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身为项羽帐下第一谋士,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范增和张良谁厉害?

首先,来看张良。如果只用两个字来形容张良,那就是:足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良是一个经历坎坷的人,当秦军攻破阳翟,韩国灭亡的时候,他的生活改变了:有一个贵族公子变成了浪迹天涯的沦落人。

起初,他幻想可以刺杀秦始皇,为韩国复仇。失败后,不得不开始了逃亡的生活。在逃亡中,他渐渐明白靠行刺来复仇是难以达到的,他开始寻找新的方法。就在这时,在下邳,他帮一位老人捡鞋,通过了老人的考验,得到了《太公兵法》,研读后心怀超级才智。后追随刘邦后,得已重用。

张良的足智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张良在刘邦集团中的作用,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作用外,还能在关键时刻和关键性的问题上,对刘邦因势利导,加以谏正。如劝刘邦就封汉王,并烧毁栈道,以迷惑项羽;鸿沟划界后,劝刘邦引兵追击项羽;垓下决战前,劝刘邦封韩信、彭越为王,征其兵会垓下等,对刘邦的胜利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刘邦的一些错误,他能及时发现,及时劝谏,使刘邦得以及时改正。如:谏阻刘邦不要迷恋秦宫室的豪华,以致刘邦进入关中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劝其还军霸上;劝刘邦定都关中等,既表现了张良进步的历史观和远见卓识,还表现了他敢于谏诤的勇气。这些对刘邦改正错误,取得最后胜利有决定性的影响。

特别是当刘邦和项羽对峙,战事一触即发之时,是他从中周旋,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在鸿门宴上化干戈为玉帛,免除了刘邦的灭顶之灾。

其次,来看范增。如果只用两个字来形容范增,那就是:多谋。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范增隐居七十年,秦末大乱出山相助项梁,此人十分有洞观时事的才能,因为他所长在于奇计,对于当权者,是无用武之地的,只有伺机出山。范增选择把投奔项梁后,也同样得到重用,史书称“於是项梁然其言”。自己的意见被采纳了,说明范增这个良禽择对了高木。

关于范增的功绩,有目共睹。在农民起义低潮时期,正是范增建议立楚王后裔为楚王获采纳,故楚民众蜂拥争附,义军势力才得以大长。范增不仅帮助项梁组建训练出无敌之军,而且策杀李由、计除李斯,更辅助项羽定下了“破釜沉舟,速战速决”的妙计,和项羽一道。亲率大军,绕过劲敌章邯,在三天里以少胜多,九战九捷,打败了围攻巨鹿的秦王朝王离、苏角大军,然后回头收复章邯,取得了推翻强泰的决定性战役的胜利。

范增在鸿门设宴欲除刘邦,是他高瞻远瞩,为避免内战,防人民生灵涂炭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证明他是英明正确的。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作为一位爱国忠君的大贤,范增既要尊重楚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又要统一天下,保持天下和平安定。他精心策划了“尊楚怀王为义帝,尊项羽为霸王,画天下为十九王地,封十八王”的划时代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来分析一下多谋的范增和足智的张良在鸿门宴上的“真情对对碰”。

一是对所事君主的了解程度上的差异

范增曾跟随项羽的季父项梁,为其出谋划策。项梁死后,范增便顺理成章的跟从项羽征战天下,在随项羽征战的过程中,范增理所应当的了解项羽这个人有勇无谋、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既然知道这些弱点,那么在实际作战中就可以避重就轻,扬长避短,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项羽在项伯的劝说及刘邦刻意表现出来的谦卑下改变了杀他的想法,甚至诚意留他赴宴。范增在宴会上洞悉这一切后没有及时向项羽说明,纵使范增“数目项王,所举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依旧只是“默然不应”。可见,范增虽被项羽成为“亚父”,而且并肩作战多年,彼此之间的了解和默契仍然是不够的。

反观张良对刘邦的了解,让我们深深信服。张良自投靠刘邦后,被任命为被任命厩将, 留在身边当谋僚。刘邦重武将,不喜欢谈经论道的书生,张良便向他不断谈论《太公兵法》,渐渐得到信任。他知道刘邦不像项羽那样骁勇善战,但是他善于权术、志向高远、知人善任,非池中之物。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有交情,连夜进入刘邦的军营,把鸿门宴这一绝密的军事情报告诉了张良,让他赶紧逃。张良不仅没走,反而告诉了刘邦。刘邦非常害怕,因为此时的项羽要打败他简直易如反掌。张良临危不乱、从容淡定,分析道:“沛公你自己估量一下,能打败项羽吗?”刘邦沉默了好久,答:“当然不能,现在该怎么办呢?”张良深知,此时项伯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于是向刘邦引荐项伯。劝谏刘邦用设酒款待、举杯敬酒、为他祝寿、缔结婚姻等手法笼络了项伯,为次日鸿门宴的虎口脱险埋好了伏笔。

二是宴会上用人的差异

“鸿门宴”上,范增等人准备严重不充分,深知连埋伏也没有安排,而且操之过急,临时找了一个不能担当大任的项庄来完成刺杀任务,结果刺杀失败。

再看,张良这边,做了三大准备,考虑相对周全,连善后问题都想到了。张良在评估过项、刘二人的实力之后,明白单靠武力硬碰硬是绝对赢不了项羽的,所以只能采取自保的策略。他主动联系项伯,为刘邦、项伯牵线搭桥,同时,张良考虑到范增的老谋深算,特意带去了樊哙等百于骑精干人才,以防万一。在发现杀机后,立即召来樊哙,帮助刘邦逃去。

三是对待君主态度上的差异

范增在鸿门宴上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盲目自信,把一切设计好,让项羽照着他的意思去完成,当形势发生改变时,不能虚心和项羽等人商量,而是自己自作主张的安排项庄刺杀刘邦,最后项庄失败,刘邦逃脱。范增沉稳不足,而且粗暴易怒,对于这一点项羽不能理解,更加不能接受,鸿门宴上失败后,只知道一味责怪项羽,不知道自我反省渐渐失去项羽的信任,最后在陈平反间计下,挑起了项羽和范增的矛盾,项羽彻底不信任范增,落得他愤然出走。

相反地,张良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就显得游刃有余了。他心中谨记着自己所处的位置,不曾逾越。在为刘邦出谋划策时,总是时时、处处与刘邦商量,不妄作决定,谦虚谨慎。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纵观全局,我们看到,范增的政治观察力、才智谋略绝不逊色于张良,但是为什么两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则在于范增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而张良却能做到知己知彼,始终明确自己的定位。范增、张良二人可说辅世奇才,乱世中必以兵治之,方定乾坤,但两雄相争,必损大将,既生瑜,何生亮,两者始终是不能并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