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三年戮力成果初步呈现,奋进前行工信产业突破可期

自2013年以来,中国一步步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其他相关部门普遍建立了工作领导机制,一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2016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设立了专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丝路基金,扩大了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和优惠性质贷款规模,积极做好面向企业的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工作。

专栏3: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

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国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下设综合组、丝绸之路组、海上丝绸之路组和对外合作组等四个组,初步建立了落实“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的国内领导和协调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从主要原则、建设主线和建设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框架。中国充分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关切,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提出了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的五项原则。

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专门用一章围绕着“一带一路”建设展开,“一带一路”将成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重要支撑。在同年8月17日在召开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对“一带一路”建设的8项要求,并且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在之后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习近平也提出,“明年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法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外资”。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凤凰网)

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凭借合作机制的利益保障,不断推动与沿线国家的产业优势互补,促进互利共赢。2016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三年,是中国与沿线各国全力推进合作的成果年,贸易额和投资总额均有所突破。2016年前11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8489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的25.7%,其中出口5234亿美元、进口3255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3%,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472家,同比增长27.3%,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一带一路”货运贸易额指数和“一带一路”货运量指数创历史新高

产业合作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落实,多个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动工,行业内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出海,行业内产权跨国并购有新进展。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大基建行业、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和信息通信方面的合作全力推进,并取得一批重要的早期收获。

(一)“习式外交”展现大国担当,对接合作机制持续深化

2016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足迹遍及16个国家,对12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国事访问,其中9个是“一带一路”国家,可以说,我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导向、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基本形成并日益完善。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都明确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封闭和排他性安排不是正确选择。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落实,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中国领导人向沿线各国充分展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中的大国担当,为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信心与期盼。“一带一路”倡议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相关国家的热情回应,积极进行战略对接,如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草原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越南“两廊一圈”、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波兰“琥珀之路”等。

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中阿、中欧、中国—东盟等多边合作框架,2016年,我国还与多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新的备忘录和规划纲要,多边合作机制更加成熟,进一步推动与各国共同拓展多领域顶层设计交流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惠民服务互利共享、技术协同创新等方面的合作空间,沟通各产业发展意愿,探寻共同发展道路。如与俄罗斯、蒙古共同发布《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标志着“一带一路”首个多边经济合作走廊正式实施;与阿拉伯国家磋商后制定《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体现了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重视,是新时期中阿关系发展的行动指南;与东盟发布了《2017年中国-东盟信息通信合作计划》,启动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与中东欧国家发布《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描绘了未来5年合作发展蓝图,与中国的“十三五”规划相契合,有助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分享彼此发展机遇,进而带动管理、技术、人才的充分交流。

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有56个国家和区域合作组织发表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合声明,也已促成了“一带一路”倡议与9个国家自身的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在双边合作方面,中国已经与11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区协定,还与56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有力推动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与投资合作。

专栏4:2016年“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更广泛关注

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调查和统计,仅2016年,境外媒体涉及“一带一路”的英文报道数量就超过4万篇,国际智库正式发布的“一带一路”专题研究报告近50份,海外出版的“一带一路”主题图书约20种。沿线国家舆论整体较为温和友好,美日等国舆论则相对冷漠消极。面向二十国集团国家的民调数据表明,海外受访者中了解“一带一路”的比例为15%,其中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该倡议对其国家、个人、地区经济及区域和平都具有积极意义。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交通运输部)

(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深入,需求大振四大行业受益匪浅

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优先合作领域,在公路、铁路、港口、城建、发电站等方面开展大量合作,加强各国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有效提升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专栏5:2016年“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成果清单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中国经验,也同样适用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道路的通达水平,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非欧之间交通运输网络。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有不少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融资。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全面推进,中吉乌铁路“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项目竣工通车,塔吉克斯坦“瓦赫达特—亚湾”桥隧项目一号隧道动工,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贯通。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加快建设,雅万高铁启动先导段建设,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连云港至鹿特丹港连通的新欧亚大陆桥,也正在强化其在国际陆路运输中的骨干作用,八条中欧班列正式开通,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此外,莫斯科至喀山高铁、中泰铁路、中老铁路、中塔公路二期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海外重点港口建设也继续拓展。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正式开航,港口基本恢复生产和作业能力;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由中远海运集团成功收购控股股权,并全面接管港口经营;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口重塑工程二期完成并部分投入使用;中国—马来西亚港口联盟也正式成立。

