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爸妈都在为给宝宝喂饭而苦恼,来看看崔玉涛大夫给的几个建议吧

吃饭需要良好的进食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时候,我们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充饥,还是为了增强人际间的交流。家人在一起吃饭时,可口、诱人的饭菜可以显示出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显示出家人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爱等。和谐的吃饭环境还可以增强食欲,使一起吃饭的人获得愉快进食的效果,包括吃饱和心情舒畅。而这种吃饭的良好环境是需要大家共同培养、共同维护的,也就是说,吃饭期间,大家的目标、行为应该一致,效果才可能一致。如果饭间有人吵闹、有人睡觉、有人玩耍,都会影响吃饭的效果。所以,稍微做些调整,就可以巧妙地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

一起吃饭,让他食欲更好

有的孩子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她希望和家人一起吃饭。孩子的食欲需要诱导,可是家长想的却是要定时给孩子喂饭,以保证她的生长发育需要。等孩子吃完饭后,家长才开始吃饭。而孩子虽然肚子吃饱了,参与进餐的要求却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才会表现出一副“小馋猫”的模样。

“参与”可以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

家长今后要尽可能安排孩子和家人一起吃饭。如果把孩子的饭放在妈妈或其他家人面前,孩子会认为妈妈喂给自己吃的饭与大家相同,这样会增加孩子的食欲。而和家人一起吃饭的状态,更能巩固孩子的食欲。这样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进食效果。

吃饭,变被动为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饭本来是一个主动的、愉快的过程,而强强的家人并没有让他体会到这样的过程。而且,通过分散孩子注意力,趁其不备将食物送入口内的方法,孩子很快就会识破,家长不得不排演新节目。长久下来,孩子对吃饭就会失去兴趣,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会出现注意力的缺失。

喂饭是锻炼孩子注意力的一种方式,而且非常有效。

每次给孩子喂饭时,家里的每个人都可吃些食物,最起码嘴里嚼着口香糖。通过行动告诉孩子现在是吃饭时间,不应说话、玩耍。每次吃饭时间为30 分钟左右,30 分钟后,不管孩子吃多吃少,都不要让他再吃了,等到下一餐再喂。两餐饭之间,除了给孩子喝水,不要让他吃任何食物。这段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做游戏,这样孩子不会有被“惩罚”的感觉,这就是“愉快饥饿”的方法。孩子饿了,吃得就香,心情也就愉快了。

次数减少,一次吃饱

妞妞之所以不爱吃饭,是因为爸爸妈妈每天给她喂的次数太多了。这一顿还没消化完,下一顿又来了。长此以往,孩子没有了饥饱的反射,自然就没有食欲了。

每天吃5 ~ 6 次即可。1 岁以内的小宝宝, 如果不能保证一次吃完一顿饭的量,可以在吃完辅食后接着再喝些奶,使孩子一次吃饱。等下次孩子饿了,再喂饭或喝奶。孩子知道饥饱,自然对吃饭就会感兴趣。孩子虽然吃的次数减少了,但每次吃的量却增加了,而且,孩子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耍,更有利于他的的心理发育。

via《父母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