童年的连环画小人书,不知何时才能回归大众的视野。

童年时期那些特殊的“宝贝”

总惹人怀念

关注手艺App

更你更多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