除交通设施以外,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城市建设和输电工程方面的合作也在继续深入。如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比什凯克电站建设,东南亚地区的越南永新燃煤电厂,南亚地区的孟加拉拉帕德玛大桥动工,北非埃及的EETC500千万输电线路项目动工和新苏伊士运河开航、阿联酋中东最大机场建设等。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交通运输部)

专栏6:盘点8条中欧班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

从重庆团结村站始发,由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杜伊斯堡站,全程约11000公里,运行时间约15天。货源主要是本地生产的IT产品,2014年已开始吸引周边地区出口至欧洲的其他货源。

中欧班列(成都~罗兹)

从成都城厢站始发,由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至波兰罗兹站,全程9965公里,运行时间约14天。货源主要是本地生产的IT产品及其它出口货物。

中欧班列(郑州~汉堡)

从郑州圃田站始发,由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汉堡站,全程10245公里,运行时间约15天。货源主要来自河南、山东、浙江、福建等中东部省市。货品种类包括轮胎、高档服装、文体用品、工艺品等。

中欧班列(苏州~华沙)

从苏州始发,由满洲里出境,途经俄罗斯、白俄罗斯至波兰华沙站,全程11200公里,运行时间约15天。货源为苏州本地及周边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液晶显示屏、硬盘、芯片等IT产品。

中欧班列(武汉~捷克、波兰)

从武汉吴家山站始发,由经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到达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相关城市,全程10700公里左右,运行时间约15天。货源主要是武汉生产的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以及周边地区其他货物。

中欧班列(长沙~杜伊斯堡)

始发站在长沙霞凝货场,具体实行“一主两辅”运行路线。“一主”为长沙至德国杜伊斯堡,通过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全程11808公里,运行时间18天。“两辅”一是经新疆霍尔果斯出境,最终抵达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全程6146公里,运行时间11天;二是经二连浩特(或满洲里)出境后,到达俄罗斯莫斯科,全程8047公里(或10090公里),运行时间13天(或15天)。

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

自义乌铁路西站始发,作为铁路中欧班列重要组成部分,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的首发线路,将贯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义乌铁路西站到西班牙马德里,通过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西班牙,全程13052公里,运行时间约21天。

中欧班列(合肥~波兰)

自合肥北站启程,经由阿拉山口或霍尔果斯口岸,途经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抵达俄罗斯、德国、波兰等欧洲国家,运行时间约18天,比海运至少缩短15天,是一条快捷的跨国货运新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环球网)

“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但多数国家因财政紧张导致基建投资支出不足。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参与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大开展对外基建投资业务力度的战略构想。中国积极支持G20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借助全球基础设施中心的力量,对“一带一路”建设助一臂之力。

专栏7:亚投行与丝路基金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016年6月25日批准了首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四个项目,总计5.09亿美元的贷款。丝路基金则是中国设立的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重点是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寻找投资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投融资服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一年来,亚投行秉持包容、合作、改革、创新、诚信、务实、精简、高效、绿色的理念、原则,发放的贷款总额已达17.3亿美元、支持9个项目,预计今后的5至6年时间内,每年贷款额可以达到100亿至150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亚投行2016年发放的主要几笔贷款有:2016年6月,亚投行董事会批准了该行首批4个项目总计5.09亿美元的贷款,涉及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能源、交通和城市发展等领域。2016年9月29日,亚投行第二批贷款总额3.2亿美元的2个项目获董事会批准:巴基斯坦水电站扩建工程,贷款额3亿美元,系与世界银行联合融资;缅甸225兆瓦联合循环燃气轮机发电厂项目,贷款额0.2亿美元,系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联合融资。2016年12月9日,亚投行宣布同意向阿曼提供两笔贷款,总额3.01亿美元。此系亚投行首次为港口及铁路领域项目提供贷款。2016年12月21日,亚投行批准为该行创始成员国阿塞拜疆的跨安纳托利亚天然气管道项目提供6亿美元的贷款。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课题组、凤凰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3钢铁“一带一路”受益重点公司介绍

