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丕|崎峻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馨提示:本文约6800字,配图30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每年7月14日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都会举行阅兵式,这是法国庆祝国庆的传统节目。2017年的法国国庆阅兵与往常有所不同,走在队列最前方的是一队美军士兵,而在观礼台上与法国总统并肩而立的是受邀参加典礼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这样的安排事出有因:今年正是美国参加一战100周年。在一个世纪前美国对德宣战,在1917年到1918年间,约200万美国军人跨越广阔的大西洋,开赴欧洲战场,帮助英法军队顶住了德军的最后攻势,并促使胜利的天平倒向协约国一方。显然,法国感怀当年美国的助战之谊。不过,美国从那场战争中也获益甚多,比如美国陆军从实战中初步了解了现代大规模陆地战争的特点和军事技术的全新发展,学习了组织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为在二战战场称雄奠定了基础。

■ 2017年7月14日,法国巴黎国庆阅兵式上位于队列最前端的美军方队,走在前排的5名美军士兵身穿一战军装,此举意在纪念美国参加一战100周年。

无备而战

1914年8月,当萨拉热窝的枪声演变成响彻欧洲大陆的隆隆炮声时,美国并未受到太大的震动。自从独立以来,美国人一直认为旧大陆的事务与美国无关,他们选择保持中立,继续和交战双方做贸易,大发战争财。直到这场战争变得胜负难分时,美国才多少对大洋彼岸的战火表示出某种关注,国会于1916年6月通过了《国防法案》,着手进行战争准备,但是到10个月后美国因为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而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时,这项法案的大部分内容还停留在纸面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1917年4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讲。同月,美国以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为由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阵营参加一战。

国会山发表一纸宣战文告只是分分钟的事,但真正要派兵远渡重洋、赴欧参战就是另一回事了。在美国宣布参战后,有一位参议员曾向一位陆军参谋部的军官发问:“上帝啊!你们不是打算把军队派到那里去吧?”这位参议员的问题真实反映了美国对于参战是多么地缺乏准备。虽然自美西战争以来,走上对外扩张之路的美国一直努力加强军事力量,但到1917年春季,美国军队远远不具备参与一场世界大战的能力,美国陆军尤其如此。在1917年4月,美国陆军正规军仅有13万人,另有国民警卫队18.5万人,这一规模相比早已动员数百万人的欧洲强国而言差之天远。从建国起,美国精英们就对维持大规模的常备陆军保持谨慎,警惕任何导致军事独裁的危险,而普通民众对于和平时期强制服兵役更是深为反感。

虽然兵力不足,但既然做出参战的承诺就要有所行动,更不用说英法军事代表团接二连三地跑到华盛顿催促山姆大叔尽快出手。1917年5月,美国陆军成立远征军赴欧作战。在对德宣战之前,威尔逊总统曾打算任命弗里德里克·芬斯顿少将担任远征军司令,他曾在美西战争和美菲战争中表现卓越,并荣获荣誉勋章,不巧的是芬斯顿于1917年2月去世,于是统率远征军的重担就落在约翰·潘兴少将肩上。绰号“黑杰克”的潘兴少将经历过印第安战争、美西战争和美菲战争,还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日俄战争,资历丰富,意志坚定,后来证明选择潘兴担任远征军司令是极为明智的决定。

■ 美国远征军司令的两位人选,最初威尔逊总统选定芬斯顿少将(左)担任此职,但他于1917年2月去世,于是统率远征军的重任由潘兴少将(右)担负。

远征军成立后当务之急是征兵扩军,为了减少来自民间的抵触情绪,征兵工作最初被交给地方政府执行,通过文职官员和社区工作者劝导适龄男性公民自愿入伍,并用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的宣传对征兵工作进行包装,使其看起来更加温和。到1917年6月,在年龄21岁到30岁的男性公民中有1000万人参加了征兵登记,其中300万人应征,但三分之二因为身体不合格或其他原因免于服役,剩下100万中仅有50万适合前线服役,而陆军计划征召220万人。鉴于征兵工作进展迟缓,美国国会在1918年将征兵的年龄范围扩大到18岁到45岁,迫使更多的适龄男性为避免比自己年少或年长的人入伍而选择参军。最终在战争期间,美军征募了480万人,其中200万人开赴欧洲作战。

