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一座城市,想要了解关于“她”的一切,不妨来到所在城市的博物馆,因为这是接近城市灵魂的方式之一。探寻欧亚名校之旅这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无论是作为荷兰名片的梵高还是作为世界上收藏梵高作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梵高博物馆,都理所当然成为了解荷兰这座城市的不二选择。

梵高博物馆内景(摄影:周成刚)

“橙色国度里,转动的风车发出陈年的嘎吱声,迎着温暖的北海之风,梵高先生正骑着一辆自行车,在开满了摇曳的郁金香的堤坝上闪耀着他金色的胡须。”这是来荷兰前我对梵高艺术家生活状态的所有想象。

梵高被称作是荷兰的名片,然而这样伟大的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在当时是不被世人熟知和接受的。梵高早期作品均以灰暗色系为主,那时的他称自己为“农民画家”,为小镇上的农民画肖像是他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带白帽子的农妇》、《妇女头像》等都是此阶段中学习油画基础绘画时的产物。《吃马铃薯的人》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梵高为了证明自己的画画才能,在这幅画的创作中进行了相当仔细的观察和精细的构思,在人物动作上细致入微,将每个人的神情甚至手部的关节都画的栩栩如生。在起初进行底稿构思时本是四个人物,但后期考虑到画面的和谐又加了第五个人进去,风格还是以反映农民的真实生活为主,用光衬托出每个人脸上的表情,与背景的色彩形成强烈反差。

梵高博物馆展示厅(摄影:周成刚)

印象派风格日渐崭露。因工作被调动到了巴黎,梵高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法国的先锋艺术,与印象派的鼻祖莫奈、雷诺阿等人一起探讨绘画技巧,使他的油画格调也有了明显的改变,调色板变得愈加明亮起来。这段时期,梵高的作品多以与弟弟所住的公寓——巴黎蒙马特高地附近景色为主,用点彩技法表现眼睛看到的各种光怪陆离,同时创作出多幅自画像。

梵高博物馆藏品《黄房子》(摄影:周成刚)

梵高的细腻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同时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上。他害怕在经济上连累弟弟,便搬家到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在这里,受到地中海气候影响,植物生机勃勃,阳光炽热,大片色彩鲜亮的自然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呈现出了他的创作巅峰。如大家熟知的《向日葵》、《卧室》、《麦田里的收割者》、《黄房子》等都是梵高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高产的一部分作品,大多表现出天才眼中蜿蜒扭曲的世界,以油画的形式呈现给世人。

梵高博物馆纪念品商店(摄影:周成刚)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梵高的有生之年一直都穷困潦倒,只是好在他的背后一直有一个支持他的人生知己——弟弟提奥。梵高死后,弟弟也伤心欲绝,在一年后相继离开了人世。后来梵高的作品经由弟媳乔安娜整理并长期租借和推广至全世界,才让世人认识到这样一位大师的生平。使大家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这位伟大画家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文:赵馨楠 新东方欧亚教育西安中心法语教学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