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一座积淀深厚的人文城市。境内和县猿人遗址距今约三四十万年,是我国最早的猿人遗址之一。含山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和市郊烟墩山遗址距今5300多年,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将中国城市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被国内考古界称为"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马鞍山还是六朝畿辅、京都要地,历史上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白楼上 俯瞰“诗城”

一半山水

"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是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对马鞍山市的赞誉。除外还有“长江三大名矶”之首的采石矶、深受诗人谢眺青睐的大青山…这里山水之多之美,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前来泼墨挥毫。周兴嗣的《千字文》、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之仪的《卜算子》等传世佳作都诞生于马鞍山。尤其是诗仙李白,他前后七次游历马鞍山,在《日夕山中忽然有怀》写道:“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李白生前既爱青山风景,又慕谢公品格,“一生低首谢宣城”,曾有“宅近青山同谢眺”的夙愿,一心想与谢眺结为异代芳邻。因而晚年定居在此,于青山脚下终老长眠。

晚唐诗人杜荀鹤诗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就道出了青山与诗仙李白的相互交融。曾巩、陆游、李之仪、杨万里、谢缙、黄景仁……等也都先后游览大青山。绿水青山给人以宁静超然之感,与“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浪漫精神正契合。现今,这好山好水也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区,每日迎来众多游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石矶内 “飞仙”李白

一半诗人

受传统的熏陶,“诗”对于马鞍山人的意义也非一般。人们爱诗、谈诗、写诗,还自发结成了众多的民间诗社,并在1988年成立了马鞍山诗词学会,一直兴办诗词活动。随处可见的诗词宣传画、特色的诗词文化活动2005年10月由文化部、中国作协、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马鞍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在马鞍山市成功举办,马鞍山用“诗”作成了这座城名片。从2006年起,从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过渡到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诗歌节至今已经举办了27届了。每到金秋十月,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诗人、学者,以诗的名义,相聚于此。

马鞍山人更尊敬诗人,当涂的谷氏家族就体现了这一点,他们一直默默守护了李白1200年。谷常新是现今太白墓园的工作人员,其先祖谷兰馨非常崇敬李白,同李白结为好友。谷兰馨离世交代子孙,李白的遗骸可葬于谷家的土地上,要求子孙世世代代照看李白之墓。从那时起,谷家人就成了李白的守墓人。从一块青冢守起,谷家人还自发维护、整修即将坍塌的太白墓。“文革”期间,在谷家人的悉心保护下,使太白墓免遭“扫四旧”的厄运,后来政府出资重修才有了今天的太白墓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白墓院 李白之墓

我问爷爷,为什么还要坚持每天读诗练字?他说:“习惯了,每天要写点东西锻练脑子”。我想正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使得传统文化理念扎根于心。马鞍山人有了这种文化自信,才能自立自强并更好地发扬诗词文化。

诗歌文明 共筑“诗城”

今年夏天我再次回到家乡,很多古迹的修复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夜晚古城墙灯火通明,几座古塔也修建成了古塔公园···政府还投资建了文化长廊,人们可以在护城河边听着艺人的二胡声边打着趣,兴起时还可以唱一段黄梅戏。漫步街道,偶然会见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大幅标语。前几年马鞍山因为炼钢污染严重,几乎隔三差五闹重度雾霾。现在钢厂被限,保护政策出台,环境有了改善。这标语正是说到了关键,对自然的馈赠保持敬畏之心,才能让这好山好水继续造福于民。

除此之外,马鞍山还完备了各项无障碍设施、提升全市全域的环境整治、数字化城管、创建无烟医院等。就像我生活的小区,一些崭新的公共健身娱乐设施,深受人们好评。近年来,马鞍山市先后入选“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城市”、“全国资源再生型城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2015年初,马鞍山第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城”夜景

诗歌和文明本就相辅相成,马鞍山,终得此“中国诗歌之城”称号,在扬子江畔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文|芮菁

编辑|管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