■ “我需要你加入美国陆军!”这幅一战时期的征兵广告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海报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1917年,一批刚刚应征入伍的美国平民在兵营前列队。在刚刚参战时,美军的征兵工作进展迟缓。

征兵只是美国参战后面临的诸多困难之一,即便是招募到足够多的士兵,他们也不可能立刻开赴战场,其中绝大多数人从未接受过军事训练,有经验的军官也严重不足,此外美军还缺乏足够的武器装备来武装一支百万大军,就是现有的武器以欧洲军队的标准来说也不够先进,至于坦克、飞机等新型武器对美军而言更是稀有。不仅缺人、缺枪,美国人还缺乏充足的船只将部队运往欧洲。经过高层磋商,最后协约国决定由英国出船帮助美国运兵,由法国提供武器装备,由英法军人训练美军部队,使之尽快具备战斗力。于是,在美国参战一年后的西线战场上出现了这样的图景:一群美国兵乘坐英国船登陆欧洲海岸,接受英法教官的训练,最后戴着英军钢盔,端着英军步枪,操纵法国火炮,开着法国坦克,向着德军阵地发起冲锋。

■ 这张一战时的彩色明信片展示了美军第85师的部分官兵在密歇根州卡斯特兵营进行战术讲解时的情景。在开赴前线之前,美军部队需要接受系统的训练。

远赴欧陆

尽管仓促参战,美军还是尽快将首批部队运往欧洲。1917年5月24日,第1远征师成立,该师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美军头号王牌,号称“大红一师”的美军第1步兵师,其最初组建时的兵员来自驻守美墨边界和各地要塞的正规陆军单位,编制员额达18900人。第1师的首批部队于6月中旬从纽约登船前往欧洲,分别在英法两国登陆,而他们到达欧洲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在伦敦和巴黎街头进行武装巡游,以鼓舞两国因为长年战事而陷于低沉的民心士气。第1师的剩余兵力陆续开拔,最后一个单位直到1917年12月才抵达。

■ 1917年6月,美国远征军首批开赴欧洲的部队在纽约港码头上集合,准备登船。这些部队属于第1远征师,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大红一师”。

■ 1917年7月,刚刚抵达的美军部队在英国伦敦举行武装巡游,以鼓舞英国的民心士气,图为美军行军队列从白金汉宫门前经过。

1917年6月,潘兴随首批美军部队到达法国,这位倔强的将军从踏上欧洲海岸的那一刻起就与英法同僚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当时,英法两军已经在战场上损失了超过百万的军队,英法军方高层都将初来乍到的美军视为补充部队,主张将美军以师以下建制单位直接编入英法部队,由英法指挥官指挥,同时也不必组建自己的支援部队,甚至有一种极端的看法,美军只需要派步枪兵和机枪兵来就行了。对于上述观点,潘兴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英法军队的指挥系统并不适于美军,同时将美军置于别国军官的指挥下也有悖于美军的荣誉感。潘兴坚持把美军作为一个整体投入战场,要求组建军以上作战单位,并配齐相应的支援单位,美军指挥官应享有独立指挥权。潘兴的主张得到了威尔逊总统的全力支持,最终为美军赢得了独立作战的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这幅画作表现了1917年6月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将军登陆法国的情景,他在欧洲作战期间努力为美军争取权利,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在远征军抵达法国后半年内,潘兴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部队的训练上。美军在凡尔登地区建立了大型训练营,远道而来的美军官兵在营地向经验丰富的英法军人学习有关堑壕战的各种技巧和战术,包括阵地防御、工事构筑、步炮协同、防御毒气、野战通信等等,同时还要熟悉掌握英法武器的使用方法。潘兴对于军官的训练尤其重视,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军官培训系统。在美军勤于训练的同时,英法提供的武器装备也陆续到位,从英式钢盔、恩菲尔德步枪,到法制75毫米野战炮、雷诺FT-17型坦克,轻重武器一应俱全。为了便于部队调动和物资运输,美军工程部队还大力修建基础设施,在美军登陆的主要港口波尔多、拉帕利斯、圣纳泽尔和布雷斯特修建了82个泊位,还在港口到前线之间新建了1600公里铁路,铺设了16万公里的电报线和电话线。