钢铁行业。“一带一路”铁路轨道的建设使得钢铁需求大幅提振,而在沿线国家钢铁产能较为紧缺的背景下,需求的提振将有利于中国钢铁行业化解国内相对过剩的产能。根据中国联合钢铁网2015年9月统计的“一带一路”沿线主要31个国家钢铁数据,钢材净进口占比高达70%。“一带一路”沿线的部分地区的资源丰富,拥有发展钢铁产业必备的原料,随着该地区政府的招商力度上升,为中国钢铁贸易商和生产商沿“一带一路”走出去提供坚实基础。2016年东南亚成为中国钢材出货量增长的最大推手,据中国海关的数据来看,东南亚最大的十个国家在2016年前9个月的中国钢铁出口中占37%,比2015年同期上升了32%。三分之一的中国出货量集中于越南、泰国和菲律宾等国,用于当地公路、机场和办公楼建设。江苏德龙、昆钢钢铁分别在印尼、老挝投资建立钢铁厂。另外,河钢集团于2016年4月收购了塞尔维亚梅代雷沃钢厂,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际产能合作的样板工程;中国中冶、马钢集团与瑞士福莱姆公司共同签署了哈萨克斯坦100万吨/年综合钢厂项目合资公司备忘录;甘肃酒钢集团也将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水泥行业。水泥行业是我国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然而由于水泥运输半径较短的原因,水泥产能无法直接输出海外。因此,部分水泥企业通过国外建厂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得以分享国外当地基建需求的增长。中国水泥企业海外拓展历经三个阶段,从水泥、熟料产品出口阶段,到劳务出口、生产运行管理承包阶段,再到以水泥建设工程带动水泥技术、装备和服务出口阶段,以先进实用的水泥技术和装备、高性价比和周到服务赢得了海外的客户认同。2016年中国水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项目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中东和南亚等国家,海螺集团、红狮水泥多投资于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尼泊尔;华新水泥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两个水泥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预期和利润回报,此外2016年6月在俄罗斯总统访华期间,中国建材集团与俄罗斯最大水泥企业欧洲水泥集团在中俄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4 国内水泥上市企业海外投资建厂汇总

工程建筑。高层领导的频频出访促成中国大建筑企业和对外工程公司的海外优势市场的订单,部分未生效订单也得到加速。对大建筑企业来说,“一带一路”将促进其沿线业务铺点,为之后的业绩增长提供动力,海外业务占比也有望提升;对对外工程公司来说,“一带一路”将进一步提升其海外业务的规模和数量,增强优势业务地区的业绩,促进海外业务发展。2016年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对外承包工程成果显著,1-11月中资企业在沿线国家中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7367份,新签合同额1003.6亿美元,同比增长40.1%,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2.1%。城市基础建筑多与南亚、中东欧国家合作,如中国中铁承建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及配套铁路连接线项目,中国路桥承建塞尔维亚泽蒙-博尔察大桥项目;新城建设多与中东国家合作,如沙特达雅新城项目、埃及新苏伊士运河项目等。

