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刷朋友圈的心理原因,到引出痛点,到给出解决方案,看一下作者是如何通过”两个朋友圈”的方式解决当下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刷朋友圈”成为了我们的一项相对比较重要的消遣活动。无论是在卧室,还是在洗手间,还是在公交车上,商场里,理发店里。都可以看见手指上下翻飞,屏幕飞快闪动的“刷朋友圈”人群。也许说所有微信用户都有刷朋友圈的习惯过于武断,但是至少80%的人已经将刷朋友圈当做在手机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娱乐活动了。

一、“刷朋友圈”的深层次探究

我们在微信上浏览朋友圈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种“审美疲劳”。如果你微信上的好友相对生活比较古板,或者说有趣的朋友并不多,你的朋友圈内容可能就充斥着一些“晒娃”或者是一些转发的鸡汤文了。或者,你社交较少,微信好友少于100个,微信朋友圈有效内容并不多。基本上刷十分钟就已经没有新鲜的可以看了。

由此,浏览朋友圈时出现的几个“痛点”就诞生了。

但我们不着急马上分析痛点,我们先来了解下:为什么人们都乐于浏览“朋友圈”?

刷朋友圈,至少涉及到两个层次的心理机制:

1. 信息

回忆一下,在你童年的时候,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

某个新奇的玩具(或者服饰)突然流行起来,班里的孩子们就会一窝蜂地去抢购,一两天内,班里就会人手一件。偶尔几个没有买到的小孩,也会各种哭闹缠着父母要买,否则就会觉得自己成了「异类」,不敢面对同学的眼光,上下学也要躲着别人。

当一种现象成为一个群体中的「文化共识」,或者一种资源成为一个群体的必需品,群体里的所有成员就都会被驱使着向它靠拢。那些无法占有这种资源的个体,就会被群体所孤立。

而在我们那进化了数百万年的大脑看来,被孤立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在群体地位的降低,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意味着很可能被淘汰。

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资源是最普适、最常见,又最不可或缺的呢?

信息!

我们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人,但我们可能很难接受有人完全不知道所有新闻、不懂得任何新兴词汇、不了解任何热议话题。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他也很可能到处都被排斥。

所以,在这里,「刷朋友圈」,很多时候是一种「信息焦躁」的体现。

当我们一段时间没有获得新的信息——可能一两天,可能几个小时,甚至可能几分钟,因人而异,我们就会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躁感中。这种焦躁与「无聊」「空虚」很相似,但又全然不同。它跟我们所处的状态没有太大关系,仅仅是因为大脑长时间得不到「新鲜的刺激」而已。

我们早已习惯了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习惯了不停地在身边的环境寻找新鲜事物来刺激大脑,让它长时间保持活跃。所以,一旦缺乏这种刺激,大脑就会变得疲倦。

这几乎可以称为“信息成瘾症”。

所以,我们长时间地刷媒体、社交网络,长时间地获取信息,未必是因为这些信息对我们真的有用,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够持续不断地产生「新鲜刺激」,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活跃,认为「并没有受到抛弃」,仅此而已。

2. 距离感

人永远是群体的动物。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和安定的需求。如何感到安全?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抱团。

简而言之:人需要参与到群体当中,才能真正感到稳定。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作出任何行为和决策,背后都有着群体作为靠山,你永远不需要一个人去面对所有压力和负担。所以,我们总是倾向于「拉近自己与群体的距离」,来让自己融入一个群体之中。

很多公司,当需要开除员工的时候,都不会直接开除,因为这样需要赔偿工资。

他们会怎么做呢?工资照发,但会把你的工作移交给别人,开会时也不叫上你,平时也把你当空气……这样过了一个月,很多员工就会受不了,自己提出离职。

为什么明明工资照发,工作少了,你却待不下去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感受到这个群体正在慢慢变得疏远,你正被这个群体排斥。你会发现你与群体的距离正在逐渐拉开——慢慢的,就会对自身的存在感产生动摇。

为什么很多人在家里工作、做事、玩手机的时候,喜欢打开电视,即使什么都听不清楚,也要让它开着?就是因为,通过电视发出的声响,通过这种仪式一般的方式,可以让自己确信「自己跟世界正在以某种方式产生着联系」。这就是一种「拉近距离」的方式。

尽管没有任何信息和新鲜刺激流入,但光是听到外部世界的声音,以及「与其他人在做的事情一致」的心理感受,就足以拉近你与整个外部世界的距离。

同样,刷社交媒体,就是通过了解其他人的生活状态,让自己感到「我跟其他人还有着联系」。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窥见别人的经历、言论、日常生活,甚至可以窥见:最近发生了什么?大家都在关注什么?都在讨论什么?即使我们不参与,只是了解这些东西,就是拉近我们与整个世界距离的方式。

更进一步,在社交媒体上,你还可以通过点赞、转发、评论,这些「是个APP都会有」的互动途径,走进别人的生活,参与大众舆论,彻底地将这种距离消弭。

二、引出痛点

那么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人们爱刷朋友圈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 信息成瘾,新鲜刺激。
  2. 减少距离感,与大众互动。

了解了原因之后,我们再来看我们文首提到的痛点,似乎就找到方向了。那么现在我们将痛点概括成:

  • 信息“质量”低,影响“减少距离感,与大众互动”;
  • 信息“数量”少,影响“信息成瘾,新鲜刺激”;

至此,前面提到的所谓的痛点就很明朗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对产品进行设计,可以解决用户的这一痛点。

我的大胆设想是:

为用户打造一个全新的朋友圈!

三、如何打造全新的朋友圈 用户分类

在设想初期,我曾经想过将附近的人与朋友圈相结合。在浏览朋友圈时,类似目前微信广告的投放方式,随机投放若干周边陌生人的朋友圈。

但在经过一点时间的考虑之后我想到,我们应该对用户进行分类。

因为信息“质量”差,信息“数量”少的用户,其实并不占绝大多数;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在朋友圈入口处,筛选需要“新朋友圈”的用户。

实现方式有几种,比如说进入朋友圈时,弹出对话框询问用户是否想要开启新的可以浏览附近的人朋友圈的功能,如果用户选择“否”,ok,暂时不是我们需要的用户。

另外,可以在附近的人栏目内细分,“附近的朋友圈”。(类似微博搜索某一地点可以看到定位在这一地点发出的所有微博)

或者,在朋友圈横栏处,加可切换栏目条,切换原来的朋友圈,还是新的朋友圈。

实现方式有很多种,但重点都在于,要对用户进行分类。不能对所有用户实现这一功能,因为这将会严重影响没有新朋友圈需求的用户的用户体验。

投放内容

我设想的方式是,将微信附近的人功能与朋友圈相结合,打造一个可以浏览附近的人新鲜事的新朋友圈。这里重点参考了微博搜索地点可以看见周边所有人微博的功能,如下图:

其实可以说,微博的这一功能非常有趣,但是并没有被合理的运用。

用户只有在点击自己曾经发过的微博的定位位置,才可以看到这一界面。

所以说,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界面,进行二次设计。

我们所打造的新朋友圈,以附近的人新鲜事为内容,基于LBS服务,对用户当前定位信息周围的人发送的朋友圈内容进行筛选与投放。

其次,可以通过小程序的方式来实现,以小程序为入口,脱离微信主界面,进行新朋友圈的浏览。

作者:CHinos,从传统制造业半路出家转行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小白。

本文由 @CHino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