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年抗战中,手榴弹、迫击炮、捷克式轻机枪和马克沁重机枪可谓是中国军队的四大明星装备。很难说它们中谁杀敌最多,但让日军最为忌惮的绝对是马克沁重机枪。

该枪由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在欧洲考察时,他发现步枪射击时会有很强的后坐力,如果将这股力量运用得当,也许能实现退壳、装弹、击发等一系列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两年的试验,马克沁重机枪终于在1884年问世。每分钟高达600发的射速瞬间便可打出一张强大的火力网。虽然它的威力惊人,但许多国家并不愿意采购,他们感觉:一发子弹足以射杀一人,为何还要浪费另外几十发子弹。

有趣的是马克沁从被市场认可,到走向辉煌都和日本人解下了不解之缘。日俄战争是马克沁重机枪第一次用于大规模实战。

日军战神乃木希典驱使日军步兵一拨又一拨地向俄军要塞发起冲锋时,俄军的马克沁重机枪则像割麦子一样瞬间扫到一片又一片士兵。

日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这却仅是他们噩梦的一个开始。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将会有更多的小鬼子死于该枪之下。

马克沁重机枪能够进入中国还要感谢李鸿章。李大人的金陵机器局一直在仿制西方最先进技术,试图实现弯道超车。

金陵机器局诞生过众多先进武器,如加特林机关炮等,但因晚清的工业基础实在薄弱,又加之马克沁结构复杂,机器局造的马克沁机枪因故障率奇高,并不被淮军所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民国后,中国注意到马克沁机枪的重要性。“中德军事合作”期间,金陵兵工厂获得了德国MG08式马克沁的设计图纸,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对原版机枪加以改进,推出了可高射的“民24式重机枪”。

淞沪会战是中日两国主力部队的一场大决战,中国军队虽然最后含恨败北,但马克沁重机枪却给日军步兵,甚至是空军都留下的噩梦般的阴影。

曾在上海打掉日军飞机的抗战老兵卿伯金回忆,机枪打飞机有三大秘诀:一是枪法准;二是沉着冷静,三是运气。

他说飞机进入瞄准器第一个圈时开火,如果打中了,飞机恰好出现在第三个圈内,否则就打不着了,而且必须要打中油门,飞机才能立刻栽下来,所以说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内。

日军在马克沁重机枪上吃过的亏那是太多了,所以他们也研发了“更为先进”的九二式重机枪。为什么要用引号呢,这里不得不佩服日本的工匠精神,将机枪做得像工艺品一样。

如果在理想环境下,马克沁绝对不是日军九二式的对手,但战场环境千变万化,九二式结构特别复杂,致使故障率非常之高。在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曾创下消灭鬼子一个机枪连,而自己竟毫发无损的记录。

抗战后改名“21兵工厂”的金陵兵工厂又对马克沁重机枪做了重大调整,改良了击火器、三脚架使其不仅具备高射功能,还能纵扫射。

因为有马克沁重机枪坐镇,又加之日军轻、重机枪均有严重设计缺陷,使得日军步兵在有火炮支援的情况下根本不敢发动冲锋。

遗憾的是,因中国军队缺乏重火力反制日军,机枪手也成为战场上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之一。据统计,抗战中平均每年损失1400挺重机枪,牺牲的机枪手更是数倍于此。

不过欣慰的是21兵工厂的年产量最高可达3600挺,足以弥补战场的消耗,甚至有能力外销。马克沁重机枪虽然已在西方军队退役,但并不妨碍它成为日军的“死亡收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