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吕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能够跻身入东吴的四大都督(另外三人是周瑜、鲁肃、陆逊),已经证明了吕蒙的出类拔萃。

吕蒙本来是绝对没有资格入选四大都督的。

我们都知道东吴的这四位都督全部都是文武双全的一流人物。只有在计策谋略和行军打仗两方面都出类拔萃,才能够胜任这个职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蒙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他原先只是一个纯粹的武将而已。虽然英勇善战、武艺高强,但却是个大老粗,没读过书。

我记得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之战之前的时候,孔融曾经称赞袁绍的两位大将颜良文丑勇冠三军。

而荀彧则对此嗤之以鼻,他说: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就是说颜良文丑虽然勇猛但只不过是匹夫之勇,只要稍加用计就能一战擒拿。

可见,单单勇猛而没有谋略,就是匹夫之勇,匹夫之勇就不能成大事,只能勇一时,难以持久,遇到斗智不斗力的人,很容易就会被打败。

很明显,此时的吕蒙就是颜良、文丑,就是一夫之勇尔。

当时的鲁肃就有点看不起吕蒙,认为他只不过是个莽夫。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足智多谋的人往往会轻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鲁肃可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在他的手上达成了联刘抗曹的宏伟战略规划,直接关系到三分天下的天下大势。如此手笔的大政治家,看不起一个莽夫,也算情理之中。

对吕蒙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东吴君主孙权。孙权见吕蒙年轻有为,而且担任要职,就劝说他要多读点书,可以增广见闻。

我想孙权的这种劝说,不就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差不多吗?我们大家的身边可能经常都会有一些朋友来劝说我们可以学习一些东西,或者如何提高自己。但根据我的经验来说,这一类的良师益友、金玉良言一般都是被当作耳旁风的。

大部分人,或者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充耳不闻。真正的原因各不相同。

果不其然,吕蒙和我们大家都差不多。

他很爽快的回答孙权:没有时间!我在军中那么多事情,哪有时间读书?

看到吕蒙的回答,我笑了。原来不过跟我们差不多嘛。忙!没时间!哈哈哈!

谁不忙?谁有时间?

你以为你是富二代吗?

说白了是不想!不愿意!或者认为读书没用。

如果是不想不愿意,那么我们就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不想?为什么不愿意?

那如果认为读书没用,就很难办了。这是观念问题,想要矫正,有一定的困难。也确实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证明了读书真的未必就有用。很多成就很高的人,就是没什么文化。所以,他们理所当然认为读书没用。

这也确实有那么一点符合逻辑。刘邦文化比萧何、张良差远了?但是成就高多了。这种例证也确实会令人语塞。

如果吕蒙也这么认为,那么他未必就是错的。

一般来说,到了这个程度,苦口婆心劝说的那个人就会放弃了。再说下去,就成了多嘴多舌讨人厌了。

可是孙权没有。孙权很有耐心,他说:我不是要让你读经书、典籍,不是让你去立书著作讲学问,我跟你说的是,让你大概了解一点历史知识、战争典故等等,这些会让你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蒙终于被孙权所说动。他决定试一试。

这一试就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状况。吕蒙发现读书并非无用,而是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见解、谋略水平,对军事、治国等等都有极大的帮助。于是他发奋读书,居然成了学识渊博之人。

两年之后,鲁肃统领大军曾经遇到了吕蒙。他就去摆放吕蒙。没有想到,吕蒙在天下形势的认识、兵法谋略等各方面早已今非昔比。

鲁肃大吃一惊,就赞叹道:以前就知道你能打仗,没想到你现在的见识谋略也如此不凡,你早已不是那个吴下阿蒙啦!

可能,吴下阿蒙就是吕蒙曾经的小名吧。就像曹操小名叫阿瞒,吕蒙的小名叫阿蒙。

吕蒙一听鲁肃这样说,就笑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这就是典故“吴下阿蒙”和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由来。

后来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位,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任大都督。可以说吕蒙达到了他一生的顶点。这是吴下阿蒙所根本不敢想象的。

还能说什么呢?读书改变人生啊!

吕蒙在他的大都督职位上并没有尸位素餐,他一手导演了白衣渡江、袭杀关羽的好戏,将荆州并入到江东的版图中去,除去了关羽这个对于东吴来说的心腹大患。

白衣渡江的策略,就很显然得益于他曾经的读书学习。这其中包含着隐忍退让、麻痹敌人的智慧以及迅猛一击的凶狠毒辣,远远不是一个一勇之夫所能够策划出来的。

我不禁对吕蒙深感佩服。一个人人到中年,是不容易听进去别人的劝的。

人到了这个时候就会变得固执。与其说是固执,其实更是一种内心的懦弱。

我们不禁暗暗问自己,我还有没有这样的胸怀去接受别人的劝谏?

我还有没有信心去改变我自己?

我在害怕什么?

是失败的痛苦?

还是众人的嘲笑?

人不应该这么懦弱,固执的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