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家被关停的污染企业是无辜的,真正无辜的是那些因为污染而牺牲了健康和生命的人。对污染企业的仁慈,实质上是对生命的轻视和残忍。那些明知道污染还在生产的企业,难道不该为自己行为负责吗?之所以会有一大批企业会在环保风暴中死去,不是因为现在治理太严苛,而是因为过去太放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风的日子,人们就忘记了雾霾带来的危害

污染企业正在成批的关停,不是十家八家,也不是成百上千家,而是几十万家,甚至是上百万家。被关停的企业是心疼的是损失,尚未关停的企业担忧的是命运。何去何从的纠结,让那些苟延残喘中的污染企业备感折磨。

9月30日,这是环保部给京津冀区域“散乱污”企业规定的最后时限。据环保部7月14日通报,截止6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已经核查出“散乱污”企业17.6万家,对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今年9月底前将一律关闭。环保部将组织102个的工作组进驻京津冀区域“2+26”城市下所属县区,强化大气攻坚督查、巡查、量化问责和信息公开。

一场发端于京津冀的环保风暴开始席卷全国,在一些污染问题突出的行业和地区,问题企业在集中连片的死亡,并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散,继而影响和波及到经济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场出乎许多人意料的经济“地震”。

于是,开始有人为污染企业叫屈,认为污染企业也生产了财富,也创造了税收,也吸纳了就业。

可是这些就是污染企业存在的理由吗?

那些呼吁对污染企业网开一面、刀下留情的人们,你们知道一家污染企业会伤害多少人的健康,威胁多少人的生命吗?

任何财富都抵不过健康和生命的价值,这是文明社会的共识。但是,真要关停污染企业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忘记这样一个简朴的道理。

更荒唐的逻辑是:关停污染企业会导致失业,失业会影响民生,集中关停企业会造成大批失业,进而会形成社会问题,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这个逻辑的目的,就是要把“失业”当作“人质”,阻挡和叫停环保风暴,让那些污染企业能够得以续命。

污染企业让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环保风暴对于企业到底是灾难还是机遇,对于经济发展究竟是破坏还是促进,对于民生福利最终是减损还是利好,这些问题必须得到明确和澄清,不能让错误认识主导了舆论和民心,否则,环保风暴就有可能因过多的阻碍而层层衰减,失去其强劲的势头。

首先,关停污染企业是让污染企业死,而任由污染企业存在则是让环保型企业死。环保型企业不但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而且日常运营和维护的成本也非常高。这些投入必然要分摊到其产品中去,其产品价格就会升高。污染企业没有环保投入和成本,产品价格自然会低。这样一来,在市场竞争中,污染企业的产品就比环保型企业的产品更有价格优势,环保型企业反而处于劣势地位,甚至活不下去。

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某一产品的总需求是一定的,如果一家污染企业倒闭了,这个需求并不会随之消失,而一定会是转移到环保型企业中。假定环保型企业和污染企业的生产效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污染企业生产全部产品需要多少员工,环保型企业生产等量产品也会需要同样多的员工,关停污染企业后,其员工都会在环保企业找到工作。关停污染企业会造成大量失业完全是个伪命题,最多只是出现阶段性的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展经济不能成为污染企业的免死金牌

其次,纵容一家污染企业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变成污染企业。如果环保型企业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就会逼着环保型企业向污染企业“学习”,即使已经安装了环保设施也不运行,而宁愿接受罚款。据钢铁行业协会测算,每生产一吨钢,环保设备运行成本为130-150元,在每吨钢平均利润仅有几块钱的市场行情下,不污染就没钱可赚,很多钢铁企业赚的就是污染钱。在一些行业中,关停环保设备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不但是一些小企业这样做,就连一些央企也无力抵抗这种“潜规则”。华电、神华、中石化、中铝、中石油等多家央企都曾因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而受到通报,被环保部挂牌督办。

第三,污染企业的野蛮生长,导致企业的环保责任意识淡漠。据环保部消息,截至8月20日,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防治强化督查中,共现场检查企业40925家,发现问题企业22620个,督办突出问题9040个,问题企业占比达到55.3%。在京津冀这种公众环境意识最强,政府对污染抓得最严的地区,污染问题尚且如此普遍,其他地区污染现象有多普遍,就可想而知。

污染企业越多,企业对于污染就越习以为常,企业家因污染而产生的耻辱感和罪恶感就越来越淡化,反过来,耻辱感和罪恶感的丧失,又加剧了污染问题的扩散。一些企业家对污染造成的损失和灾难视而不见,甚至于在周边居民的抗议声里,偷偷地或者公开地制造污染,其目的仅仅是让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为自己获取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职位。

面对大批污染企业被关停,已经有人在责怪地方环保部门粗暴执法,质疑“一刀切”式的执法方式。但现在的问题不是“一刀切”,而是“一刀切”都切不过来。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就有17.6万家排放不达标的“散乱污”企业,这还是被核查出的,还有没有没被核查出的,数量还有多大,仅仅依靠环保部门现有的人员和力量,有没有能力对所有企业实现全面覆盖、全面监管,那些要求对污染企业区别对待的声音,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却没有考虑污染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为了降低成本,大量环保设备成了摆设

环保风暴让许多企业感受到痛苦和折磨,这种痛苦是蜕变的痛苦,是涅槃的痛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是依赖价格优势,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破坏式增长。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曹德旺计算过,美国的综合税率比中国低35%,但其在美国的工厂却依然亏损。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社会责任等方面有更严格的法律和监管,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粗放式的野蛮生长,让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有大量的欠账,这些欠账是必须要偿还的,并且是越早偿还,成本和代价越小。

以2017年的环保风暴为标志,中国企业进入了还账模式,这意味着过去那种靠破坏资源和环境、靠偷漏税、靠低工资和低福利降低成本的竞争方式已经永远成为过去。环保风暴对于那些优秀的企业是一个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污染企业大批死掉,为环保型企业腾出了发展空间,降低了竞争的惨烈程度,并将推动产业升级的加速。哪些企业先过了环保一关,建立起以新技术、新模式、新管理为主的竞争优势,哪些企业就会活得更好。

据环保部发布的《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5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5.1%。面对普遍的环境问题,面对频繁发生的环境事故,面对那些让人不忍直视的环境灾难,中国需要的不是对污染企业的玻璃心,而是不彻底治理污染绝不罢休的决心。如果在战场上不忍心杀死敌人,最大的可能就是被敌人杀死。如果不能对那些污染企业痛下杀手,就会有人死于污染。当需要断臂求生的时候,如果连断个手指甲都心疼,牺牲的就不再是一条手臂,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治理环境污染就是一场断臂求生的战役。

中国已经是GDP(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无论是国家经济实力还是居民财富水平,都完全过了以命换钱的阶段。治理污染不但不会减少就业,还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那些以就业做“人质”要挟叫停环保的逻辑,不但是荒唐的,也是无耻的。中国完全有能力也有财力治理好环保,每一个留下的污染企业都记录着时代的耻辱。

《市场观察》杂志|中国营商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