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作者:Taro / 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440篇原创首发文章

窗口化操作系统的专利并非微软所有,但人们熟知Windows和比尔盖茨;鼠标的专利也并非任何一家电脑厂商所有,但人们熟知惠普和戴尔。生产力的每一次大幅提高都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但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仅靠技术的强大是无法实现的。

就像优秀的工程师不一定等于优秀的企业家一样,技术必须和商业结合,得到市场认可才能最终发挥价值。而企业家精神就是改变工程师命运的筹码,商业模式的扩散就是技术共享的起点。

2017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全球50家最聪明的公司,依照的就是公司的科技领军能力商业敏感度。榜单上的公司不光有高精尖的黑科技,还有能保证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完美商业模式。

那他们究竟是怎么赚钱的呢?笔者选取了榜单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行业里的五家公司做了分析。

健康医疗(1)

23andMe

2000年,基因测序的成本约为一亿美元每基因组。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2007年,23andMe决定开始面向普通用户提供基因检测服务。这是一个需要勇气和魄力的决定。基因检测技术的高昂成本摆在那儿,23andMe虽然看准了未来面向大众的基因检测市场,但比洞察趋势更重要的是如何死磕到趋势来临的那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3andMe采用的是基因芯片筛查技术,检测的是SNP(单核苷酸的多态性),而不是像大家熟知的华大基因那样做全面的基因测序。23andMe选择通过SNP检测进入市场无疑是明智的。

首先,基因芯片技术大约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已经比较成熟。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全基因组测序所需的巨大设备成本;其次,23andMe的服务内容偏向于确定性高和趣味性强的领域,比如始祖分析、寻亲、酒精耐受检测、乳腺癌基因检测等。

这样就有效降低了设备和研发成本,也降低了医疗风险。但即便这样,要让用户为一个完全陌生的技术买单仍然十分困难,因此降低价格门槛是当务之急。

23andMe一开始的检测价格为999美元,在拿到总计超过1.1亿美金的B、C、D轮融资之后,检测价格一路从999美元、299美元,降低到了99美元。

价格的大幅下跌为23andMe带来了100万用户。如果23andMe单凭99美元一次的检测服务来赚钱,那肯定无法保证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毕竟100万例的检测,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为公司带来的也只是不到2亿美元的收入而已。

实际上,23andMe是以尽可能低的DNA检测服务价格吸引更多的用户来完善他们的数据库,而这个越来越大的数据库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23andMe利用大数据寻找特定的基因特质与不同疾病之间的关联,这些分析结果和原始数据都是众多制药公司所渴求的。

更不用说在精准医疗势头高涨的今天,这些数据的潜在价值有多宝贵。就在2015年年初,23andMe与Genentech就完成了一笔六千万美金的交易———23andMe为Genentech提供用户的匿名基因数据,让Genentech用于医药研发。

然而2013年年底,23andMe遭遇了沉重的一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禁止23andMe为新用户提供包含健康数据分析的基因检测服务。此前,23andMe的2B业务主要集中在科研领域,以及向制药公司提供基因检测数据(在提供之前是争得用户同意的)。

当然,23andMe并没有因此放弃,它仍旧继续自己的研究,教育用户并加强后续服务能力。终于在2015年年初,FDA认可了23andMe的努力,批准其为布卢姆综合症基因携带者提供检测服务。虽然只批准了一项,但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可以在其他疾病上使用。

从创始之初到积累10万用户,23andMe花了3年半的时间;而后面积累到100万用户,23andMe只用了4年时间。如果没有2013年底FDA的一纸禁令,也许23andMe获取百万用户所需的时间会更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4月,FDA批准了23andMe针对10种疾病风险的个人基因组遗传健康风险测试,这也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消费级基因测序产品。这被业界视为监管层对消费层面的基因测序伸出了橄榄枝。

健康医疗(2)

Oxford Nanopore

从预测药物对特定患者的疗效,到判断一个人患上某项疾病的风险大小,基因测序正在重塑医学。通过验血来检测肿瘤的基因变化可以让医生更快速地了解药物是否失效。据估计,到2022年,此类液体活检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10亿美金。

而研发基因类药物需要众多公司的努力。谁能以最低的价格和最快的速度获取基因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同时拥有最安全的信息储存方式,谁就是赢家。

但这一切可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每个人类基因所携带的数据多达100G。每隔7个月,采集的基因数据就会翻倍。到2025年,基因数据的总量所需的存储空间将超过全球所有YouTube视频所需的存储空间,也将超过天文学家获取的所有宇宙信息。

英国的Oxford Nanopore公司研发了世界上首例且唯一的便携式纳米孔测序仪。通过让DNA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穿过纳米孔,记录不同碱基穿过时电阻大小发生的不同变化,完成测序。

纳米孔测序没有那么准确,但可以极大地缩小测序仪的体积。测序仪一般都很笨重,大约在100斤左右,Oxford Nanopore的测序仪却和USB差不多大,可以随身携带,而且数据的读取速度也更快。测序完成,插入电脑,就能获得检测结果分析。

在经过12年和2亿美元的投入之后,Oxford Nanopore廉价的便携式基因分析仪成功通过了从南极到太空的所有测试,有望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诊断测试、生殖细胞监测以及更多功能。Oxford Nanopore的目标就是让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分析任何生物。