专栏8:央企是“一带一路”建筑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

以建筑类企业为例,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有着渴望和巨大需求,而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打通巨大需求和强劲供给。我国企业正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建筑工程类央企起到了重要的带头作用。从2013年以来,大型工程类央企海外新签合同占比、海外营收占比大幅提高。从2012-2015年,中国交建、葛洲坝、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电建等央企海外营收复合增速分别为25%、19%、19%、17%、17%。2016年1-9月,这些企业海外新签合同占比分别为27%、36.7%、7.2%、7.4%、33%。同时,人民币贬值降低了我国工程企业的投标价,有利于增强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其次也提高了公司应收资产的账面价值,对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类公司形成明显利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中国投资资讯网)

机械装备。根据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基建合作,在机械设备方面,工程机械、油气装备、电力设备等产能输出最为突出。

“一带一路”战略的施行,将以公路、铁路、航运等为代表的“铁公基”将率先成为突破口。“一带一路”的沿线建设将带来工程机械为首的基建机械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扩大国内产业的需求规模,推动国内库存有效盘活。“一带一路”为工程机械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市场机会,也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好时机。根据行业协会最新数据,2017年1月挖掘机详细数据出炉,1月共实现4548台,同比增长54.1%,其中出口600台,出口占比13.16%,出口增长29.31%。徐工集团、柳工集团等行业内龙头企业均在较为发达的中东欧投资建厂,其次是交通、能源、港口等设施的配套项目也带动山一重工、山推机械等企业将整装设备送至南亚、中亚等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电力建设相对落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用电量上升,亟需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中亚五国中的哈萨克斯坦,目前仍未有效解决“借电”问题,亟需完善国家独立电网的建设;印度电力短缺,世界银行预测2015-2020年间印度GDP增长率将保持在7%以上。随着国内电力建设的增速放缓,类似于国外龙头电力设备企业后期的发展重点,海外市场成为中国电力设备企业重点的发展方向。国电南瑞国际化战略实施超过5年,并参与菲律宾等国家电网建设等。此外,2016年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中东地区电厂合作建设的落实刺激相关国家的电网投资量,带动了中国电力设备企业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能源通道拼图愈加清晰,突破马六甲困局指日可待

目前,中国日均进口原油数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高达60%。六成以上的原油进口来自局势动荡的中东和非洲,并主要采取海上集中运输。而马六甲海峡因承载了其中八成的运输通道,成为我国能源发展所面临的“马六甲困局”。因此,面对国际能源格局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需求,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规划建设了四大油气能源进口通道,包括一条穿越马六甲海峡的海上通道和三条陆上通道——东北(中-俄)通道、西北(中国-中亚)通道、西南(中-缅)通道。中国利用自己的能源实力,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资源国和能源途经国开展能源外交,建立起良好能源关系。2016年,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我国在四大能源通道的建设和油气领域的国际合作均取得新进展,国家能源战略拼图愈加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于2016年8月开工建设,这是深化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重大工程,其不仅为经历“乌克兰危机”后的俄罗斯原油出口提供了稳定市场,而且对我国而言更是将使整条中俄原油管道运输能力达到3000万吨/年,对完善我国东北油气战略通道、提振东北工业经济起到巨大作用。此外,已于2015年开工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段建设,则更是结束了东北(中俄)能源通道长期以来“有油管、无气管”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西北通道中,2016年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稳步推进,C线已完工投产,D线正处于详细勘察阶段。

在西南通道中,2016年中缅油气管道下游用户管网不断升级改造,使得天然气输量逐渐增加,自投产以来累计向国内供气108.84亿标方,突破100亿立方米大关,是我国唯一的天然气和原油并行的管线,也是联通东盟能源大通道。

作为我国能源进口的最大输出地区,2016年中东与我国合作首要仍为石油天然气领域,除了传统的马六甲海峡海上运输,瓜达尔港的开航则标志着中巴能源通道已建成雏形。起点从瓜达尔港终点到喀什,贯穿巴基斯坦南北和连结中国西部的中巴铁路与公路一旦贯通,将石油运到瓜达尔港,再由陆路输往中国,中国的石油运输路程将缩短85%。由此,中国的能源战略通道在2016年已全部明晰,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突破“马六甲困局”指日可待。

(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