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9月22日抗战片《捍卫者》上映,毋庸置疑,虽然在细节上还有不少小瑕疵,但基本符合历史真实,绝不是令人无语的抗战神剧,称得上近年来少见的良心之作,必须要为不是神剧的抗战片致敬!要向慷然赴死的英雄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描写正面战场抗战的《捍卫者》9月22日在全国首映

去宝山看《捍卫者》

9月22日,《捍卫者》上映了,可是在网上搜一下排片,当天就只有一家影院在放映。23日的排片,没有一家市中心的影院,全部都是在宝山和嘉定等偏远地段的影院,离老周最近的一家是直线距离8公里外的影院,而且当天总共只有两场。巧得很,居然还是在宝山!虽然说在宝山看《捍卫者》是很有意义的,但却带着隐隐的无奈。

图2:9月22日的排片,只有1家影院在放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距离老周最近的影院也在8公里之外,而且全天只有两场

在豆瓣上《捍卫者》的评分也不低,9.2分。在军迷中的口碑也还不错,虽然一些骨灰级的军迷对片中一些服装道具细节并不满意,但是总体的评价也都不低,客观来说,就影片的历史性、艺术性和感染力而言,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但是对于这样一部影片,排片却如此“低劣”,很可能是院线方担心影片不是大导演,更没有大腕明星和小鲜肉,缺乏足够的票房号召力,所以自然也就不会安排好的影院好的场次,这点也能够理解。

抗战题材的影视片近年来可谓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但是情节设计却越来越离谱,手撕鬼子裤裆藏手雷等等足以把人的下巴惊到脚面的桥段层出不穷,由此也出现了“抗战神剧”这个响当当的名号。特别是反映国军正面战场的抗战片,几乎可以说除了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之外就很难再见到什么值得称道的佳作了。但凡国军的抗战片,就少不了男欢女爱的感情戏来调剂,美艳如花的鬼子女军官或者国军女军官更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这些杂七杂八的,当然组织的光辉也是必须要体现的,例如某部以长沙保卫战为背景的抗战片,居然有位某路军的主任,让堂堂的上将战区司令长官不但敬若上宾,还言听计从,简直就是战区司令的上级领导,这样的桥段,也实在醉人了。

图4: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是反映正面战场抗战的经典影片

老周的要求一点不高,就是希望能有一部没有爱情戏,也没有组织关怀,比较真实反映正面战场的抗战片。这回的《捍卫者》基本做到了,难能可贵,必须支持!

细节瑕疵还不少

《捍卫者》的情节设计还是比较客观真实,没有不符合常识性逻辑的破绽。不过在道具细节上,还是不少瑕疵,比如当年中国军队装备的M35德式盔,只有在左侧有青天白日徽,而影片中则是左右两侧都有。再如,男一号姚子青一头长发,虽然没有及肩,但也已经过了耳鬓,军人在战争中怎么可能留这么长的头发,通常都是光头,最多也就板寸,为的就是万一头部负伤便于清洗和包扎。文艺范再酷,在生命面前也必须让位。

图5:《捍卫者》中国军士兵的M35钢盔右侧出现了青天白日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历史照片上国军的M35钢盔右侧是没有青天白日徽的

图7:《捍卫者》的剧照,男一号的长发是个BUG

片中的日军军服,值得肯定的是都穿着昭五式军服,也就是1930年开始配发的,特征就是立领,以及和肩膀垂直的纵向肩章,领章是通过颜色区分军兵种。而相对常见的,折领上的领章显示军衔,军兵种则通过胸前山字形符号的不同颜色来区分的九八式军服是1938年才开始配发,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中,日军是不可能有九八式军服的。不过军帽还是错了,都是鬼子最著名的软式战斗帽。而昭五式军服无论军官还是士兵都是大盖帽,战斗帽是九八式军服才开始为士兵配发的制式军帽。尽管之前就有战斗帽出现,但都是非正式的,个人在私下场合穿戴。而且九八式军服的军官帽还保留大盖帽,但因为战斗帽穿戴舒适轻便,所以军官特别是在作战时基本都戴战斗帽,只是在一些重大场合才戴大盖帽。像影片中那样昭五式军服和战斗帽混搭显然是错误的,当然这种服装道具上的错误,在众多的抗战片中早已见怪不怪了,说实话,能出现昭五式军服已经算是很不错了,那就多点包容少点苛责吧。

图8:《捍卫者》中的日军军官昭五式军服和战斗帽混搭

图9:穿着昭五式军服的本庄繁(1931年任关东军司令),请注意立领、肩章和大盖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0:穿着九八式军服的冈村宁次(1941年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军帽就是战斗帽,领章显示军衔