很多机构都需要Oxford Nanopore的原始数据,比如医院、政府等。但这些机构往往在尝试新技术方面十分保守。至于个人消费者,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让他们相信做这样的检测是值得的,同时还要让监管部门相信自己的技术是安全可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Oxford Nanopore表示,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在生产、销售、市场营销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其中包括一款手机兼容型基因测序仪。一旦实现规模化,Oxford Nanopore的低成本将成为它的巨大优势。

人工智能(1)

Gamalon

说到人工智能,大家对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都已耳熟能详。无论是语音识别还是图像识别,训练深度神经网络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比如,想要让机器分辨出一只猫,那么就必须让机器循环往复地看一万张各种各样的猫的图片。如果这个时候,给机器看一张狗的图片,系统就混乱了。

面对拥有大量数据的科技巨头,小公司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似乎变得越发困难。不过,2013年成立的Gamalon公司发布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利用Bayesian Program Synthesis技术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仅用很少的数据就能达到深度神经网络需要数万张图片训练才能达到的效果。

Gamalon的效率是其他机器学习效率的100倍。它的秘诀就在于可以处理不确定性,算法计算的是概率。当一组数据输入到系统内时,该公司的程序可以自动生成一段代码,这段代码就是对这组数据特性的最佳描述。

训练所需的数据量大幅削减使得计算所需的能耗也大大降低。另外,训练深度神经网络要占用成百上千的服务器,同时还必须使用昂贵的图片处理器,比如英伟达的处理器。而iPad里的处理器就足以满足Gamalon的机器学习。

Gamalon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企业数据清理工具。该工具可以将杂乱无章的文本数据转换成有逻辑的结构化数据,适用于需要将大量文书录入电脑数据库的公司。亚马逊、微软、谷歌等云端的数据也可以通过该工具进行同步。

| Gamalon 创始人兼 CEO Ben Vigoda

企业数据清理工具听上去科技含量似乎并不高,不过Gamalon只是想借此证明自身技术的可行性,并顺便赚点钱。Gamalon的投资人之一,法丽思投资公司的创始人兼总经理Aydin Senkut称,数据清理的市场规模达数十亿美金。

鉴于科技产业对深度学习的狂热,Gamalon目前专注于为企业客户提供数据清理服务也是很接地气的做法。也许今后,Gamalon会考虑出售自己的Bayesian机器学习技术。

人工智能(2)

Kindred AI

Kindred切入人工智能的角度有些与众不同,它认为要让机器拥有和人类同样的智商,就必须让机器先拥有和人一样的身体。因此,Kindred不像其他研发人工智能的公司那样注重虚拟系统的开发,而是着重于制造实体机器人。

Kindred的创始人Gildert表示,创造一种和人类思维方式相同的智能首先需要创造和人类相似的感官系统。其实,这一切都基于体验认知的理论,也即人类示范会显著加速机器学习。

Kindred现在正教机器人如何以超人般的速度完成高难度的灵巧动作,他们把机器人与人类操作员配对,操作员就像玩电子游戏那样,头戴VR头显,手握运动追踪控制器,来调整机器的动作。借助人类的协作,自动化系统的力量得以增强。

但所有的初创企业都会面临一个窘境,那就是你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对的,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盈利。为了能坚持到最后,你必将需要融资,可是融资也会有负面效应。作为创业者应该何去何从呢?

答案是你必须尽早实现正向现金流。Kindred目前融资1500万美金,但联合创始人Rose强调,公司第一步会先通过出售仓库分拣机器人Orb来实现盈利,所获取的利润将会用于开发类人机器人。

3D打印

carbon

3D打印给人的印象除了很酷很炫以外,就是很贵很慢,而且实际应用的领域也十分有限,更别提大规模运用于制造业了。横空出世的Carbon打破了这个局面,阿迪达斯就将于2018年年底使用Carbon的3D打印技术打印10万双鞋子。

Carbon宣称,与传统的立体光刻打印机及其他打印技术相比,采用他们的3D技术打印的物体,解析度更高,且打印速度也是传统3D打印的25到100倍。Carbon通过订阅模式来出售打印机。用户只需每月支付一笔订阅费,就能获得实时系统更新及打印机的最新功能。

Carbon的使命就是要帮助制造商和设计师们缩减成本,减少能源和物料浪费,同时缩短从概念到产品上市的时间。它的订阅模式让小型制造商和一些工业设计工作室也能够负担得起3D打印的费用,而且无需操心更新设备所需的额外费用。

此外,通过Carbon打印的每一件物品都可以溯源。比如物品的打印时间、所使用的树脂批次、操作人员姓名、在仓库放置的时间等信息都可以追踪。这不仅对于医药制造这类高监管行业来说十分重要,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如有产品质量不合格,则无需再大面积召回,因为企业能够提前知晓出错的环节,中止产品的生产。目前Carbon的投资方包括通用电气、宝马、尼康、谷歌和JSR(日本合成橡胶公司)等。

结语

任何一个创业者、团队、项目,在寻找蓝海市场之前,从自身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更为重要。因为同样的团队同样的模式换一个行业,成功的几率不会下降多少,但是换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概率就不高了。每一种商业模式都是不同的路径,有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突破口和不同的体系。而所有商业模式最需要的素质可能是:尊重人性。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