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两个半月,《芳华》最终改档到12月15日。

片子,条姐已经提前看过。没有辜负漫长的期待,可以说是今年国产最佳。

离上映还有5天,今天就来讲讲《芳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于大多数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小说其实是冯小刚先和严歌苓讨论过后,才被写出来的。

文工团舞美队出身的冯小刚,回忆里的文工团是这样的:

“一帮舞蹈队的女孩铺面而来,你会特别想和他们走一照面,但是其实你是不敢看的。但是你就能就感觉到那种,有一种香气弥漫过来,是心理上对青春美少女的本能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严歌苓在采访里说:

“我从军十三年,人生中塑造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重要年代,我都在军营里度过,那也是青春时代最敏感,感情最丰富的年代,因此身边所有的战友,都为我提供了生动的细节,不用原型我也有足够的原材料去虚构人物。”

所以,电影《芳华》同时具有两个人的主观视角,糅合了两个人的细节回忆,也就不足为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片一开场,镜头摇过大字报,落到穿着绿色军装少年男女身上,文工团员嘻嘻哈哈的声音从模糊到清晰,感觉一下子就对了。

文工团员在练功房里挥洒汗水,午后的阳光投进来,是毛茸茸的橙色。

女孩们在澡堂洗澡,穿着70年代统一制式的,保守的白色内衣。

夏天,团员们穿着统一制式的凉鞋,从水泥地上拎起胶皮水管,从小腿上冲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天,冰雪覆盖在棕色的草地上。清晨的光浮在湖面上,军装的青年走上山岗吹响起床号。

女兵写了递不出去的情书,在夜里行军的时候,撕碎了偷偷丢掉。

被排挤的新团员,躲在床帘背后,偷偷打着手电筒啜泣着写家书。

男孩在食堂里顺来,递给女孩新鲜水灵的红番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春的细节,又朴素,又性感。冯小刚为了这种美感,在选角时大费周章,将“不整容”列为必要条件。从成片来讲,真的没有辜负这份执拗的苛刻。

青春本就是美的,何况还有罗攀的摄影,和编剧导演满满的私人情感加持。《芳华》的美感,条姐从一开始就不担心。

难点在于,70年代的年轻人,会经历很多现在难以想象的变革和残酷。如果《芳华》只停留在对青春美的歌颂上,难免会“假”。

这就不得不提那个冯小刚引以为豪的六分钟战争长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技术上,从战争第一枪到结束,每个环节不能出任何问题,炸点、演员表演、走位、摄影机运动都要极其精确。

但这场戏最让人惊叹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其中情感的变化。

再也没有歌声和舞步,再也没人歌颂“学雷锋做好事”,触目之处,都是无比残忍的死亡、死亡、死亡。

从歌舞不歇的文工团到生死未卜的战场,从青年男女暧昧的情愫到将爱情视若敝履的现实成人世界,《芳华》给了黄轩饰演的刘峰6分钟的时间,撕裂式成长。

当战斗告一段落,刘峰倚靠在坦克履带上,神情疲惫地沉默着。六分钟时间那么短,但好多东西突然一下子都回不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妙的地方在于,残酷的是战争,美好的是青春。

刘峰失去了战友,也失去了自己的健康,却依然怀着干净的爱恋,甚至想要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写进歌里,被林丁丁歌唱的机会。

这场战争戏,作为《芳华》的一个节点,几乎完美地将美好的部分和幻灭的部分衔接在一起。

战争并不是结束,文工团众人,在战后才错落地各自展开自己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运和不幸,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都被模糊了。被称为活雷锋的刘峰,并没有得到好的结局。曾经被赞颂的,被遗忘了;曾经是禁忌的,慢慢也成了流行,就像邓丽君的歌一样。

和所有年代一样,是时间而不是战争,才是青春最大的敌人。

很多人说,《芳华》是拍给父母一代人看的片子。

公众号:影单菌,不敢苟同。

歌舞、肖像、标语与红旗、文工团里的积极和昂扬……

乍一看,《芳华》的时代气息的确很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种浓厚的“时代气息”,其实并不专属于已经远去的70年代,而是属于集体主义。对于后者,就算是90后的年轻人也能感同身受。

至于影片的主题,青春的幻灭和命运的无常,就更加普世了。认为《芳华》是献给父母辈的情书,有些狭隘。

事实上,“浸入”,是条姐看片子最大的感受。

我们说电影,常常要说“入戏”。高级的入戏,其实就是“浸入感”。

因为太浸入了,以至于影片配乐《绒花》的旋律,直到今天,还会不知不觉地哼出来。

《绒花》、《送别》……

一代中国人的记忆,其实就写在这些想忘都忘不掉的旋律里,时不时就会从回忆里飞出来,仿佛自己有生命。

而一整部《芳华》,就是由那些写进一整代中国人生命里,因为太熟悉,熟悉到有时以为已经被遗忘的东西组成的。

原著作者、影片编剧严歌苓,在看完电影后,借用了画家陈川的一句话:

“图像诞生之际,就是语言哑然之时。”

条姐也有相似的感觉。

据说冯小刚拍《芳华》,频频在现场落泪。

拍文工团解散,小号一吹,冯导哭了;黄轩离开文工团去伐木连,何小萍冲他一敬礼,冯导哭了;给演员讲戏,冯导没说几句话,自己先哭了……

看片前,只觉得实在难以把“小钢炮”和哭包联系起来。现在只觉得,真诚的影像自有力量,只有亲眼所见才能体会。

《芳华》12月15号正式上映,但这两天已经开启了点映场。等不及的,今天就可以去电影院先睹为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