■ 一群美国远征军军官在法国训练营地的合影。潘兴非常重视军官的训练,对部下提出了严格要求。

到1917年底,抵达欧陆的美国远征军已经超过20万人,并有4个师接受了充分训练,初步具备了作战能力,包括第1师(正规陆军)、第26师(国民警卫队)、第2师(正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混编)和第42师(著名的“彩虹”师,由来自美国26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的国民警卫队成员组成)。此外,第41师作为一个后备师正在图尔地区训练。在美国国内,另有37个师正在组建和训练,他们将在1918年陆续开往欧洲。

对于远征军的前线部署,潘兴早有考虑,在审视了西线的残局后他主张将美军部署在凡尔登和摩泽尔河之间的战线上,那里相比英法与德军反复拉锯的法国北部战线较为平静,但是有重镇梅斯,又靠近萨尔区的煤铁产区,潘兴认为在美军积聚足够的力量后从这一方向上发起进攻,将迫使德国接受和谈。根据潘兴的设想,第1师的部队最初就被部署在南锡附近的战线上。1917年10月23日清晨,第1师的炮兵部队向德军阵地发射了远征军在此次战争中的第一发炮弹。两天后,该师第16步兵团第2营蒙受了美军在欧洲战场上的首例伤亡。此外,还有少数美军小部队被派往英军和法军的防区,接受实战考验。总体而言,美国远征军在1917年未参与主要作战行动,他们真正作为有生力量出现在战场上则要等到1918年春季。

■ 驻守在战壕内的美军第1师官兵,该师是远征军中最早投入战斗的部队。在1918年春季之前,美军没有参加任何主要战斗,一直忙于训练。

■ 一战美国远征军官兵群像:1、美军第88师上士;2、美军第79师士兵;3、美军第83师炮兵上尉。

初露锋芒

1918年春季,战争形势对协约国而言变得十分凶险。在1917年中,德军在东西两线都挫败了协约国的进攻,在西线战场上,英法军队损失100万人却收获甚微;在东线战场上,前线战败导致俄国爆发革命,新成立的布尔什维克政权与德国签订和约,退出战争,这使得大量德军调往西线,形成了局部的兵力优势,德军高层计划利用这一有利形势,配合新的突击队战术,在1918年春季在西线发动大规模攻势,彻底击败英法军队。此时,源源到来的美军就成为协约国稳定战局的关键力量。

1918年初,美国远征军准备就绪的四个师开始被部署到前线,不过在1918年3月德军开始进攻时,主要战斗仍发生在英法军队的防区,鲜有美军参战。1918年5月28日,为减轻盟军的压力,美军第1师奉命在索姆河前线的康蒂尼发动一次团级规模的进攻,这也是美军在一战战场上的首次进攻作战。当天清晨6时45分,在持续数小时的炮火准备后,第28步兵团的士兵们跃出战壕,跟着徐进弹幕向德军阵地发起冲击,法军飞机和坦克部队为他们提供了支援。由于准备周密,美军仅用30分钟就从德军手中夺取了康蒂尼村。在此后的整个白天,德军炮兵反复轰击美军阵地,并在临近黄昏时发起反攻。美军第26步兵团的一个连在小西奥多·罗斯福少校指挥下赶来增援,成功击退了德军的两次反攻。在此后两天里,美军打退了德军的一系列反攻,牢牢守住了阵地,为此付出了1600余人伤亡的代价,其中约300人阵亡,而德军伤亡1400余人,250人被俘。康蒂尼战斗虽然战果不大,但验证了美军的战斗力。

