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的几经沉浮终于重新焕发生机,花草美的不仅是眼更是纸。作为中国人咱值得骄傲的事儿忒多了,就说造纸术吧,人类发明的骄傲,可是在工业时代却显得格格不入,尽管发展艰难但依旧有人在坚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州石桥村的古法造纸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村的造纸一直沿用古法,严格按照天工开物所述的步骤来,从原料到成品,每一步都是如此的坚持,虽然看起来很傻,明明可以更加机器化,可是这就不是古法造纸了所以一直坚持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桥村的造纸原料就在这大山里面,普遍的是构树树皮,构树很容易生长,今年砍了,明年就能长出更好的新条,树皮也更加的美,构树树皮收集好之后需要在太阳底下曝晒几天,然后再放入河水中浸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过河水的浸泡还不能说完成了第一步,还需要用石灰浆熬煮几天几夜才能成,熬煮以后的树皮格外的松软,植物的纤维变得容易重组,所以接下来的工序就很考验力量,需要用手工敲打,很累很费事但是这是古纸质量的条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无数次的捶打植物纤维进行重组,变成纸浆还需要不断的敲打,撕扯再打在一起,这样的纸浆做出的纸张非常的白,且具有韧性。在纸浆槽里面的纸浆已经可以用来做纸了,熟练的造纸艺人用竹帘一舀一倒就成了,但谁也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个锻炼的日夜,抄好的纸张层层的叠起来,揭纸张也是一个技术活,一不小心就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揭好的纸张要放在火墙上烘烤,慢慢的将水分逼出去,一张就成了。聪慧的石桥女人还会把屋前屋后的花草放入纸浆中,纸浆凝固的不仅是植物,更是石硚人的美好与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