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中国行业榜样”季开播,国内刑侦痕迹鉴定专家的现场足迹推理,让所有人深深折服。当时,大张伟一扭一跳地走出脚印来,让专家鉴定,专家观察脚印后说,“这个人大概30岁出头”,全场不禁为之震惊。

这位专家叫吴洪湃,是山东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一位神探,堪称镇厅之宝。作为一名从警33年的老公安,他火眼金睛,查看足迹就能知道作案者身高、体重和年龄。而他耗时30年独创的理论痕迹学,单单通过一小段视频分析人的足迹步态就能推定年龄,误差不超过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洪湃根据足迹能推断嫌犯的年龄等特征。

火眼金睛 看步态视频推出黄金劫匪的年龄
  吴洪湃是山东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的大咖,国内痕迹鉴定的权威。从警33年来,他参与的各类刑事案件检验、复核多达8500多起,其中,他首创的看行走视频定年龄的分析技法,从2013年开始在山东应用于刑侦实战领域,威力十足。 
  2015年6月18日晚7点47分,一名头戴红色摩托车头盔的男子,一脚踹开了临沂市郯城县城区团结路“万福珠宝商行”金店的大门,手持仿真气枪进店后,男子先鸣枪唬住店员,之后用锤子砸坏玻璃柜台,大摇大摆地抢走了大量黄金首饰。后经鉴定,该男子持枪抢劫的黄金首饰有130多件,总重约2.5千克,价值70多万元。
  警方对案件进行分析后发现,这名犯罪嫌疑人具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嫌疑人作案时戴全盔式头盔,穿深色过膝大褂,伪装极为严密,受害人、目击证人及视频监控均难以反映出其年龄、相貌、体态等特征,这给案件侦破带来很大难度。
  这起案件引发全国关注,公安部、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专门做出批示,并安排省公安厅刑侦专家吴洪湃赶到现场指导办案。店内的视频监控,只记录了嫌疑人戴头盔进店后十几秒钟的行为过程,而且画面模糊。从模糊视频中劫匪的步态,吴洪湃初步判断,劫匪30岁左右。接下来,吴洪湃反复观看视频,红着眼睛看了两天两夜,最后果断推定:33岁!
  专案组指挥员据此展开排查,通过大量工作终于抓获嫌疑人。经过确认,嫌疑人的实际年龄为33岁零7个月。