■ 1918年5月28日,美军第28步兵团的士兵们跃出战壕,向康蒂尼地区的德军阵地发起进攻,这是美国远征军在一战战场上的首次进攻作战。

1918年5月,德军在苏瓦松至兰斯之间的地区发动攻势,突破了英法军队的防线,推进到距离巴黎仅95公里处。美军第2师奉命驰援前线,防守宽约20公里的正面。第23步兵团及陆战队第5团的官兵于6月2日深夜经过10公里的强行军后抵达位于贝洛森林的防御地点,掘壕据守。6月3日下午,德军逼近陆战5团的阵地,美军将对手放到100米以内才开火,以精准猛烈的射击将德军打垮了。当时,不断有溃退的法军催促美军赶快逃命,对此陆战5团第2营的洛伊德·威廉斯上尉不屑地回应道:“撤退?见鬼!我们才刚刚到这呢!”这句话后来成为陆战队的著名格言。从6月4日到25日,美军第2师的陆军及陆战队官兵协同法军部队在贝洛森林地区与德军展开激烈的攻防战,成功挫败了德军的进攻企图,为此该师有1800人阵亡,近8000人受伤。

无独有偶,在1918年7月的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美军第3师在蒂耶里地区也进行了顽强的防御作战,协同英法部队阻止了德军向巴黎的推进,被誉为“马恩磐石”,当然该师伤亡也不小。从康蒂尼到蒂耶里的一系列作战充分证明了美军官兵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此后无论英法盟军,还是德军都改变了对美国远征军的轻视态度。

■ 这幅画作表现了1918年6月,美军第2师在贝洛森林与德军激战的场面。第2师由陆军和陆战队混编而成,在此次战斗中表现出色。

■ 这幅画作描绘了1918年7月的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美军第3师顽强坚守阵地的情景,该师成功顶住了德军的凶猛进攻,赢得了“马恩磐石”的赞誉。

圣米耶勒

从1918年初开始,美军运兵的速度明显加快,在当年5月到7月间平均每月有27万人抵达欧洲,到1918年夏季美国远征军的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人,使得协约国重新赢得了西线战场上的兵力优势。大量援军的到来也让潘兴可以组建更大规模的战役兵团,1918年8月10日,美军第1集团军正式组建,下辖3个军,15个师,兵力约50万人。潘兴将第1集团军部署在凡尔登东南的圣米耶勒突出部正面,并计划对该突出部实施一次大规模攻击,进而夺取德军后方的重要枢纽梅斯。但是,英法最高统帅部计划对整个西线的德军重兵集团实施深远的两翼包围,为了配合该计划,美军的目标被限定于消除圣米耶勒突出部。

■ 这幅图表显示了1918年4月到11月间,在西线战场上协约国军队与德军的兵力对比,实线为协约国军队兵力数量变化,虚线为德军兵力数量变化,可见随着大量美军部队的到来,协约国方面获得了兵力优势。

圣米耶勒战役是一战时期第一次也是唯一由美军独立组织实施的大型战役,美军第1集团军55万人担当主力,法国第2殖民地军约11万人作为助攻,此外美法两军还集中了419辆坦克、1481架飞机和2900余门火炮,其中相当一部分飞机和坦克来自美军部队,而当时还是中校的乔治·巴顿作为一名坦克指挥官参与了此次战役,而在日后成为美国陆军总参谋长的乔治·马歇尔少校则在战役准备工作中展现了杰出的才干。在圣米耶勒战役中,美军还首次使用了D日和H时的战术术语,并沿用至今。与兵力雄厚的美军相比,驻守突出部的德军第5集团军虽然纸面上有10个师的兵力,但缺额严重,平均每个师仅有5000人,另有213架飞机,实际上德军已经决定放弃突出部,并在战役开始前就逐步撤兵。相比德军的防御,糟糕的天气给美军造成的麻烦更大,战役前夕的连绵阴雨不仅妨碍了航空部队的行动,更让地面道路陷入泥泞状态,令部队和车辆难以机动。

