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大学民俗学社张新月

我的家乡在豫北一个小山村,始建于明朝万历39年(公元1611年)。站在山头俯瞰,村庄像小猫一样俯卧在群山怀抱里。密集的石头房透露着神秘味道,像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与周围的大山浑然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乡俯瞰

村子里有一口井,名叫“泪水井”。听听,多奇怪的名字,难道井里面盛满了泪水吗?关于这口井,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村里的石头房

明朝的时候,有一年家乡大旱,田里的庄稼都旱死了,老百姓连吃的水都没有。这一天,当地县官下乡来巡视旱情,正好来到我们村。时值正午,天气炎热 ,县官口渴难耐,想要寻找一些水来解渴,当地百姓就用葫芦瓢给他舀了一些水。县官一看,瓢里水颜色发黄,还漂浮着红色的小虫,非常生气,心想:我远道而来,你们就给我喝这样的水!县官说:“去把你们的好水拿来。”百姓们说:“没有了,我们喝的就是这样的水啊。”县官不信,就到各家各户去看,发现村民们果然喝的都是这样的脏水。县官这才意识到旱情严重,民生疾苦。他就想帮村里打一口井,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从泪水井里的打上来水,清澈,甘甜

县官吩咐随从在村里找了一间空房子住了下来。他每天带着随从在村周围转,寻找适合打井的地方,可是找了两天也没找到。第三天正午,天气炎热,他在一颗大枫树下乘凉,看到一个商人牵着十几头骆驼在树下休息,其中一只骆驼就在树下用蹄子刨地。县官知道骆驼识水性,断定这个地方有水。于是县官回到村里把有声望的长者叫在一起,问他们愿不愿意吃上甘甜的泉水,他们当然愿意了。县官召集全村的人并告诉百姓们此地有水,但是埋藏较深,需要打13丈以上方能出水。县官走后,老百姓开始动工打井,因为这个地方地下全是石头,非常坚硬,打井打得非常辛苦。为了让打井的人有积极性,村里提出,每从井里掏出一斗碎石,就奖励打井人一斗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井在打井人一锤一凿的敲击声中一寸一寸地向地心蔓延。终于打到了13丈深,还是没水!这时打井人已筋疲力尽,更要命的是,村里所有的粮食都用完了,再也找不到一粒米付给打井人。老百姓没办法,又去找县官。县官听说了这个情况,决定亲自到村子里来探查。来时还带上了他最心爱的女儿。县官来到现场一看,果然没水。让工匠继续干吧,村里粮食已经用完,工匠也实在是干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县官的女儿是个孝顺孩子,看见父亲为老百姓的事操心烦恼,于心不忍,就趴在井口往下看,边看边流泪。泪水从井口直落井底,突然,奇迹发生了,井里发出了咕噜噜的声音,不一会儿泉水就喷涌而出。百姓们高兴得把县官和他女儿举了起来。从此,家乡人喝上了甘甜的井水。为了纪念这个体恤民情的好县官和女儿,人们把这口井命名为“泪水井”。

泪水井

如今,政府在村里打了一口320米深的机井,自来水管接到了家家户户,人们再也不需要到井台上去挑水,但仍有很多村民愿意到泪水井里打水。因为,用该井水煮出来的稀饭格外粘稠,酿出来的酒格外香醇。井水烧开,泡一壶茶,喝起来美美哒。村里人都说这井水有神奇的功效,喝了包治百病。我自然是不信,但这不妨碍我喜欢喝泪水井的水,因为它承载着过去老百姓吃水不易的集体记忆,也印证着那句古老的谚语——吃水不忘挖井人!

用泪水井的水泡的茶

编辑:史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