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华老去无可奈何,谁不想“健康老”?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明明是同龄人,有的人却能始终活力“冻龄”,老而不衰?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蔡时青研究组,新近发现动物神经系统内一条调控动物衰老的新信号通路,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证实“健康的衰老”是可能的!同时,有望藉此找到抗衰老的潜在药物靶点。

图说:科研人员证实“健康的衰老”是可能实现的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供图

北京时间今天(11月9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长篇研究论文(Article)形式发表了该研究成果。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点评说,这一研究成果对我国”健康2030"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衰老,科学上的定义是:有机体生理功能随时间逐渐退化的过程。许多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最大风险因素即是衰老。二十世纪,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衰老研究进入了基因时代。目前,已发现上百个基因可以延长动物的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预测 来源/联合国网站

长生还要不老——寿命的延长,当以延缓老化、保持一定的生活质量为前提,才真正有意义。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长寿相关基因不一定能延缓动物行为退化。事实上,延长寿命而不能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不是美好生活,而且会增加社会负担。2017年,世界上60岁以上人口已有10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1亿。全球人口老龄化严重,如何延缓衰老相关的功能退化、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已成为亟待解决、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科学问题。

同样是年华老去,人和人还真不一样。衰老速度在个体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大部分人的行为和认知随衰老逐渐退化,但也有一些人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仍能保持较好的活力。这种羡煞旁人的活力“冻龄”提示科学家,研究个体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将为抗衰老提供重要线索。但科学界目前还对此知之甚少,相关研究此前未见报道。

图说:调控寿命的基因网络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供图

蔡时青研究组,便是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他们利用模式生物秀丽线虫开展研究,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野生线虫在雄性交配、进食和运动能力方面,随衰老退化的速度存在着显著差异。缜密的科学实验进一步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由胶质细胞释放的神经肽(RGBA-1)及其受体(NPR-28)编码基因上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正是这些自然界存在的遗传多态性,造成了RGBA-1神经肽分泌量或NPR-28受体活性的不同,使得该信号通路的强度不同,最终导致线虫衰老速度差异。(神经肽是神经系统中一类重要信使分子,它们调节诸多生理功能,如痛觉、学习与记忆。)实验发现,减少RGBA-1神经肽的分泌量,降低NPR-28受体活性,可提高雄性线虫的生殖能力,也就是减缓衰老。

秀丽隐杆线虫是研究衰老的重要模式生物,可谓“功勋老兵”。它是一种可以独立生活的微小动物(成虫体长仅1毫米), 遗传背景清楚、生活史短(仅有两到三周寿命)、行为清晰。许多重要的调控衰老的信号通路,都是在线虫中首先发现的。

这是近年来衰老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调控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基因已经历了长期的进化选择,对生长和繁殖一般没有不良影响,有望成为抗衰老的潜在靶点。上海科学家的新发现,为抗衰老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视角,也从衰老进化角度证实,同时实现延长寿命和健康衰老是可能的。

拮抗基因多效性衰老理论(Antagonistic pleiotropy theory)认为,进化选择的基因一般对物种的生长和繁育有利,而在生命后期往往促进衰老。而该研究发现进化选择的基因可以延缓衰老或者延长动物寿命,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新民晚报记者 董纯蕾

新民科学咖啡馆

科普好白相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