■ 1918年夏季在法国前线,乔治·巴顿中校在一辆法制雷诺FT-17型坦克前留影,他在一战战场上成为美军最早的坦克部队指挥官之一。

■ 1919年,已经晋升上校的乔治·马歇尔在法国办公时的留影,他在随美国远征军作战期间,参与了重大作战行动的策划和组织,才干突出,为日后的步步高升打下基础。

1918年9月12日,圣米耶勒战役正式打响,美军从三个地段向德军展开攻击,第1、4军进攻突出部南翼,第5军进攻突出部北翼,法国第2殖民地军居中实施辅助攻击,大量火炮和飞机为进攻部队提供支援。由于德军已经着手撤退,未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使得美军的推进非常顺利,很快就突破了德军的前沿阵地并向突出部纵深突击,鉴于战况进展好于预期,潘兴命令部队加速前进。9月13日上午,由南面赶来的第1师和由北面推进的第26师胜利会师,到当天黄昏之前,美军在战前设定的目标全部被攻取,圣米耶勒突出部已经被连根切除。受限于协约国高层的决策,潘兴命令部队就地转入防御,放弃了扩大战果的机会。这场准备良久的战役仅仅持续了四天,于9月15日宣布结束。美法军队伤亡约7000人,德军损失22500人,其中15000人被俘。

■ 这幅画作表现了1918年9月,美军在圣米耶勒战役中突入德军战壕,与德军展开近战的场面。

■ 1918年9月中旬,在圣米耶勒战役结束后,一支美军工兵部队列队通过一座桥梁,返回后方休整。此次战役是一战期间唯一由美军独立组织的大型战役。

默兹-阿尔贡

在圣米耶勒战役结束仅仅10天后,美国远征军又投入了另一场规模更大的战役,即默兹-阿尔贡攻势,这是协约国在战争最后阶段发动的“百日攻势”的一部分,旨在歼灭西线德军主力并突破兴登堡防线,按照计划2个美国集团军和2个法国集团军将在默兹河至阿尔贡森林之间的地段展开进攻。默兹-阿尔贡攻势是美国军事史上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行动之一,据统计有120万美军官兵参战,在战役初期发起进攻的美军有15个师,到战役后期部署在一线的美军师已达23个。值得一提的是,美军师的编制较盟友及德军的师更大,每个师下辖12个营,而其他国家多为9个营,而且美军的兵力更为充足。与美法联军对阵的德军第5集团军有大约44个师,约45万人,虽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大多是经验丰富的久战之师,特别是从东线调来的师士气很高。

■ 1918年9月在默兹-阿尔贡战役中整装待发的美军士兵。此次战役大约有120万美军参战,规模宏大。

1918年9月26日凌晨,美法炮兵向德军阵地实施了长达3个小时的密集炮击,据说消耗的炮弹比美国内战四年间双方消耗的炮弹总量还要多。5时30分,美军第3、5军向德军防线发起冲击。与圣米耶勒战役不同的是,美军遭遇了德军的顽强抵抗,虽然在总体上达成了战役首日的目标,但在个别地段上陷于停滞,甚至被德军的反击所打退,部队伤亡甚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首批投入进攻的美军师大多是首次参战,缺乏经验,战术也不尽合理。次日,美国第1集团军止步不前,没有取得任何进展。9月29日,德军调来6个师实施反击,美军第35师遭受的攻击最为猛烈,该师近乎崩溃,最后投入包括工兵、炮兵在内的预备队才勉强稳住阵脚。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哈里·杜鲁门当时指挥第129野战炮兵营D连参加了此次激战。到10月3日战役第一阶段结束时,法军部队平均推进了15公里,而美军的推进距离为7~12公里。

