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28日,首届“安仁双年展”将正式与大众见面。

本届“安仁双年展”采取国际惯常的——双年展总策展人负责的策展人小组机制。由艺术史学家吕澎担任总策展人,遵照专业、学术、国际等原则搭建展览结构,制定展览的主题和架构选择参展的艺术作品、拟定参展的艺术家名单,以保证展览的学术性效果及影响。

“今日之往昔”是本届双年展的主题,由蓝庆伟+杜曦云、卢迎华+刘鼎、刘杰+吕婧、马可构成的四组策展人完成“今日之往昔”主题下的四个单元。

今天,让我们分别走进这四个单元,看看这四个单元是如何构成本届“安仁双年展”主题“今日之往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单元:“谱系修辞”

"The Rhetoric of Family Tree"

“谱系修辞The Rhetoric of Family Tree”相对于另外三个板块更接近当代传统。以安仁古镇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遭遇为背景,以艺术的角度和方式,再次审视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轨迹,探讨当下问题的历史成因,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推测。这里,以不同个体的体悟为端点形成的文化谱系,以及艺术家特有的工作方法和美学特征,是展览的重心所在

陈丹青《书帖丛林之一》,布面油画,2015

本单元艺术家:

陈丹青、陈曦、陈文令、方力钧、冯峰、高氏兄弟、郭伟、贺丹、何多苓、何工、黄锐、洪磊、李博、 李琳琳、李路明、李勇政、李占洋、马军、孟柏伸、孟煌、牟桓、姜杰、景柯文、沈晓彤、舒群、隋 建国、王广义、汪建伟、王易罡、谢晓泽、忻海州、徐冰、杨冕、叶永青、艺术教育小组(张滨、叶 洪图)、岳敏君、展望、张大力、张小涛、张文荣、张万新、张晓刚、张钊瀛、周春芽、朱加、朱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单元:“十字街头”

"Crossroads"

作为第一届安仁双年展中的一个章节,“十字街头”回应了总策展人吕澎所提出的“今日之往昔”的策展主旨,重申一种没有解决方案的处境,既无法通过回到过去获得情感的慰寄,或探测历史轮回的征兆以预测未来,也不是以前进作为可令人释怀的视野。鲁迅与冯雪峰创建于1931年12月的左翼文艺杂志《十字街头》,与现实主义电影导演沈西苓于1937年拍摄的电影《十字街头》都是左翼文艺工作者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指出解决困境的急救路径的文艺实践。

沈西苓《十字街头》海报

今天,在同样面临一种不断被形容为“紧急状态”和“硝烟四起”的多重困境之下(而且这些困境不断地通过调动历史经验中的命名来获得认知,比如将欧洲的难民营被形容为集中营),情形和挑战不是更简单,也并非更复杂。

Marina Gioi 《The Secret School 》,video,2009

保守主义和利己主义在全球政治的泛化,在不同语境中以多重面貌确认彼此,使得已身处困境的自由主义人文价值更加难以突围。我们在安仁双年展中所提出的“十字街头”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动员”,也不在于将投身革命作为具有绝对积极指向的前景,更对于出路、方案和远方抱着持久的怀疑。事实上,我们所意欲讨论的“十字街头”是一种对于迷茫、既身处闹市之中又无从选择的处境的指认和凝视

本单元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单元:“回不去的未来”

"A Future That Never Returns"

本展览单元“回不去的未来”虚拟了一个来自未来的视角,以寻找记忆的姿态,迷恋并书写当下的历史迷宫。展览以双年展发生地20世纪以来的人文历史和特殊的在地性为基础,以西学东渐等与中国的现代化紧密相关的时空节点为起始线索,展开以“时间”为关键词的当代艺术讨论

陈哲《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金属架、照片裱于铝板和玻璃,2012-2017

如何看待历史及现当代的中国现场,如何理解这一背景下的历史与时间?在当下,又如何书写属于未来的历史?对共同而具体的时空背景的理解,又如何进入更加个体化的当代艺术创作?它们又如何提示我们观察当下的中国现实与在地的历史样本?这些都是本次展览的疑问和线索。

邱黯雄《山河梦影》,三频录像装置,2009

本单元艺术家:

第四单元:“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

"Theatre and History"

首届安仁双年展“今日之往昔”国际板块《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将由意大利策展人马可 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负责策划,聚焦于戏剧与历史相互关系。

双年展举办地四川安仁古镇,与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在1940年所写下的著名剧本《四川好人》中所臆想的背景“四川”不谋而合;其次,于安仁古镇的刘氏庄园内,同时收藏着创作于1964年的著名泥塑群雕《收租院》,策展人斯科蒂尼以此为出发点,选择“四川故事”作为国际板块的展览叙事主题。

Peter Friedl《剧作家》,装置,2013

《四川好人》和《收租院》,两件艺术作品先后讲述着在巴蜀大地上发生过的故事,看似构建起了两种文化间的对话,贯穿着过去与当下的历史文脉,但两者间又相互虚构自己眼中的对方,关系迂回徘徊,如同戏剧的人物脸谱变化一般难以明辨。

众所周知,布莱希特这位伟大的德国剧作家一生并未到过中国,但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其《高加索灰阑记》、《老子在流亡途中著<道德经>的传奇》等等作品中大量使用中国典故作为故事背景;1935年于苏联观看梅兰芳演出的经历,更将对其教育实验戏剧“陌生化”理论有极大的启发。另一方面,上世纪六十年代,四川美院教授及学生集体完成的《收租院》,通过真人比例的雕塑,叙事性的表现方式等,又展现出西方写实主义的艺术特征;因此,在1999年哈拉德泽曼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上,蔡国强等艺术家将《收租院》重新引入西方语境,也并非偶然。

Ulla Von Brandenburg《舞台帷幕》,2010-2017

“脸谱化的戏剧表达”是《四川好人》与《收租院》及策展人斯科蒂尼呈现展览主题的核心要素。在布莱希特的作品中,好人沈黛为了实现善心义举,化身为其表哥恶人崔达,徘徊在善恶的脸谱之间,正如同川剧表演中的变脸;而《收租院》群雕则全景展现了无助的农民交租,受地主压迫,继而逐渐觉醒,转变,继而加以反抗的场面。

Santiago Sierra《走道》,摄影,2008

围绕这些要素,展览将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共同参与探讨并通过将“戏剧”这一体系解构成:观众,帷幕,表演者(包括木偶,皮影戏),戏服与舞台布景,剧本与音乐等各个方面,形成与社会、历史的对照。策展人将通过对戏剧语言的逐一展示,呈现布莱希特观点,只有世界不仅一某一种确定形式叙事出现,此时它可以表现事物的原貌

本单元艺术家:

了解了“今日之往昔”的四个单元,我们也更加清晰本届“安仁双年展”主题“今日之往昔”将如何构成。关注安仁华侨城官方微信,我们还将继续为你带来关于本届双年展的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