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订阅

医生推荐给父母听的健康科普

( 听健全科之二 )

我们都需要一个家庭医生,像“守门人”一样帮助我们守护父母,守护家人。

惭愧,必须承认当初选择做健康节目的动机相当“小我”:

一, 学一点知识,小病不求人;

二, 认几个大夫,大病咱有人。

万幸,自己和家人这些年整体健康状况平稳,倒也没有太多叨扰医生朋友。也万万没想到,认识的大夫不是几个,而是以百千计数,着实是掉到了医生堆儿里了。

人们常说医生是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的,有了这么多医生朋友,感觉自己这条小船背后就像有了护卫舰队,两个字形容——踏实!

但一件小事,让我意识到纵然小船身后有千军万马,也还需要一个知根知底儿的贴身保镖,就算我认识不少大医院的大专家,也还需要一位家庭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冬天,姐姐从家乡来电,诉苦加告状——老爸体检完后,忽然拒绝吃药——任何药。一家人已经劝说好几天,完全无效。不得已,姐姐来电话希望我劝劝老爸。

老爸性格理性沉稳,年轻时自学过一点医学知识,健康观很正:从不盲信传播各种伪健康知识,尊重医生,明白事理。虽有冠心病,但二十多年按时服药,控制良好。还曾经开玩笑说自己是模范病人。 为何忽然拒绝吃药?

谢天谢地,这个时候,我刚巧看了一本让我此生受益的书《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医生) 。是这本书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把自己认为好的和对的给父母,却很少问问父母内心真正的困惑和需要。这点启示,让我没有按照惯性思维打电话回去,给父亲滔滔不绝讲一通“按时吃药如何重要”的大道理,而是决定亲自回家乡看看,也是因为这点启示,回到家里,我并没有直接问父亲为何停药,而是换了一个问题:“爸爸,把您最近吃的药拿来,我看看。”

当父亲从房间里拿来那个装满药盒子的塑料袋的时候,我几乎掉下了眼泪,不仅仅是为父亲,也为所有像父亲一样的老人。

满满一袋,五花八门几十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原来,姐姐哥哥出于孝顺,给父亲安排了一次全面体检(其实,我个人不主张像父亲一样的八旬老人再做全面体检,更提倡在全科医生指导下的健康管理,此话题较为复杂,后续另论),像多数这个年龄的老人一样,检查报告上自然问题不少,哥哥姐姐又耐心地带着父亲按照体检报告的建议去了相关专业科室:除了原有心脏和血压问题,还有骨质疏松、睡眠问题……加上父亲反应近期记忆力衰退明显,医生又给开了相关预防性药物,七七八八下来,带回了那一大兜子的药。因为父亲平时都是自己管理用药安排,所以,哥哥姐姐这次也没有注意到问题比以前复杂了很多。

父亲没说一句话,但看到这些药的瞬间,我已经明白老人家为什么开始拒绝吃药,不是不吃,而是面对忽然大幅增加的药量不知所措了:一,这么多药,难道真的都必须吃吗?会不会有重复或者冲突?药物的副作用该如何考虑?有没有优先级?二、如果需要服用,又该如何安排服药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不要说对于一位八旬老人,即使对于我,这也是难题,这些药涉及心内、神内、骨科,显然不是一位专科医生可以解答的。于是,我只好拨通了熟悉的全科医生Y医生的电话。

在Y医生的指导下,我们精简了几种药物。其中两种可有可无,但考虑到父亲在用药习惯上一贯属于“理性简约型”,医患共同决定选择放弃;一种药物,由于和另一种有重复,果断减掉。Y医生又远程指导我们根据每种药物的特点,列出了清晰的早中晚服药清单,贴在墙上。

当天晚上,父亲恢复了按时服药的良好习惯。

那几种不准备服用的药,从未开封,就被丢弃。

返程的路上,心情极为复杂。这一次,拜托Y医生远程指导,父亲的事情暂时妥了,但真正的问题始终存在。

从小处看:父母都是极不愿意打扰儿女工作的自觉老人,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呢?Y医生虽然是好友,现代社会的交流手段也极其便捷,但远隔千里的Y医生还是很难对父母起到真正的全程全科全人的健康管理。因为无论互联网多发达,对于父母这辈人来说,看病就是看医生,看到医生,心才能踏实。现实点说,对于我个人而言,在北京认识上千个大夫,不及父母身边有一个信得过的家庭医生更让我踏实。

从大处看:如父亲一样的老年人常常有多种健康问题,不仅需要有人帮助他们理清轻重缓急,而且他们的愿望和困惑也需要有专业的人沟通和帮助,如果身边有一位全科医生这样的“健康守门人”,是否可能减少这种转科越转越糊涂的情况?即使需要去不同专科就诊,如果在拿到药方后,能有一位全科医生帮助他们统一梳理,是否可以减少服药过多或者冲突的问题?并且可以帮助老人合理规划一下全天的用药安排。

再往大想:如果父亲取药前就得到Y医生的帮助,也就不会出现取了药最终却浪费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如果整个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全科管理体系,这样的问题应该可以减少,积少成多,会大大降低系统浪费,节省的卫生经费不会是一笔小数目。

回到“小我”,其实,那个“小我”是每一位儿女真实的心理。七八年前,观摩一位外科大专家手术,手术间隙,那位专家打电话拜托手术室外的同事帮忙招呼一下自己八十多岁的父母。原来,那天他父母来自己的医院看看慢病,顺便开药,他却因手术无暇顾及,只能一再叮嘱同事帮老人在药盒上写清服药时间。记得那位专家无奈地说:“唉,老人家开个药都得到我们这种大医院,真折腾,他们身边要有国外那种家庭医生,我们就省心多了。”

所以,即使如他,自己就是外科专家,即使如我,因工作认识上千大夫,我们都还是需要一个家庭医生,像“守门人”一样帮助我们守护父母,守护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欢迎分享朋友圈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转载申请请联系:tingjian_ai11@126.com

听健工作室

知识改变生命,沟通带来连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健微电台

或者喜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

搜索 “听健工作室”

这里“阅读原文”,进入听健微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