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运输机对于全球而言,都是一个极为难以攻克的难题。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不仅没有国产的大型运输机,而且,在国际上进口,也买不到!这主要源于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此外,俄罗斯也将大型运输机技术看做不可外传的核心机密,不愿轻易分享给中国。原本在2005年,中俄之间签订了34架伊尔-76军用运输机的军购合同,但由于负责制造机身的乌兹别克斯坦航空公司破产,俄罗斯以此为借口拒绝履约。直到2014年,中国才再次从俄罗斯购买17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其中10架军用运输机,4架被改装成空警-2000预警机。同年,中国从乌克兰购买4架伊尔-78大型空中加油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尔-76运输机

而这时,中国自己研制的运-20大型运输机已经接近尾声。于2016年,中国国产200吨级运-20大型运输机正式服役。至此,中国成为跻身世界大型运输机制造国行列。据估计,当前中国至少已经服役5架运-20运输机。但是,在运-20服役初期,由于缺乏合适的国产发动机,一直采用的都是俄制D-30KP-2发动机。这就使得运-20陷入了歼-20初期同样的境地。虽然中国人搞定了整体设计方案,但核心发动机却依赖于俄罗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军工科学家们不懈奋斗,刻苦研发,总算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众所周知,歼-20隐身战斗机已经换装了国产WS-10B发动机,解决了歼-20战斗机量产的“心脏”限制。好消息是,继歼-20之后,运-20也摆脱了对俄制发动机的依赖,开始换装国产WS-18发动机,并且成功首飞!于此,中国再次解决大型运输机的“心脏”问题。早在运-20运输机研发之际,中国就提前规划了WS-18和WS-20两款发动机的研发计划,只是发动机技术更难突破,所以在时间上稍微所有落后。据悉,WS-18涡扇发动机首次测试飞行,乃是在2014年10月29日。随后,进行了长期地改良和调校,以做到最优设计。

其实,WS-18发动机的研制,依然很大程度发挥了中国军工独特的逆向研发实力。WS-18发动机以俄制D-30KP-2(正是运-20搭载的俄制发动机)为基础,在充分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逆向研发,再对其进行改良创造,使之成为更加适合运-20运输机的国产版本。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一直都是逆向研发中最大的挑战。因为航空发动机涉及到诸多的标准设定、特种航空材料配比等等,在没有样本资料的情况下,极难做到。二战后,为何美苏科技实力暴涨?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苏联拿下了柏林,美国拿下了东京。美苏分别带走了日德大量的科研资料,其中,美国还挖走了德国和日本无数的科研人才。有些即便是战犯,但两国都不约而同地对部分高科技人才给予了保护,让他们改头换面,继续为美苏科技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WS-18发动机与俄制D-30KP-2发动机虽然外形酷似,但有着显著的差别。在重量上,WS-18发动机更轻,大约轻300千克,推力更大,达到13.2吨,而俄制D-30KP-2发动机的推力只有12.5吨。二者同为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但WS-18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不及俄制D-30KP-2。这主要是因为航空材料无法短期内达到国际水平,后续,中国依然需要对WS-18进行深入地改良。这也可以为WS-20发动机的研制,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不管怎样,能用上自己的,怎么都比别国的好。更何况,打起仗来,都是一发导弹的事,发动机寿命在战场上都是虚的,它最大作用就是减少日常维护成本。在航空材料上,中国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去研制攻关。

当前,中国的大型运输机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参考美俄,美国拥有现役大型运输机超过500架,俄罗斯拥有大型运输机超过300架。而中国,算上外购的伊尔-76、伊尔-78和运-20,大型运输机总共不超过50架。据统计,要打造一支具有境外作战能力的战略空军,运输机和战斗机的配比至少要达到1:4。也就是说,4架战斗机就需要一架运输机(包括空中加油机)的后勤支援。大型运输机除了军事后勤运输之外,还能改装成大型加油机、预警机、反潜巡逻机、大型侦察机等等一系列的特种飞机。因为大型运输机的空间足够大,这就让它能够搭载大量的雷达设备或者燃油,具备极大的改装潜力。按照如此算来,中国运-20运输机的供给量还远远无法满足需求量。既然已经实现了发动机的国产化,至少先制造100架来给军迷们压压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