图11:淞沪会战中在宝山附近作战的日军,请注意钢盔下是没有战斗帽和屁帘的

向慷然赴死的英雄致敬

毫无疑问,整部影片中的悲壮气氛将宝山保卫战和淞沪会战的惨烈都艺术地刻画了出来,是值得称道的。

就以影片背景的宝山保卫战来说,以前的宣传和正史都是说姚子青的98师292旅583团3营除了一名叫巍建巨的士兵生还外,其他人全部壮烈牺牲。但是根据日军的战报和一些军官的回忆,当时3营有一部分人突围,其中有的被日军俘虏后杀害,但还有一部分人成功突围。抗战史大咖胡博就考证出,3营的军官就至少有上尉营附李贻谟、中尉连附康厚泽、少尉排长钟汉英和少尉排长杨镜秋等4人生还,而且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李贻谟、康厚泽都已经升任上校团长,钟汉英和杨镜秋则分别是中校副团长和少校营长。当然《捍卫者》按照传统的说法,除了一名传令兵外全部战死也无可厚非。

历史上姚子青率3营虽然8月24日就进驻了宝山,但日军真正开始进攻是在9月5日中午,城郊作战不过两三个小时就撤入城中,而城内的巷战则是从9月6日天亮到上午10时左右,也就四五个小时而已,真正的战斗加在一起大约只有七八个小时,再怎么连头搭脚算也不超过一天,而影片中却表现为连续作战了好几天。这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加工,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至少符合正常的逻辑。但有些影视作品为了突出某个主题而设计的情节,就完全脱离了常识和逻辑,例如在杀人现场留下的带有标记的子弹,在法律上绝对算是重要物证,居然能在案件都还没破的情况下,交给了连结婚证都没开过的男友(这种重要物证就是案件破了,也不会交给直系家属,更别说是男友了)——这种毫无常识和逻辑的情节,连自己都圆不了的大破绽,还有人美其名曰艺术加工,求你了,还是别糟践“艺术加工”这四个字了。

影片中姚子青在明知毫无胜算的情况下依然率部奋战,这倒是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当时日军第3、第11师团分别从宝山县城南面的张华浜和西面的川沙口登陆,随后又攻占了狮子林和三官堂,完全切断了宝山县城和后方的联系,增援部队也因为受到日军飞机的轰炸而无法及时赶到。在这种情况下坚守陷入日军重围的宝山县城谁都清楚这是一场必死无疑的战斗,但是姚子青和他的3营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以无畏赴死的精神迎战来犯日军。

图12:淞沪会战中正冲向战场的中国士兵,他们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战死

正如影片所表现的那样,抗战时期无数的中国军人都是抱着我死国生的信念奔赴战场,因为他们深知,面对占有绝对优势炮火的日军,用血肉之躯去和钢铁搏杀,牺牲必然是惨烈的,战死的概率实在是太大了,每次冲锋就没有准备活下来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中的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国家。

在《捍卫者》中,一个士兵说着“我已经有儿子了”提着手榴弹冲向了日军坦克,接下来并没有以往抗战神剧中成功炸毁坦克的场景,而是还没冲出几步就被子弹打倒——单纯靠步兵打坦克,在实战中和自杀无异,平均要付出50人的伤亡才能击毁一辆坦克!而在抗战中,面对日军在欧洲战场简直不算坦克的“豆坦克”,中国军队都没有足够的反坦克炮,基本上都要用几个甚至几十个士兵的生命去炸毁坦克。

图13:实战中单纯步兵打坦克和自杀无异

在冲锋时,在对射时,在肉搏时,一个个士兵没有留下什么话转眼之间就倒下了,没有任何的铺垫,也没有任何的煽情,这才是没有任何艺术的加工,真切还原了抗战战场的惨烈——三个月的淞沪会战,75万人的伤亡,等于是每天6250个人,每小时260个人,每分钟4个人,这些从容赴死的官兵,才是真正的英雄,难道他们还不如打不死的小强一般,用虚幻的神话编造出来的无敌某狼更值得我们去买张电影票支持一下?

当老周走出影院,脚下就是姚子青的3营为之浴血奋战的宝山,天上细雨蒙蒙,空气中已然闻不到当年的一丝硝烟味道,也听不到当年的一息喊杀声音,担我知道他们的忠魂仍在守护这方土地。

最后请让我们向这部不是神剧的抗战片致敬!更要向历史上为了保卫脚下这片土地而慷然赴死的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