■ 1918年9、10月间,在默兹-阿尔贡前线,美军重炮向德军阵地实施炮击,可见美军炮组成员都戴着防毒面具,防止德军的毒气攻击。

■ 这幅画作再现了1918年秋季在阿尔贡森林前线,美国远征军士兵向德军发起进攻的场面,此次战役中美军伤亡高达12万人。

■ 1918年10月,美军第2师的步兵在阿尔贡森林地区作战,近处有两名士兵在操纵一门37毫米步兵炮,背景中可见在炮火中已经变成光杆的树木。

在10月4日到10月28日的第二阶段作战中,美军从后方调来预备队,替换了早已精疲力竭的一线部队,并继续催动攻势。经验丰富的第1师在德军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并突进了2.5公里,第28、82师则在此基础上扩大战果。此后,美军又发动了一系列代价高昂的正面进攻,最终在10月14日至17日间突破了德军的主要防御地带。到10月底,美军已经推进了16公里,并基本肃清了阿尔贡森林的德军,而位于左翼的法国已经深入德军腹地30公里,进抵埃纳河一线。在战役第二阶段,第82师涌现出一战时期美军最著名的战争英雄阿尔文·约克下士,他在10月8日带领一支小分队向一处拥有35挺机枪的德军阵地发动进攻,与德军展开近战,约克下士用步枪和手枪先后击毙25名德军,并俘获132人,奇迹般地完成了任务,因功被授予荣誉勋章。

■ 在默兹-阿尔贡战役中,美军第82师的约克下士完成了自己的英雄壮举,在近战中击毙25名德军,并俘获132人,因此荣获荣誉勋章,图为约克下士俯卧在德军尸体中间,用手枪向逼近的敌人射击。在一战期间有126名美军官兵获颁荣誉勋章。

从10月28日开始,法美联军展开第三阶段攻势,美军2个集团军与德军31个师展开对决,法军则成功渡过埃纳河。经过十余天的激战,美法联军稳步推进,夺取了一系列德军要点,但是随着11月11日德军停战的消息传来,默兹-阿尔贡攻势也戛然而止。在历时47天的战役中,美军付出了重大代价,有122000人伤亡,其中26000余人阵亡,95000人受伤,法军损失70000人,德军损失126000人。

■ 在法国北部阿尔贡地区保留至今的战地遗迹,这些建筑物的残垣断壁显示了当年战斗的残酷和激烈。

功成名就

到一战结束时,美国远征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200万人,其中有29个师约130万人在前线作战。从1917年6月到1918年11月,美国远征军在欧洲战场上度过了一年零五个月,参战作战200余天,特别是在圣米耶勒和默兹-阿尔贡两次大战役中从德军手中解放了488平方公里的法国领土,正是这支雄厚的后备力量使得协约国拥有了数量优势,并最终压倒了对手。战后,美军部队陆续撤回国内,随着凡尔赛体系的建立,远征军于1920年8月31日正式解散。

■ 1919年9月10日,25000名远征军官兵列队行进在纽约第五大道上,向民众展示凯旋之师的风采。

在欧洲作战期间,美国远征军有32万人伤亡,其中53402人阵亡,63114人为非战斗死亡,204000人受伤,此外至少有25000人被1918年流感大爆发夺去了生命。在战后英法领导人极力贬低美国远征军的作用,毕竟这两个国家在长达四年的战争中付出了800万人丧生的代价,然而协约国的将军们忘记了在1917年他们是多么渴望美军的支援。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潘兴和所有参战的美国军人都认为,远征军的成就是值得敬畏和令人自豪的。在《美国军事史(1607-2012)》中对于一战美军远征欧陆的意义有如下精辟评论:“他们去了欧洲,和盟友一起参加了大规模工业化的战争,对手是一支现代化的以专业素质著称的军队,在那里他们看到了未来战争的面貌。”

■ 1918年秋季,美国远征军在法国战场上设立的一座野战医院,这里是一座被炮火损坏的教堂,可见地上躺满了伤病员。

■ 法国北部默兹-阿尔贡战争公墓中的美军阵亡官兵墓碑。在默兹-阿尔贡战役中,有超过26000名美军官兵阵亡,占到美军在一战中阵亡人数的一半。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