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由于日本陆军在对华战场上屡屡得逞,使得本就狂妄的日军更加不可一世,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更是急于建功立业,于是他们把目标瞄向了当时的苏联,他们认为苏联军队经过大清洗运动后根本不足为虑,想通过一次作战行动来试探苏军的实力,于是在当时满蒙交界处的诺门坎挑起了一场苏日大战,这便是“诺门坎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5月15日,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骑兵连出动六百多骑兵,在5架日机的掩护下,对蒙军哈拉哈河以东的七二四高地发动攻击,蒙军抵挡不住,连连撤退。两天后,日军返回海拉尔,苏军也开始介入,步兵、飞机和第11坦克旅开始向哈拉哈河集结。

27日,日军再次向蒙苏军队发起进攻,日军的骑兵连和重装甲车部队虽然偷袭蒙军的指挥部连连得手,但是很快便被苏军包围,日军的重装甲车,根本不是苏军重型坦克的对手,日军的骑兵面对着这些打不烂、攻不进的钢铁巨兽束手无策,马刀砍得叮叮当当响,冲锋倒是十分勇猛,但很快都成了炮灰,苏军轻而易举的全歼了这支日军。

此时,斯大林敏锐的嗅到了日军的意图是试探苏联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必须要粉碎日军的企图,否则后患无穷,于是他任命自己的得力战将朱可夫全面指挥此战,斯大林只给朱可夫一句话:“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击败入侵的日军,但行动不得超过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界。”与此同时,小松原中将震惊于此次行动的轻率,决定集结兵力,再一次发动进攻。

6月20日,小松原带领着23师团的全部主力,近两万余人浩浩荡荡的杀奔而来,同来的还有日军号称最精锐部队之一的战略预备队第7师团,另外,日军吸取了之前的战败经验,关东军司令部调集了当时日本唯一的一个坦克师——第一坦克师前来参战。在之后的几天里,苏日战场中近千辆战车相互厮杀,苏日各方的坦克也投入到战斗,但是,由于日军的坦克落后,根本抵挡不住苏军的重型坦克,很快便被苏联打垮。这是亚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坦克战,以苏军取胜日军战败而告终。

7月2日夜,日军第23师团主力偷渡哈拉哈河,对苏军形成了包围态势,然而,握有绝对优势的苏军重型坦克部队根本没有放在眼里。日军的计划本是攻击苏军的侧翼,使其后退以便歼敌,可没想到受到攻击的苏军对此不闻不问,仗着两个重型坦克旅杀入日军阵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被惊呆了的日军只好组织敢死队,身抱着坦克地雷和燃烧瓶冲向苏军,进行自杀式战斗,然而肉身终究不是机器的对手。该怎么形容呢?我想“碾压”二字可能比较确切。三天后,日军溃败,日军残兵撤回到哈拉哈河东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日军并不死心,半个月后,经过休整的双方再次集结兵力。此时日军投入五万余人,飞机三百多架,坦克投入近二百辆,苏军也投入五万多人,致命的是苏军还拥有近五百辆坦克。

朱可夫意识到,虽然日军不断受挫,但并没有丝毫退意,于是决定进行大反攻。8月20日凌晨,苏军开始发动全线总攻。天上飞机相互厮杀,地下坦克横冲直撞,将日军近四十千米的前沿阵地打成一片火海。不久,苏军便完成了南北两翼向诺门坎的合围,在苏军的合围下,日军只能利用数不清的沙坑作死命抵挡,而苏军却一点都不放松,在朱可夫的命令下不惜一切代价下猛攻,日军彻底绝望了。到了31日,日军第23师团仅存两千余官兵,拼死逃出苏军的合围圈。

朱可夫将军在战后曾经这样评价日军坦克部队:“坦克非常落后,基本战术动作也很呆板,死盯着迂回和侧击这一种办法,很容易被消灭。”此役,日军关东军主力几乎全军覆灭,斯大林也不想再远东引发苏日大战,9月16日,双方停止一切实际军事行动,“诺门坎事件”宣告结束。

虽然双方最终达成了停火协议,不过随者时间的推移,对于诺门坎之战的争议还在继续,到底是苏联绝对胜利,还是苏联以微弱优势胜利,双方各自到底死伤多少人之类的问题层出不穷,因为这是一场相对“封闭”的战役,所以争议也颇多。但是有一点史学家一般都比较承认,那就是这一战使得日本“北进”政策搁浅,转而采取“南进”的战略目标,最终引致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宣战等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相当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