凭借两种不同的带血足迹吴洪湃还原了凶杀案现场。

缜密推理 凭两种带血足迹还原凶杀案现场
  2014年7月9日凌晨,临沂市兰山区某小区父子二人在家中卧室睡觉时被杀。这起凶杀案情况十分复杂,事发前,死者与妻子已经离婚,不过离婚不离家。离婚前,两人育有一对龙凤胎,父子住一屋,前妻带着女儿住在另一屋。凶杀现场满是血迹,十分凄惨,男死者心脏中刀,并被割喉。案发现场出现了一双拖鞋、一双旅游鞋的带血足迹。拖鞋是遇害者家中的,旅游鞋是外来的。那么,到底是一人作案,还是两人作案?死者的前妻,是否参与作案?这都需要证据说话。而根据法医推断的作案时间段,专案组民警在外围监控,只发现了一人进出现场方向的证据。
  “我们常说,破案就像捅破那层窗户纸,但前提是得找到窗户。”确定几人作案成了本案侦破的瓶颈。吴洪湃抵达案发现场后,对现场足迹展开了分析。“一天一夜没有睡觉,第二天早晨想通了。”三年之后回忆起当时破案的场景,吴洪湃记忆犹新。
  通过论证,他确定了现场两种带血足迹形成的原因:穿着旅游鞋的嫌疑人入室后套上房屋内的拖鞋作案,在离开时脱掉了拖鞋,不过旅游鞋上也沾了血迹。由此,确定了外围发现的进出现场方向人员即为作案人。基于这个判断,专案组确定了侦查方向,案件很快侦破。  
  吴洪湃还曾参与侦破一起抢劫杀人案,3名案犯在现场大胆放肆、毫不在乎留下指纹、足迹等痕迹物证,现场分析时多数人认为这是十七八岁毛小子的作案特点。而他研究足迹后指出,3名案犯的年龄一人在25岁左右,另两人32岁左右,并由此推断他们是流窜犯,所以不怕遗留痕迹物证。在这一新思路的指导下,凶手迅速落网,三案犯的实际年龄分别是26岁,31岁,33岁。
痴迷忘我 曾跟随模仿步态被骂“耍流氓”
  1984年,从清华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后,吴洪湃被分配到省公安厅。让他想不到的是,一上班就领到了两个放大镜,让他看指纹。那时,年轻的吴洪湃觉得非常无助和迷惘,他想起了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祥的一句话,“清华只给学生猎枪,不给干粮。”这让他找到了方向,肩扛着猎枪,他走进了刑事科学技术这片森林。他沉下心来,从头学起。吴洪湃发现指纹学和工具痕迹学已发展得比较完善,而足迹学在全世界虽已研究多年,却没有较为完善的理论成果,他决心从这块硬骨头啃起。打定主意后,他一门心思,常常走路上厕所都在想着如何分析、建模。
  “到了1987年,开始有体会了。我发现人体行走动作具有随年龄而变化的规律,于是尝试以此作为突破口。”吴洪湃说到当初的经历,顿时眼圈通红,泪水忍不住滚下来。闭目稳定情绪之后,吴洪湃对记者说了声“对不起”,又继续回忆痴迷忘我的研究经历。
  从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下班的路上,他下意识地模仿一位老人走路,以体会不同年龄的步态特征。不料,老人发现身后一名小伙子在学习自己走路,顿时气不打一处来,用拐杖指着吴洪湃说:“小伙子,你也有老的一天!”吴洪湃赶紧掏出工作证,解释原因。老人当即态度大反转,多走了几个来回,让吴洪湃好好研究。
  而更多的时候,吴洪湃收到的是白眼。199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他如痴如醉地研究不同年龄段的步态时,他发现一名30来岁的女子身穿裤裙在街上行走,便忘我地跟在身后模仿她的步法,完全忘记了这是在大街上。女子发现路人侧目后顿时警觉,回头一看小伙子如此行径,当即高声骂他“耍流氓”,围观路人也尽数投来鄙夷的眼神,路边门头房的人指着他议论:看他跟个正人君子似的,没想到是个变态。“我想解释,可越描越黑,只好落荒而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情至性 顿悟学术难题后当街跪倒大哭
  根据吴洪湃的研究,不同年龄段的人步态各异。例如,5到16岁的人,走路时呈现的是跳的姿态,20岁的人是蹿,25岁的人是晃,30岁的人是扭,40岁以上是挪。这样的结论并非单纯靠观察路人进行经验总结,还要依托扎实的理论支撑。
  毕业几年内,醉心于刑事检验实践的他,不断思考理论框架、突破逻辑难点。1993年,他在足迹分析上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画出了人体重心在四维空间中运动轨迹线和权重重压点转移轨迹线,定量解析了25岁左右时足迹特征的形成机理。2000年到2004年,他从理论上完成了对30岁左右、35岁及以上年龄段足迹特征的形成机理分析。
  然而,对于20岁左右足迹特征形成的学理解析,却一直困扰了他18年。2008年秋,他和爱人送读中学的儿子返校。在儿子就读的学校,他一边观察蹦蹦跳跳的初中学生,一边看着走在自己身旁的18岁儿子。走着走着,他突然想到了什么,一下子跳到跪在了路边绿化带的草地上,挥舞拳头狠劲砸着草地,喜极而泣,又哭又笑地喊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儿子吓得赶紧上前,“爸爸,你怎么了?”原来,通过观察儿子的步态特征,他终于想通了20岁年龄段足迹特征形成的原因。他用树枝在草地上画出了人体行走过程中,重心运动轨迹线在矢状面、额状面上的投影曲线,从理论上完成了对20岁左右足迹特征的形成机理的解析。
  2009年,他的《足迹特征形成解析及足迹特征相对稳定性研究》课题被列为公安部重点研究项目,2012年,吴洪湃和课题组的学术专著《理论足迹学》出版,定量解析了20岁、25岁、30岁、35岁、40岁及以上年龄段足迹特征的形成机理,最终取得了18岁到40岁之间人体行走视频分析年龄误差不大于2岁的成果,该成果在全国开创了足迹体态推定年龄的历史,获得201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首席记者 吴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