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弯弯曲曲的泉河流经临泉、界首、颍泉三个县市区,自然形成了一个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孤岛——界首市代桥镇南季湾村。村子四面环水,村民外出必须乘坐渡船。

五年前,孙士体成为南季湾小学的教师。来南季湾小学的第一天,他从家中骑自行车走了三四公里,然后乘坐渡船过河,下船后又走了近一公里才到学校。

当时,校园内垃圾遍地,窗户外张满蜘蛛网,屋檐下到处都是马蜂窝。他一个人打扫了两天,校园才有了模样。

“小鸭自己水里游,小鸡自己路上走……”9月21日上午,颍州晚报记者来到南季湾小学时,教室里童音嘹亮。

南季湾小学只有一个班级,7个学生中年龄最大的5岁,最小的只有2岁半。

因为年龄较小,而且刚刚入学20天左右,上课时有的孩子自己站起来走出教室,跑到院子里撒尿。有的则跑到教室后面,一屁股坐在地上玩了起来。

孙士体不得不暂停教学,先到院子里为孩子提裤子,然后到教室后面把孩子拉起来,哄到座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士体告诉颍州晚报记者,南季湾村共有500多口人,年龄稍大的孩子送到村外读书。南季湾小学名为“小学”,实际相当于幼儿园和学前班。

这里的孩子年龄较小,每天乘坐渡船上下学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因此南季湾在农村中小学校的撤并中保留了下来。

中午时分,放学的时间早已过了,校园里只来了两位接孩子的家长。孙士体让孩子们排好队,护送他们回家。

秋收到来,乡间道路上晾晒着大豆和玉米,孩子好奇心强,故意向大豆和玉米中走去,一会儿丢了鞋子,一会扯到了衣服。

孙士体左手抱起一个小的,右手拉着几个大的,逐一将他们送回家中,交到家长手中。

途中,有孩子突然喊孙士体“爷爷”,其他孩子闻言连忙纠正道:“错了,错了,喊老师。”

孙士体哈哈哈地笑,“错就错了吧!我孙子比你们大,现在放学了不用喊老师。”

护送并不顺利,其中一个孩子家中大门紧闭,家长的电话怎么都打不通。

原来孩子的爷爷、奶奶忙于收割大豆,忘记了孩子的放学时间。孙士体说,南季湾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地打工,孩子主要有爷爷、奶奶照管,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但是,无论时间早晚,孙士体始终坚持把孩子交到家长手中。村子四面临水,让孩子独自回家,孙士体放心不下。

时针指向下午1点左右时,孩子终于送完。孙士体终于有时间到办公室准备自己的午饭。他打开电饭锅,倒进一些水,煮了一些挂面。

5年来,孙士体就是这样打发自己的午餐,并落下了胃病,身体消瘦。他的身体变化也引起了当地村民的注意。

面条在锅里翻滚时,一位村民走进校园,“先生,今天到我家吃午饭。”孙士体不允,对方留下一捆青菜转身就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达者为先,师者之意。后延伸为对人的一种尊称。今天当我们习惯与“老师”意思称呼教师时,南季湾的村民却坚持用“先生”一词称呼孙士体,上至九旬老人,下至20多岁的青年,态度毕恭毕敬。

去年,代桥中心校准备将孙士体调回刘寨小学。南季湾的村民听说后,集体来到镇里,把孙士体请了回去,“孩子们离不开他。”

今年孙士体已经59岁,明年即将退休,他心里总放不下班里的7个孩子。

5年前,孙士体从郭福民老师手中接下了接力棒。时光轮回,今天他不知道这个接力棒应该传给谁?

孙士体说,他做梦都希望时光走得慢一点。这样的话,他可以陪孤岛村的孩子们多走上一程。

颍州晚报记者 曹亚伟 通讯员 张允之 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