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4日(记者吴雨)日前,支付宝、微信掀起新一轮补贴大战,送奖金、抽黄金、抢红包等活动令人应接不暇。双方排兵布阵、真金白银的背后,却殊途同归于“无现金”的推广。支付机构为何如此大力推广“无现金社会”?

8月,商场夏季打折大卖,移动支付市场也砸出真金白银促销。支付宝在8月1日至8月8日的“无现金城市周”期间,扫码立减最高4888元,抽取18888克黄金,免费坐公交等活动福利让人目不暇接。与此同时,微信也推出了“无现金日”活动,推出领取鼓励金、现金红包、随机立减、专享代金券等优惠,活动持续整个8月。

“无现金社会”到底是啥?支付机构为何趋之若鹜?

“无现金社会”顾名思义,是指金融交易不再使用纸币和硬币,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支付、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手段。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鹞表示,大量使用现金确实成本高、效率低,也不利于税收征管、反洗钱和反腐败。因此,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非现金支付,不仅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交易的透明度,还有助于将消费需求变成消费支出。

“无现金社会”有其正面意义,但绝不是“取消现金”。而在部分支付机构眼中,“无现金社会”是支撑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神兵利器”,他们来不及多想,先树起旗帜再说。

2015年微信率先提出了“无现金日”的概念,并定于每年的8月8日举办相关推广活动。两年后,支付宝加入,并提出希望用5年时间,推动中国率先进入“无现金社会”。今年,蚂蚁金服更是将“无现金城市”视作重要战略。

在支付机构看来,未来“无现金社会”必定是移动支付唱主角,市场潜力不言自明。不论是早点还是大餐,不论是公交还是专车,不论买菜还是买药,不论纳税还是缴费……一部手机就可以满足一天的支付需求,也是不可多得的商业机遇。

诚然,移动支付是发展“无现金社会”的重要渠道,但绝非唯一渠道。在移动支付出现之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从一家家商铺的刷卡机具布设,到一张张银行卡推广;从提升电子银行的安全性,到促使电子支付渗透到千家万户……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非现金支付有助于增加社会福利,但应由央行统一部署推进,不应由支付机构喧宾夺主。

由于部分支付机构的片面理解,靠着补贴火起来的“无现金社会”悄然偏离了预计轨道,某超市甚至曾一度只收支付宝付款、拒收人民币现金。

对此,央行相关人士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商家拒收人民币现金属于违法行为,而拒绝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等支付方式并不违法。在任何一个场景里,如果只有一种支付形式存在,一定是国家主权货币——人民币。

“无现金社会”引发的问题和争议不止于此。有专家提出,老年人、小孩等群体因不善于或无法使用移动支付工具,会否被“无现金社会”排斥?还有专家表示,“无现金社会”将全面记录个人的支付信息,其中难免涉及个人隐私,我国目前的法规和技术能否防范信息大规模泄露?

“即使在无现金率达到98%、最接近‘无现金社会’的瑞典,其中央银行在2016年仍做出不在近期取消现金发行与流通的决定。”赵鹞表示,“无现金社会”的提出看似是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的结果,但人们应充分考虑现阶段推进的风险,做出冷静的判断。

面对质疑,支付宝称,“无现金”不是消灭现金,而是在现钞支付之外多了一种支付的选择。

为了发展自身业务,部分支付机构借助“无现金”概念造势,却未真正理解其深远意义和社会影响。当年,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脱颖而出、收获大批用户,靠的绝不是“玩概念”。支付机构掀起补贴大战固然能够抓住用户的眼球,但要想留住人们的心,还需在业务和服务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