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美国网络上流传着一篇爆款文《炫耀性消费已终结,现在是无形消费时代》,内容中提到,美国的精英阶层们已经不再使用奢侈品炫富,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更为高级的方式,更多地在教育和健康等方面上投资、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国内的中高阶层、富二代们不再痴迷于物质消费,不再炫富,那样的社会会是什么样的?

用来区分阶层的奢侈品

《炫耀性消费已终结》这篇文中,提到了著名经济学家托斯丹·范伯伦的观点。托斯丹·范伯伦在《有闲阶级论》中发明了“炫耀性消费”这一词语,提出社会富裕阶层通过物质消费来显示他们的富有。比如说在1899年,托斯丹·范伯伦就发现,在当时,昂贵的银勺子和妇女的紧身胸衣,是当时社会精英阶层的标志。

拿今天的中国社会来比照,可以发现,我们大致还停留在这样一个阶段,以奢侈品这样的炫耀性消费来区分阶层。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型的社会,处在金字塔尖顶的是极少数的幸运儿,越往下的阶层,数群越庞大。

精英阶层们能买得起的奢侈品对占比最多的阶层来说,依然遥不可及。于是,炫耀性消费在中国可以很好地区分阶层。于是,富二代们可以用奢侈品来炫耀他们是有钱人,一些并不富有的人也可以用奢侈品来假装自己是有钱人。

而美国不同,现在普遍认为,美国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当你炫耀着奢侈品时,人们不会认为你是个有钱人,顶多认为你是个中产阶级。大家用着一样的iPhone手机和苹果电脑,穿一样品牌的衣服,用同样的手表、包包和化妆品。那些富人们能够花钱做到买到的,这些中产阶级也能够得到。区别也只在于,你是轻轻松松地就付了全款还是需要为此而稍微省吃俭用那么一会儿。

此时,物质消费已不能很好地来区分他们的阶层了,因为富人们拥有的,这些中产阶层们也拥有着。当这些价格高昂的奢侈品不再有区分社会地位的作用时,它们也就不会引起狂热的追捧了。

美国的富人们开始了非物质消费

有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美国最顶层的1%人口(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在物质方面的消费要大大少于中等收入群体(年收入在7万美元左右),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增加着。

如果他们避开了过分的物质消费,不再狂热追求奢侈品,那么他们把钱花在了哪里?答案是:教育。除了教育,还有养老、健康——所有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和消费,都有别于物质消费,是无形的非物质消费,也是非炫耀性消费。

这1%的人口为美国社会的“非炫耀性消费”份额贡献了绝大多数。这些消费中的教育支出,又占有这1%的顶层收入人口中支出的最大部分,已达到6%,而中等收入群体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仅占1%。

对于这1%的人口来说,消费的目的已经不再是用于炫耀,而是用于对自己和孩子的长期投入,是为了增强综合竞争力,确保自己和下一代人能够在中上阶层稳定下来,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非炫耀性消费,外人不一定能看到,但是它们的支出,却比中等收入群体所购买的奢侈品,譬如名牌包等,要高出几倍。所以这些无形的消费,也是最昂贵的消费。

当王思聪们炫富的时候

在美国的上层阶层们为自己和下一代进行着投资的时候,他们也是在维系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封杀着其他阶层的上升通道。“比你有钱、漂亮的人还比你努力”这句话,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句调侃之语,而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当靠下的阶层群体还在看着肥照剧、吃着垃圾食品的时候,精英阶层们正在不断地拉大着和其他阶层的差距。

这是美国社会。

中国社会尚且还没有到达这样一个阶段,我们这里的有钱人还在学习怎么做有钱人。于是,你可以在网上看见如王思聪这类富二代们以炫跑车、炫豪房等各种方式炫富。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件值得庆幸和侥幸的事。

在富人阶层放松的时候,你还有着机会赶上去;但当他们大肆凭借着自己的优势抢占资源的时候,你又有多大的概率追赶得上呢?所以,不要等到所有的富人和富二代都开始有了抱负之后,你才开始努力,那时普通人已经更没有出头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