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初,面临的最大危机是锅盔亏空严重,官员贪腐成风。所以他上任后的首要大事就是清查亏空。经过严厉整顿,情况得到好转。但是大清官场仍有一项陋规,不但导致贪腐,甚至成为影响百姓民生的大问题。由于官员俸禄过低,甚至没有基本的办公开支。地方官员在正税之外征收一种名为“耗羡”的附加税。而耗羡往往作为官员中饱私囊、盘剥百姓的工具,那么对于这项导致种种恶果的陋规和现实存在的官员俸禄过低问题,雍正皇帝又是怎样应对的呢?由此而引起的财税制度改革,在雍正朝产生哪些影响呢?

所谓耗羡,是明清的时候地方官增收的一种附加税。耗羡是火耗和羡余的总称。火耗指:官府收税的时候,收上来都是碎银子,要放到官府仓库中熔炼成形状整齐划一的一个元宝,在这个熔炼的过程当中,会发生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损耗,这个叫火耗。羡余是指,收税收的粮食放在官府的仓库中有老鼠偷吃,有时候出来晒一下,会有鸟偷吃,有时候运送的过程中需要雇脚夫,脚夫在路途中也要吃,这个损耗就叫羡余。耗羡通俗地讲,就是在收税过程中会发生自然的损耗,这个损耗不是由地方官来出,而是由交税的人来出。但是地方官收的比率,一般都超过真正损耗的比率。真正的损耗很低,地方官却收的很好高,多出来来的一部分弥补国库,其他的归地方官自己支配。随意地方官收这个税往往比收正经说还要积极,因为这个不用上交国库。实际上耗羡的收入,除了用作办公开支之外,主要是被地方官员中饱私囊了,耗羡比率过高,就会导致民穷财尽,民不聊生、盗贼通行。康熙晚年地方官乱收耗羡的问题愈演愈烈,康熙并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这个问题就留给了雍正。而雍正不能再任由耗羡的问题混乱下去,他非常清楚这个弊端的根源在哪里。由此他开始计划一个大的财税制度改革。

在清理亏空号之后,雍正皇帝就谋划了一个很大的税制改革,就是这部分耗羡的税收要归国家,不能由地方官自由支配。关于地方官工资低的问题推出养廉银。雍正皇帝是很了解国情的,他很清楚这个弊端的根源是官员的薪水太低了。

雍正即位以后就开始认真调查,为什么要收耗羡,到底有多少耗羡被贪污了。有多少是真该收的,收什么比率是合理的?他很负责任,征集了很多官员的意见,最后发现耗羡有三大用途;第一,被贪污了;第二,给上级送礼;第三,用于地方公事。

这时雍正皇帝提出让湖南、山西带头耗羡收入试点改革。湖南地方官把耗羡拿出来两成,用于公用事业;山西的官员要求把各地收的耗羡交给省里的藩库。由省藩库合理分配,一部分抵偿没有着落的亏空,一部分用作养廉银,剩余的交国库。雍正皇帝非常高兴,他认为这两个地方的官员很配合他的改革。试点之后,经过调查研究,他就决心在全国推行。这是雍正朝非常大的一次税制改革,全国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耗羡归公合法化以后,比例不能再增加了。之前山东河南的耗羡比例就收到百分之八十,陕西是百分之而是到百分之五十,江苏浙江收到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康熙皇帝生前有一个评论,他说如果只收百分之十就是好官。耗羡归公后,基本上控制在百分之十五左右,这样就等于把税制统一了。雍正皇帝也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每个地方的富裕程度不一样,各个地方面临的困难不一样,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学家冯尔康先生指出,雍正的这个改革,是具有近代色彩的,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开始有了真正的财政预算,国家在管理水平上有了一个层次的提升。在这之前国家对于每年办公要支出多少钱,有什么临时灾难需要用钱,是没有预算支出的,都是需要用钱的时候由地方官向老板姓临时摊派。这非常混乱,而且地方官的权利很容易滥用,以办公事为名中饱私囊。

养廉银是防止官员贪污的,直隶总督的养廉银是15000两,过去总督的俸禄是180两,两江总督之前的俸禄也是180两,养廉银高达30000两。这下官员没有理由贪污了,相当于薪水涨了100倍了。然后取缔陋规加派,就是不准送礼,不准接受馈赠,禁止地方官向京官馈赠。反贪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战争,要做好长期准备。雍正皇帝执政十三年,反贪决心很大,一直保持严厉打击的态势。自己也非常节俭,他一直没有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巡游,没有给人民增加负担。可惜到了乾隆就没有延续下去,乾隆皇帝晚年多次南巡,开始奢华铺张。

雍正皇帝固然有很伟大的抱负,很大的魄力和决心,但是在古代人治社会,他的改革终归是不彻底的,继任皇帝一旦不能继续,改革成果就付之东流了。但是不管怎么样,雍正皇帝是清代初年一位非常杰出的帝王,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试图把国家引入近代轨道的时代。他的反贪改革,到今天有些措施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一个社会要实行重大改革,光靠最高领导一个人是不行的,只有涌现出一批有实干精神的官员,才可能开新风气。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更多更有趣的历史分享,请您关注“苍笙踏歌”。

雍正把这个人的头砍下来在菜市口示众十年;他究竟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