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正在放映,但我要给大家先扒一扒幕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敦刻尔克

指挥“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是哈罗德·亚历山大,于1891年12月10日降生在爱尔兰的贵族家庭,1911年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入爱尔兰近卫军任少尉。

逃跑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

1926年,亚历山大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深造,次年毕业后赴陆军部和北方军区任职。1939年,亚历山大升任第1步兵师少将师长,率部在英国远征军编成内开赴法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0年5月开始的敦刻尔克人撤退中升任第1军军长,组织英军安全撤回英国。1940年12月,出任英国南方军区司令,晋升为中将,历史上他被称作“逃跑元帅”。

一、“敦刻尔克”大撤退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

纳粹德国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且动员较为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照片

1940年5月24日,德军从西、南、东三个方向逐渐逼近敦刻尔克。当德军坦克距离港口仅10英里时,却接到了希特勒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一命令在后来引起争议,军事专家普遍认为由于敦刻尔克地势险要,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希特勒是为了保存装甲力量。希特勒阻止德军坦克进逼敦刻尔克给了英法联军建立阻击阵地的机会。尽管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恢复了对敦刻尔克的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5月26日晚,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该行动由多佛尔军港司令伯特伦·拉姆齐海军中将全权指挥。由于敦刻尔克地区一直遭到德军猛烈轰炸,只有东堤可以停泊船只。在“发电机行动”的第一个晚上,在英国海军的努力下,首批人员顺利离开敦刻尔克回到英国。英国海军部开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

5月27日,德国空军第3航空队和第2航空队大举出动,猛烈轰炸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而英国空军起飞200架次战机掩护海滩登船点和运输船只。虽然英军战机没能阻止德军轰炸敦刻尔克,但却给予德军战机沉重打击,这天被德军称为“灾难的一天”。

英国海军也全力以赴,抽调舰艇前来,这是英国海军自开战以来第一次用军舰来运输人员。尽管英国海空军竭尽全力,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只,撤退速度很慢。

当晚,德国海军潜艇、鱼雷艇和扫雷艇也从刚占领的荷兰和比利时的港口出动,企图借助夜色掩护攻击担负撤退任务的英国船只。希特勒也取消了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令英法联军最为胆战心惊的装甲师再度投入战斗。

地面上,德军步兵利用比利时投降的机会,从比利时的防区直扑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危在旦夕。英军第3步兵师在师长蒙哥马利的指挥下分乘600辆军车,在关闭灯光的情况下,乘夜色悄然行军60公里,成功跳出德军合围。

5月28日上午,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德军轰炸机因能见度太差,不得不带弹返航。而英军则利用这一时机,抓紧组织官兵撤退。下午,德军以小编队战机对敦刻尔克实施扰乱性空袭,但英军很快发现德军空袭几乎没有什么损害,大部分炸弹都落到海里和空旷地带。

5月29日下午,天气转晴,德国空军大举出击,集中攻击英国大型船只,迫使拉姆齐将参加撤退行动的8艘新型驱逐舰调回本土,以避免这些新锐军舰受到损失,影响以后抗击德军入侵英国本土的作战。陆地上,大批法军和法国百姓退入敦刻尔克防御圈,公路被各种车辆堵得水泄不通,英法联军的控制区不断被压缩,德军炮火已经打到了海滩、东堤和航道。尽管英军损失惨重,但因大量英国民船加入行动,使撤退速度大大增加。

5月30日,敦刻尔克地区能见度很低,德国空军无法前来攻击。英吉利海峡却一反常态地风平浪静,使英国动员的大批小型船只都能出海,到达敦刻尔克接运撤退的官兵。

5月31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奉命回国,他将指挥权移交给第1军军长亚历山大。上午大雾依旧笼罩着敦刻尔克,德国空军仍旧无法出击,但海面上风力开始增强,英军用卡车搭成的临时栈桥因此无法使用,但撤退仍在紧张地继续。下午,天气放晴,德国空军出动了9个轰炸机大队,英军也准确预测到了天气变化,派出大批战斗机掩护撤退部队。

6月1日天气转晴,德国空军和英国空军针锋相对,展开激战,德军战机虽被击落23架,但击沉了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在内的31艘船只,还重创11艘船只,英军损失惨重。

6月2日,由于德军飞机的巨大威胁,白天的撤退行动不得不停止,只能利用夜间组织撤退。德国空军因此改变攻击目标,开始对巴黎进行大规模空袭。当晚,最后一批英国远征军(约26256人)从东堤登船。

6月3日早晨,亚历山大和坦南特一起巡视了海滩,对英国远征军全部撤退感到非常满意,入夜后两人率领着各自的参谋人员作为最后一批英军登上驱逐舰撤回英国。

6月4日九时四十分,德军第18集团军所属的装甲部队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海滩上担负最后的后卫部队约4万法军全数被俘。

二、缅甸抗日联军大撤退

因为成功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Harold Alexander),两年后又组织了一次大撤退——缅甸抗日联军大撤退。

中国为了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缅甸等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钳制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26日,中英订立军事同盟,决定中国编组远征军赴缅甸支援英军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进抵云南中缅边境,杜聿明司令部驻大理,先头部队戴安澜200师驻保山。

在这次撤退中,作战英勇的中国远征军,被哈罗德·亚历山大和史迪威的所谓的“曼德勒会战”计划诓骗,调集精锐部队扼守缅甸西路的乔克巴,谁知英军却自己撤出了缅甸,丢下的装备辎重甚至被日本利用。中国远征军因此损失惨重,仓皇分路撤退。原本“中缅远征军”是去救“盟友”的,可谁曾想却被英国人骗去当炮灰。

英国见日本猛烈的进攻,看着已经无法守住这块“鸡肋”,居然将海量辎重等物资留给了日本人,自己则仓皇“跑路”。而在中国远征军却还蒙在鼓里,期待着英军反攻,可是人家已经撤退到了安全地带,当中国远征军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时,已经为时已晚。

牺牲最为惨烈的是杜垏明率领的第五军及新编二十二师残部共计3.5万人。四至五月份的缅甸地区是展现热带季风气候的“梦魇般的笑容”的最佳时间,面对高达四十多度的的气温,缺少必要补给物资、瘟疫、恐慌、黑暗蔓延到每一个远征军的内心,九死一生都不足以形容此次撤退的惨烈。这支部队,历时114天,最后穿越丛林后,仅剩下2000余人!!!

中国远征军纪念牌

而在这次撤退中,中国军队因为被英国抛下,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据杜聿明粗略估计,10万中国远征军,最后撤回的只有4万,其中一万人战死沙场,而5万人却倒在了撤退的“不归路”上。

三、电影没有国界,但看电影的人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从题材上说是历史剧,从欧美已放映的观影报道来看其剧本是有硬伤的。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过程中,为了掩护英军撤退,其盟军法国军队在阻击德军的过程中是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的(更有法国人认为殿后的法军事实上是被英国人给坑了)。但在导演英国人诺兰的影片《敦刻尔克》中,法军出现的镜头却只有区区数十秒,这对历史剧而言不能不说是极大的硬伤。

影片上映后,法国的《世界报》和美国的《赫芬顿邮报》都已指责其“抹走了法国的牺牲,只歌颂英军功德”。如此争议如此硬伤,还能说有什么打动人心引起巨大共鸣的思想性和伟大情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