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经天纬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和呼风唤雨的力量,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明察秋毫。还说诸葛亮不但建立而且不断完善法令制度,使整个蜀汉政权的法令,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也使人人懂法,形成了遵纪守法新的社会氛围,发扬了赏善惩恶的王道精神,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国家安定和团结。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因此千百年来,“忠良代表,人臣楷模”几乎是诸葛亮的标签,诸葛亮被古代很多人作为榜样来学习,当然也作为不少皇帝奴化臣子的工具,诸葛亮要求自己也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宗旨是:“一臣不事二主,一女不嫁二夫”,那么诸葛亮在历史上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正面的,当然这个正面的印象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但是如果细细品读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后,不难发现,其实诸葛亮并不是如《三国演义》那样,而是有不少新的发现,这个发现足以颠覆传统观念,其中就可以得出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里面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诸葛亮为了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平定南人造反,对南人首领孟获是一连七擒七纵,最后终于使孟获归心,后方安定,才使他诸葛亮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可是事实是怎么样呢?建兴九年,汶山的羌族反叛,建兴十一年刘胄造反,这些事件的发生距诸葛亮平定南方还不到十年光景。以后,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又造反。可见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那诸葛亮安定后方的政策并没见到效果,相反还导致国力消耗近半由此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决策,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图霸业的军事行动,但是其结果是失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并没有完成北定中原统一大业,其主要原因是诸葛亮不顾当时蜀汉的客观情况,因为蜀汉当时无论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无法与曹魏抗衡,而且蜀汉当时经过多年的战争需要与民休息,这个时候诸葛亮应该把精力放到发展经济上来,以便后续徐图大计。

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诸葛亮北伐前后用时近15年时间,这长达15年里,诸葛亮将蜀汉人力,财力等几乎掏空,据记载当时蜀汉全国总人口不过250万不及曹魏的一半,当时蜀汉5个百姓要养2个士兵,可想而知百姓的疾苦何种程度,以至于诸葛亮死后,蜀汉势力范围内15岁以上健康的男子不足15万人,大量成年男子要战死沙场,要么落下伤残,诸葛亮北伐无论是一开始还是到结果,当时的老百姓是不支持的而是反对的,甚至出现了当时在南方有少数民族再次反抗蜀汉政权的统治。就是因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苛政猛于虎啊。

诸葛亮所谓的功绩无论是“七擒孟获”,还是“六出祁山”等军事行动,从结果看都没有成功,有的还使情况更复杂,更槽糕了,还几乎掏空了蜀汉国力,诸葛亮不顾蜀汉的实力,盲目地六次出兵北伐曹魏,这种注定要失败的情况,诸葛亮也非常清楚,这也是他屯兵屯垦的目的,因为后方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为他的大军提供供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他并没停止,因此写到这可以大胆地断定,到最后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复兴汉室,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个人的功绩和所谓的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六出祁山致使蜀汉经济倒退了很多年,形成国衰民穷的不利局面,诸葛亮死后以致于后来刘婵接手时,手中几乎没有拿的出手的力量,面对曹魏的进攻,连向南迁都的经费都凑不齐,这时蜀汉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抵挡曹魏的进攻,再加上投降派的作用,刘婵只好出城乞求投降,因此说诸葛亮是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