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凌晨两点,美联储宣布缩表,正式开启美国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此时,全球目光转向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到底如何应对?次日(周五),官媒证券日报头版刊评回应:

中国央行不会跟风美联储缩表,中性货币政策之下,接下来会继续温和地推进金融去杠杆。

什么是缩表?(9月21日《16年来首次!刚刚,美联储宣布“缩表”!告诉你9大信息》一文已经有具体介绍<微信公众号:小白读财经>可查看,不了解的童鞋可前往查看)

证券日报这篇文章想表达一个意思:中国不会跟随美国全面货币紧缩。在我看来,证券日报论述总体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但是也有一些偏差!

其实,在美国9月21日宣布缩表前夕,中国在8月份已经是缩表了。按照近日央行公布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中国央行的总资产为347144亿元,相比7月份减少3466亿元,是今年以来第3次缩表,前两次分别是2月和3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1

有意思的是,中美两国央行虽然“同时”缩表,但是受关注度远没有美联储高,原因是美国式的缩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更直接、威力更大。

货币政策的松紧关键看M2(所有的钱),凡是能影响M2大小的操作工具均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M2(印钞)=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一般情况下,货币乘数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也就是说,要调整M2的数量,最主要的是改变基础货币,那么基础货币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美国国债、MBS其实都是债券的一种,而在中国影响基础货币的不仅仅是央行持有的债券(国债、金融债),还会包括外汇占款和政府存款。也就是说相比美联储影响M2(印钞)的过程更复杂。

在美国缩表必然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但在中国却不一定,怎么说呢?

下面是中美两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比较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上表,截至到2017年3月份,美联储总资产当中美国国债、MBS占到了95%,如果其持有的美国国债、MBS被抛售,实际上就意味着缩表,带来的结果是负债项下的“存款机构其他存款”(基础货币)减少,达到减少“印钞”的目的。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美联储用持有的美国国债、MBS换回市场上的美元,降低市场的流动性。

而在中国央行有缩表效果的主要是下面两点:

1、如果卖出国债和金融债将会导致“对政府债权”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减少,同时负债项下的“储备货币”(基础货币)也会减少,如此缩表能实现减少基础货币的目的。

2、如果资产项下“国外资产”(主要是外汇占款)降低,那么总负债项下的“储备货币”(基础货币)将会减少,影响基础货币的效果类似于第1点。

不同点:

3、如果负债项下的“政府存款”减少,那么与它同为负债项下的“储备货币”(基础货币)会增加,如此一减一增之间央行总负债(总资产)是没有变化的(没有缩表),但是基础货币却增加了,有印钞的效果。

可见,中美两国之间的“印钞”方式还是有蛮大区别的。

对于8月份央行“缩表”,第3点就可以作出解释,逻辑很简单:如表1,相较7月份负债项下“财政存款”减少了5323亿,财政存款指的是财政部在央行里的存款,“财政存款”减少意味着国家财政支出增加,最终转化为商业银行的存款,而央行负债项下体现为储备货币”(基础货币)增加了5323亿,也就是说央行什么都没做,财政部却帮它多印了5323亿的人民币。

如果这时候央行什么都不干,那么资产负债表是不会有变化的。然而央行为了防止8月份撒出去的钱太多,最终通过卖出国债、金融债的方式收回一些基础货币,最终表现为资产项下的“对政府债权”或“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减少,负债项下的“储备货币”(基础货币)也会减少(如上表)。

所以上述两个效果叠加在一起体现为8月份央行缩表。

那现在问题来了,美联储缩表代表了美国货币政策全面转向紧缩,那么中国式的缩表意味着啥?

小白的观点是中国的货币政策确实有一定的收紧,8月末,中国的M2余额是164.5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由原来的10%以上,降到9%,现在又降到9%以下,可见印钞的速度确实在降低,印钞速度放慢,但是还没有到全面紧缩的地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小白在9月19日《“钱”的定义正发生重大变化!99%的人被蒙在鼓里》一文中已经说过<微信公众号:小白读财经>可查看,目前M2已经不能全面衡量中国市场上的资金量了,大约有20%的钱尚未被统计在内,有权威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市场上的钱实际上有181万亿,相比2015年增长16.51%,如果按照这个数据来算,那么中国货币增长仍然有两位数。

但不管怎么说,M2是受央行控制的,增速的降低体现为央行主动收紧货币的意思,只不过相较美联储全面紧缩力度要弱一点,就像上面证券日报说的,中性货币政策之下,接下来会继续温和地推进金融去杠杆,这当中股市、楼市的上涨节奏肯定会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