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一:

感觉不到有太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经验是逐年累积起来的,只要专研,总是在不断的提升。我当了28年的教师了,感觉职称拉大了收入差距,一个高级教师的收入会是一个初中级教师收入的2倍,甚至还多,让她们怎么生活?课时费不一样,取暖费不一样,级绩效考核系数不一样,工资基数差距很大,工资总数差距大,各种考核跟钱挂钩的系数不一样,但是,奇怪一种现象,什么都高的高级教师代课却少,中青年教师反而多,理解不了这是怎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适当淡化职称,鼓励多劳多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二:

我是一个小学教师,凭我的感觉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她很有用!首先设计职称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现在的职称制度虽然在评的时候有些弊端,但他并不能否定大多数高职称教师的能力,可以说,初衷是肯定是达到了。因为,想晋级的教师,没有一个不努力的。

其次来说说教师工资的构成,主要有两部分,即基本工资,由教龄决定,再就是绩效工资,由职称决定。对于年轻人来说快速提高工资就是评职称,这难道不是一种动力。现行制度下,没有职称评定,工资咋定?按教学,还是按教龄?显然不行!如果这样,大家都睡哈不动了!慢慢等老,等着涨工资,职称制度是年轻人唯一快速提高工资的途径。就如同高考,大家都说是应试教育,不合适,但在现行条件下你有更好的办法吗?对于农家子弟可能是唯一出路了!

第三,为什么现在的人对职称制度如此反感?首先有一部分有人有钱的,不加努力,轻而易举获得,对于努力的教师是一种伤害与不公。所以大家去效仿,导致努力变得苍白!再加之无处不在的管理不足,指标数目偏少,导致职称成为了教师心目中的公害。这问题导致教师的不公平心理,足以抵消掉职称制度带来的大部分积极性。所以,到了今天,职称制度的利与弊,真的是很难说利多还是弊多了。

最后就是对于职称大多数教师的心里我敢说都是既爱又恨!

网友三: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从我身边的事来看,中小学教师职称真的除了拉开教师的收入外,别的一点也没用处,高职称的大都是老教师,可他们当中很多人所教的班级教学质量却是倒数的,还有一些人却不用上课,但凭职称却拿着高工资,让奋斗的年青教师一脸无奈。还出现了一个怪象,不管你原来如何努力奋斗,但只要评上了高级职称,斗志全无,接下来就是混日子等退休。

网友四:

中小学教师职称本身不是为了拉开教师的收入制定的,而是为了管理教师而制定的。与其说职称制度是一种工资制度,不如说是一种管理制度。所有地方的教师都被一个职称比例数控制了,就因为这样的一个不知道是依据什么制定出来的比例把教师晋升的空间压缩到了零。小学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1:3:6,中学2:4:4。从93年职称改革到现在,顶层职称基本已经被占满,升职称对于年长教师和年轻教师都十分渺茫。而刚入职和入职不久的教师以及大多数没有评到更高级别职称的教师,多数不了解职称制度的本质,总认为是单位领导与自己过不去。其实真不是,主要就是那么一个比例在那儿,卡死了。

网友五:

肯定有啊,职称评定对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师专业的提高是有一定作用的,有它存在的意义,不能全盘否定。在没有职称名额限制的时期,有些达到评审年限的老师没被评上是因为学历、论文等条件不够才没被评上的。所以,老师们还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多积累,如论文、课题的撰写(今后要淡化)。这样你今后在职称名额放开后你才有机会胜出。

职称评定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所以评上高一级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的老师教龄都相对较长。有些年轻教师不能认为自己工作量大就否定老教师的贡献。老教师也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过来的,以前拿的工资更少,待遇更差,但是工作量也不比现在的年轻教师少。同工同酬没有错,但是五十多岁的教师的工作量和二十多岁的教师工作量去比合理吗?更何况现在评上高级的教师也有许多在教学第一线的。人都有老的时候,等年轻教师老的时候可能也会这样认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六:

中小学教师职称不仅仅象征着学术水平,在现实中还意味着更多的其他机会。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职称的机会和待遇的含金量更足了,而学术和教学的含金量则可能会因为脱离实际教学、科研工作而下降。正是职称含金量的异化,导致职称高的教师工作量小,待遇高,导致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教师们对这个由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